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须说,这个命题也许有些奇怪,或者说,可能根本就不是问题的问题,因为,为人父母者,哪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又「懂事」。

  不过,在此,请容许我请读者们暂时只能二择一。

  言归正传!

  有一回与毒瘾受刑人进行个别辅导,提到了教育问题。我问当事人:「做为一位父亲,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乖』还是『懂事』?」当事人不假思索地就说:「懂事」。「为什么是懂事,而不是乖?」我进一步探问当事人的想法。

  这位受刑人说了句我个人觉得很有智慧的话:「懂事,才能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做不得?」

  受刑人举了一个例子。他说,他有个从小一起长大的麻吉,从小就是个乖乖牌,是父母眼中「听话、从不调皮捣蛋」的孩子,后来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有了孩子。

  有一次,他的这个麻吉在与其他朋友相聚之后,被带去夜店玩,没想到,初尝鲜的麻吉,竟然受到年轻女孩的迷惑而「晕船」,不仅人财两失,差点连家都毁了。

  他的这番话,让我想起月余前,一位从高中到大学,一路都是念第一学府,而毕了业也进入了一流企业工作的年轻朋友,因为无法承受女友提出的分手,而犯下了震惊社会的情杀案件。

  媒体后来访问年轻人的母亲,伤心的母亲在第一时间难以置信的表示,这个孩子从小到大一直都很乖,怎么也想不到竟然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面对孩子所犯下的错,父母亲的悲恸无庸置疑。

  我自己年轻时曾就读军校,那时候的同学,很多都是出身农村。

  三十年前的那个时代,念军校的孩子,有不少比例都是被父母刻意送进去念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太皮了,在学校老惹事,他们的父母三天两头就被请去学校,很丢脸。

  因为老给大人惹麻烦,所以我的同学们回到家,总会挨父母的「竹条炒肉丝」、「吊猪肉」,但尽管棍子打也打了,皮带抽也抽了,但孩子打架、惹事依旧,在百般无奈之下,干脆,送到军校去让国家来管,让国家来教。

  也的确,这些曾经是父母眼中调皮、自己根本管不动的,我的同学们,在当年严格军事化的教育磨练下,毕业后一个个都成了优秀的基层、中阶干部,如今,我还有几位同学的肩上都挂上了星星。

  现在的家庭已经走向少子化,过去动辄三、四个,甚至还更多孩子的家庭,几乎都快绝迹了。

  因为孩子生得少,所以都被父母当成了宝,百般呵护,总是尽其所能地提供孩子所需用的一切,成了另类的「孝子」----孝顺孩子。

  对很多父母而言,孩子「乖」,就是大人最大的期待。

  我就在想,什么是乖?

  如果乖,就是不违逆父母的意见,那么,会不会养出只能讨好大人的孩子?

  如果乖,就是一切都照规矩来,那么,会不会就扼杀了孩子可能的创意,及可能的无限想象空间?

  如果乖,就是从不犯错,那么会不会就无从学习分辨「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事?

  不过,要教出「懂事」的孩子,无法否认的,大人的「身教」依然是最重要的。毕竟,一个动辄就把三字经当成口头禅的父母,自然就很难期待孩子可以不在其他大人面前,把国骂当成顺口溜。

  其次,做父母亲的,也需要有智慧地「管教」。

  有个朋友告诉我,当他的孩子犯错时,他不会打孩子,但会让孩子罚站,「不过,我很少让孩子罚站超过一分钟。」朋友说,罚孩子站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受罚?「只要孩子知道自己受罚的原因,就够了。」

  这位也是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朋友说,很多的父母亲,在孩子犯错时叫孩子罚站,但站到最后,变成叮咛孩子没站好、态度不认真…,「孩子根本已经忘了为什么而罚站了?」

  最后,要教出懂事的孩子,父母亲得先为自己练就一份忍功。

  这个忍,就是容许孩子犯错,并且在孩子犯错后,依然可以按捺着自己的生气、焦虑与愧疚感,先试着去了解孩子行为的动机,而不是先去责备或数落。

  因为后者,只会引发孩子更大的防卫,而更因此无法了解孩子行为、反应的想法与感受了,更可能因此让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渐行渐远。

  每个行为的背后,必然有何以有此行为的感受、想法、期待、内在的渴望,以及看待自己的态度。

  这就是所谓「冰山」的概念。

  我们看到的孩子行为或反应,就像冰山,永远只占了它全部面积的一小部份而已,还有更大的面积,都在海平面以下,是我们看不到的,需要大人对孩子有更多的好奇与探索。

  天下父母心,毕竟,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期待自己是个最好的父母。

  为人父母者,可不可以容许自己只要做到「够好」,而不需要做到「最好」?因为,后者往往可能只会让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而影响所及,在与孩子的互动上,必然也会造成亲子间的紧张。

  当然,对于努力想要让自己成为「最好的父母亲」的大人们,也许可以思考一下,这追求最好的背后,会不会也在说着自己的没有安全感?

  不过关于父母亲没有安全感这件事,我想,有机会就再说吧!

咨询师:顾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