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患者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常影响其社会功能,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或社会造成恶果。人格障碍常开始于幼年,青年期定型。持续至成年期或者终生。病因复杂,与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具体如下:
1、 生物学因素
人格障碍患者亲属中人格障碍的发病率较高,双亲中脑电图异常率较高。也有研究发现罪犯中染色体畸形呈XYY核型者的比例超过普通人群,这种染色体畸形与异常攻击行为及反社会型人格可能有某种程度的关系。
脑电图研究发现,半数人格障碍患者脑电图与儿童脑电图相似,故人格障碍可能是大脑发育成熟延迟的表现。
2、 心理因素
7岁以前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所以,童年生活经历对人格形成极为重要。早起失去父爱的孩子,成年后往往表现为性格上的胆小、畏缩;母爱剥夺则可能是反社会人格的重要成因。有资料表明,在孤儿院成长的儿童成年后性格内向者较多。
父母教养方式不当也是人格发育障碍的重要因素。教育态度的不一致,父母不良行为方式对儿童起到了不良的“示范”作用;不恰当的学校教育、对儿童提出过高的要求,儿童始终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之中,这些因素对人格发育均有不利影响。
3、 社会-文化因素
恶劣的社会环境、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扭曲的价值观念对人格障碍形成起消极的作用,而不良的生活环境、结交具有品行障碍的“朋友”及出没于具有恶习的社交圈子,对人格障碍的形成往往起到重要作用。
(来源:网络整理)
点击【注册】,更多的人格障碍知识在这里推送给你~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