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这个词根据The Barnhart Concise Dictionary of Etymology (1995,p.433)的解释,大约在公元1200年开始被使用,同义于死亡与毁坏,最原始的意义为:被剥夺。可延伸含义为:「对那些曾拥有过的某人或某物,我们再也无法拥有了」。

       失落的发生,源自于依恋情感的失落。了解依恋关系,才得以了解个人如何因应失落的冲击与可能影响的行为依恋的理论为英国精神医师Bowlby(1980)所提出,他认为孩童时期,人会对第一个重要的照顾者产生情感依附,以获得生存所需要的安全、抚育、支持与保证。即使后来随着成长,人们会转向环境寻求其他的情感依附对象,但仍会需要向原来依附对象寻求安全的保证与情绪的支持,而第一个依附对象所提供的安全基础,将会影响孩子往后发展情感连结的能力。因为依附行为是为了获得情感连结,一旦这样的连结关系产生了威胁危机,个体便会产生焦虑与反抗情绪,以防止被破坏、阻断的可能,并尝试和失落对象重新链接关系。

     失落来自于被剥夺。当我们所拥有的,有重要意义,熟悉的事物,无论是有形、无形的,被夺去、或失去了,失落感就油然而生。当失去的和我们的关系越亲近,对我们越重要,那种空虚、分离的失落感就越加剧烈。

    紧接着失落,我们可能会感到悲哀、愤怒、愧疚、孤独、无助、震惊等。也可能拒绝相信失落的事实,更可能会失眠、失去食欲、感到无力,工作难以集中注意力、不想面对他人等。这些反应与感受都是正常的。经历失落事件后,每个人的反应程度不一,但大多数人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能顺利地调适并恢复正常生活,但也有些人仍然被悲伤紧紧缠绕着。

 

面对来访者的失落,咨询师们能够做什么?

    1、告诉来访者接受失落的事实,承认失落的无法逆转。失落虽然带来痛苦的感受,但这些痛苦必须被体验、面对,否则借着病症或其他形式來影响我们。

    2、提醒来访者暂时避免做重大的决定,因为失落与悲伤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

    3、协助来访者找到适合调养身心的环境,重新适应生活。可暂时避开会让自己受伤、不利复原的环境,并寻求亲友的支持。并尝试以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失落的经验与现在的生活,寻回对自己生命的掌控感,将情感、活力投注于新的目标、新的人、事、物之中。

 

咨询师如何了解悲伤者的需要及转化其悲伤的心情?

      作为心理咨询助人者,首先要知道,悲伤疗愈过程并不容易,也不是依靠长时间就可以完成的。除了需要些耐心,也需要一些温柔。悲伤的人会需要回顾过往与回顾逝者的点滴,慢慢,并完整叙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承认与接纳),去经验与释放悲伤的痛苦感受,并学习适应一个逝者已不在的新环境(内在心灵与外在环境),然后重新找寻情感投注的新对象,同时再次连结与逝者的新状态关系。

       悲伤的时刻,我们能做的是接纳悲伤,不因此伤害自己与他人。藉着悲伤的体验更体察生命,学习珍惜当下、珍爱还拥有的关系。将悲伤的力量投注在有对你个人有意义的事物上。因为经历悲伤,人才学会更体会他人的感受(同理的展现),并学习面对真实的生命,以真实姿态存在于生命之中,真正体会「用心活着」是什么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