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过度防御的人,只能在理性层面对话,感觉很难共情,要如何突破?

 

首先,我们在讨论、学习的过程中,不只是在学习单纯的技巧,而是去看这个人的背景、脉络跟状态。

 

非自愿的来访者为什么有阻抗?因为我跟你关系不好,你把我看穿了,这还蛮吓人的。或者有的男生因为在成长过程中被教育要勇敢,要坚强,所以他们都是带着面具跟盔甲长大的,他必须装的世故老练、无坚不摧。如果把很脆弱的状态呈现出来,是很恐怖的。

 

很多男性或有些坚强的女性,他们也想表达脆弱,他们也有觉得自己辛苦的时候,可是做起来有难度,因为他们觉得不安全。所以当我们不懂这些或者没有找到切入点,对方是不可能放下防备的。

 

什么样的人比较容易产生阻抗?也许他过去经常求助,但得不到回应。很多孩子跟老师求助、跟爸妈求助,但是老师和家长却总说孩子想太多了,然后告诉他这是人生必经的旅程,这一定是他的问题;或是直接让孩子不要去想、不要去管就没事了。

 

很多时候我们不听孩子说,他慢慢地就会筑起这些防卫的墙,或者是必须假装自己没事。

 

我在做测评的时候,很多人明明就很焦虑,可是他说“我不焦虑,老师我哪里焦虑?不要说我焦虑,我真的不焦虑,你不要再说我焦虑”。这些状况都反映了来访者的状态。

 

你要去贴近或了解他的状态。这个时候不是说“你不要装的不焦虑,我知道你在防备”,你其实是需要倾听。共情的前提还是要建立关系,所以你要花点时间去感受这个人。我在课程中也有教大家专注跟倾听的技巧。我们必须专注于他、去感受他,然后去回应他的话。

 

人在情感屡次受伤的过程中,可能会变成三种动物:有些人会变成刺猬,所以就会带刀带刺;有的人像是乌龟,把自己关起来;有些人变成鸵鸟,关系更深入的时候,就会适时的回避。

 

我们要思考的是,面对理性的人,你可以先理性地跟他对话,过程中慢慢地去做一些情感反映,旁敲侧击。我说旁敲侧击不是试探,而是因为他很难对你产生信任,所以你要慢慢地松动他的状态。

 

这个过程中,对方会有很多的自我保护,他会认为我用这样的方式,别人就不会伤害我;或别人无法看穿我的时候,我会有比较多的安全感。

 

我在讲这些话的时候也是在共情。很多时候我会问:

 

·你初中的时候,和人交往的方式跟高中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你初中的时候会比较主动?到了高中反而会比较被动?以前的你是比较外向的、热情的,是发生了什么事,才会让你更多地处在观望的状态?

 

我提出的问题其实也在引领他思考,他可能就会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情,也可能是理性地跟你说。

 

我会继续问:

 

·你现在回想这件事情的时候还会有情绪吗?

 

他们说不会。我问:

 

·当时有情绪吗?

 

他们说可能是有的。我再问:

 

·如果回到那个时候可以理解吗?

 

我刚刚示范的这些咨询技巧,就可以协助他去感受、去思考。

 

我们的咨询中是有很多经验、体验式的过程,而不是只是说“你要不要多说一点,你要不要说说看你的感觉,你多说一点讲你是不是很难过?”咨询真的不是这样的。如果这样就可以做好咨询,那心理咨询也太简单了。

 

有些人不用学心理咨询技巧也做得很好,因为他很单纯,就是单纯地想要去贴近一个人、关心一个人。有时候你在跟朋友互动过程中,只是好好地听他说,然后适时得做一些回应,对方就觉得很舒服很自在。

 

这个是第一次、第二次心理咨询要做到的事情。建立关系、情感反映的是事实层面的共情,是帮助一个人去探索的过程。可是做到第三、第四或是咨询中后期的时候再这样应该就卡住了,就要学习更多了。

 

共情千万不要去猜对方,要尝试去理解,看不懂的你就问来访者。

 

你身边一定也有理性的人,也许你老公,也许你的哪个同事,你就问问他们,可以跟别人去取经,求取他们的经验。

初二的孩子,不想出门不想上学,只在家里玩手机,也不和家长沟通,要如何共情他?


所有的人际关系问题,我们都需要先修补关系、处理情绪,才能有机会沟通或者解决问题。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是家长想要孩子接受他们的想法。作为家长如何和孩子共情?第一个问题,孩子们为什么需要玩手机?他们都用手机做什么?

 

可能有的孩子玩“王者荣耀”,有的玩“第五人格”,有的玩“元神”等等。如果有人不清楚上述内容,表示你也许不太能理解孩子们的游戏世界。可能有的用手机是为了上微信或和人QQ聊天,也许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可以对话的人,网络就成为了孩子最后的情绪窗口,是他们与人联系的重要环节。

 

有的孩子可能会说“玩手机玩的是寂寞”、“我是空虚的”、“玩手机是打发时间”、“我在转移注意力”等等。他们需要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作为家长通常是希望孩子不要玩手机,而不是先去理解他们为什么要玩手机,以及手机对于他们的重要意义。

 

不是孩子使用手机就得判定他是网络成瘾,或者是出现了其他问题。我们首先要去了解他们在玩什么,手机对他们的意义是什么。

 

我碰到过很多被强迫来做咨询的孩子,这些孩子通常都玩着手机或者根本就不用正眼瞧咨询师。不少咨询师面对这样的情况可能会有情绪,大概会说“你可不可以放下手机,先听老师说说?”这样的方法并不恰当,因为你一开始就在否定孩子。

 

我们在这里讲共情,要做的是去理解。当一个孩子在玩手机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先跟他建立关系,我不会拘泥于说让他不要玩或者继续玩。就像对抽烟的人来说,告诉他吸烟有害健康一样,是没有意义的。

 

我会更关注吸烟对他的意义,比如“你什么时候开始抽烟?”“第一口烟的感觉如何?”我还是在建立关系,我想去了解他。

 

我会好奇孩子在玩什么,邀请他与我分享,或者说“我可以看你玩吗?你最喜欢玩什么?”等等,这些都是在建立关系,是在找机会去贴近他们的世界。当你没有跟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他当然不会跟你沟通。也就是说,我们不应强迫孩子沟通,而是去理解孩子使用手机的原因以及手机对他的意义。不知道这件事情,那就不可能做到共情。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是按照自己的世界观去解读,而不是去了解孩子在玩什么、他们为什么玩。这些孩子可能是看B站,他喜欢哪些动漫、喜欢什么样的角色,这些都是需要去了解的。

 

并不是说我们要马上去跟他沟通,这里面还涉及好多问题。包括他为什么不想上学,为什么不想出门等等。

 

总之,我们先要理解手机对他的重要性与意义性,或者他是从什么阶段开始手机不离身?有时候手机是能带给我们安全感的,成人也一样。比如我们在公交车或者地铁上的觉得尴尬、不知道与别人聊什么的时候,就会把手机拿出来看看。

 

以前没有手机的时候,我们要去处理这些尴尬,但现在的孩子可以通过手机来屏蔽或是转移目光,所以要去思考手机对他的重要性。有些孩子会戴着耳机,可是实际上这些都可能是保护色。所以我们至少先做到理解,理解这些事情对他的重要性跟意义性,我们才有机会走近他们,和他们一起解决问题。

 

共情只是心理咨询百余种技术中的一种,想要系统学习咨询技术,请关注傅嘉祺心理师在天天心理的课程《心理咨询三部曲与技术示范》,讲解并示范近百种心理咨询经典技术!

 

 图片图片


识别下方海报二维码
立即加入

限时优惠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欢迎转发家人朋友一起共情一起长情~

 

 图片

 

 

 

以上内容摘自傅嘉祺心理师《共情技术训练营》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