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浩威(精神科医师)
 
贾森是我工作认识的年轻朋友。那一天我们正在视频会议,他开始坐立不安,大家都明显看出来了。有人忍不住问他怎么了,贾森才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能不能抱我女儿一起开会?」
 
原来在旧金山居家工作的贾森,小孩不知不觉已经两岁多了。他说这一阵子夫妻两人为了小孩入小小学的事,找了好久资料,终于才挑定三家,再一家一家地去接受面试。两家失败了;反而是只开放一个名额,也就是最难申请的一家,却是录取了。
 
视频会议中的三、四个人,来自不同地区,也属于不同年龄层,然而对于贾森讲的小小学应征过程,觉得太有趣了,不禁七嘴八舌问起更多细节。我对这事颇感兴趣,但同时也注意到开会到一半忍不住去抱小孩的这件事。
 
平常贾森是挺认真的,夫妻两人皆是在家工作的SOHO族。如果刚好两人都忙,有固定配合的钟点保姆,而刚刚视讯画面就看见保姆抱小孩进来给他的。我忍不住问贾森,到底怎么了。
 
贾森在画面那头,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过两个月小孩就要去上学了,我和程程都舍不得,两人忍不住抢着照顾。」程程是贾森的太太,一位翻译者兼知名部落客。
 
小孩其实只是去上小小学,每周才四天,而且每天才早上九点到下午一点,可是父母两人都开始有明显的分离焦虑了。
 
本来分离焦虑这名词是用在小孩的,指的是小孩必须离开家里或他向来依恋的大人(通常是父母)时,所出现的过度焦虑。这情形通常出现在两个月到三岁大,然而近年有全世界都越来越延迟的现象。临床上,有百分之五到二十五的小孩都出现过度焦虑的情形,包括过度担心再也见不到父母、因此拒绝离开、一没大人陪就一刻也不能独处、害怕入睡、分离内容的恶梦、出现头痛胃痛呕吐等生理现象。
 
只是,这些指的是小孩,却没太多心理学家谈到父母的分离焦虑。
 
贾森和他太太程程并不是唯一的例外。
 
最近一位在纽约居住的朋友,脸书贴出儿子要跟学校出国旅行的消息,以及她诸多紧张的小故事。
 
她儿子已经八年级了,十分帅气的大男孩。身为妈妈的她脸书还贴了儿子的字条,十分大人口吻地清楚嘱咐她帮忙的出国事项。其他朋友也就一个一个贴文回馈了。最先大家只是讲她儿子长得好快等等的;没多久,有人提到是妈妈好像比较紧张,大家的话题就提到自己的个人经验,也就是为人父母在不同阶段的分离焦虑。有人甚至提到自己结婚时,爸爸比她哭得还惨的情形
 
在我们一生中,父母的分离焦虑是如此明显,然而,为何却没有太多的心理专家讨论这件事呢?更没人想到给父母下「分离焦虑异常」的诊断?
 
平常我们看到一些现象,比方说「妈宝」问题,会不会背后就是有一位分离焦虑的父亲或母亲?
 
父母和小孩的关系,很多学者都用二元一体(dyad)来形容。这个关系随着成长,小孩才因为对外界的好奇心开始启动,于是渐进地离开,而有了分离的能力
 
小孩在成长的过程,开始学会分离的能力。然而父母呢?
 
我自己第一次离家是初中一年级,小小年纪就北上念私立延平中学了。某一个周末,住台北的姑姑带我去吃饭时,十分关心地问我:「会不会想家?」我忽然怔了一下,因为,真的太好玩了,都忘了想家了。
 
不知道当年,我留在中部老家的父母,又是怎样的心情?是不是也有贾森和程程一样,一股依依不舍的分离焦虑?
 
(文章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