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五的葬礼上,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我好像得到了重生。旁边朋友说了一个笑话,我忍不住笑了起来,这在肃穆的葬礼上显得很突兀。儿子儿媳嫌我丢人,我不以为然。我知道,我终于解脱了,这是我迎接新生命的笑容。

 


我想,这大概是丧夫的“冯爱梅”的心声,她终于自由了。在近期播出的《她和她的房间》独白剧中,郝蕾饰演的“冯爱梅”是个长期遭受丈夫家暴的女人,像千千万万被家暴而选择隐忍的女子一样,她忍了很多很多年,幸运地熬到了丈夫去世,等到了自己的新生。 

 

但现实中,大多因为隐忍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没有等来自由,迎接她们的——是死亡。 我国每年有15.7万妇女自杀,60%以上因为家庭暴力,全球1/3的女性遭受过身体或性暴力,报警人数不到10%,女性平均被虐待35次以上才会报警。

 

中国女性,请为自己发声


令人欣慰的是,2020年大概是女性声量最大的一年,被称为女性意识觉醒的元年。热搜上关于女性权益的讨论隔三差五,众多女性视角的影视剧轮番霸屏,遭受家暴的女性选择站出来为自己发声、寻求帮助。我们不再为他人的过错找借口,也不再选择默默忍受,越来越敢于捍卫自己的安全与权益。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用知识保护自己。


本文将从心理学视角,来解释为什么被家暴的人大多不会离开或反抗、遇到家暴该如何处理等问题、社会各界应如何帮助受害者。

 

哪些行为算家暴?


值得注意的是:


同居暴力也属于家暴,《反家庭暴力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本法规定执行。”


精神暴力也适用于《反家暴法》,包括恶语中伤、冷嘲热讽、经济封锁、控制收入来源、限制职业选择、剥夺受教育机会等

 

“为什么她们不离开?”


当我们看到家暴案件的时候,往往都会疑惑“她们为什么不离婚?为什么不立刻离开那个男人”这个问题其实非常残忍,如果我们了解其中缘由就会明白逃脱并非易事。


她们不是不想,而是没有能力离开。

 

“也许她们并不知道自己正在被家暴”———心理操纵的陷阱


研究表示家庭暴力的核心是权利与控制,暴力只是表象,而控制才是根源。施暴者们通常会用各种手段来对受害者进行操控,类似于我们通常理解的PUA行为。


煤气灯效应(The Gaslight Effect)形容通过“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实”来控制对方的情感操控,难以识别,更难以摆脱(Robin Stern)。

 

施暴者对受害者的心理操控通常表现为:

 

1、很坚决地说服你,让你觉得自己错了(“都是因为你,我才如此生气”)

 

2、当你不接受ta的“事实”时,ta会表达出攻击性的态度(暴力行为)

 

3、擅于扭曲事实,让你“迷失”在ta的逻辑漩涡里(你爱我吗?如果你爱我,你就应该照我说的去做)

 

4、让身边的人孤立你,或让你脱离身边的朋友(他们和你做朋友都是有目的的,人心险恶,只有我在真正关心你,在乎你)

 

5、和你建立依赖共生关系(切断你的经济来源、禁闭)


在家暴过程中往往还伴随着心理摧残,施暴人对受害者进行人格侮辱和贬低,久而久之受害者就会变得自卑,甚至在遭受暴力时开始认为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好才会被打。


受害者会相信对方暴力是爱的表现,感觉有被强烈的需要,从而顺从。而正因这种心理变化,很多受害者在进入虐待关系时,往往难以察觉到,被控制一段时间加上不断“洗脑”,逐渐很难逃离。

 

很多家暴受害者接受采访中都曾表示过,刚开始,她们并不知道自己被家暴了,也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掉入心理陷阱。

 

 家暴一次,爱你一周。除了心理上的操控外,施暴者也会主动道歉并表现爱意安抚受害者从而让其陷入一种暴力循环(Hughes,1994)”的反复模式中去。


在家暴初次发生时及时处理,是大大有利于避免家暴的再次发生的,若家暴已经形成固定的模式后,就难以改变了。


作为被施暴方,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对家暴坚决说“不”,否则,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第三次,甚至永无止境。


“暴力循环”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积蓄期(tensions building)


家庭成员开始累积细小的冲突,在这个阶段施暴者会开始生气,并且对受虐者实施一些语言或者肢体上的虐待。受害者感到害怕,想要让施暴者冷静,二人之间的气氛变得紧张。


第二阶段:暴力发生(incident)


施暴者会对受虐者发生肢体,性或者语言上的侵犯,而受害者承受肢体,精神上的创伤。


第三阶段:原谅和解(Reconciliation)


施暴者可能会为暴行道歉、寻找借口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并且保证不再重演,甚至诬陷受害者导致暴行的发生,还可能把暴行化小。“因为你……我太生气了才没忍住,下次不会了,我还是爱你的”。受害者往往会选择原谅,并且相信她们所选择的这个人是个“好”人。


第四阶段:平静期 / 蜜月期(Calm/Honeymoon)


在这个阶段压力会降低,施暴者感到后悔与惭愧。双方平静,暴力被暂时“遗忘”,直至下一个紧张期的到来。但一旦发生冲突,暴力又会循环。

 

被家暴者往往处于孤立无援,无力反抗的情况


除了被无意识操控外,如果受害者清楚自己遭受了家庭暴力,却仍然无法逃离往往是因为一些现实因素。 

 

①被威胁恐吓,害怕报复。家暴者往往会用孩子、父母等人的性命安危相要挟,若是受害者选择报警或者离开,就会去伤害他们,所以受害者往往会选择继续忍受这一切。


②孩子是软肋,很多女性在结婚后将重心移到家庭中成为全职妈妈,与社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处于生存劣势的女性离婚后可能得不到孩子的抚养权。


③家人的不支持,在中国的传统思想里,结了婚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家务事旁人管不着”,很多时候亲朋好友和家人反而会成为阻止你逃生的障碍。他们会劝你忍着,会觉得离婚丢脸,认为是家务事所以不提供帮助。


④经济被控制,家庭暴力还有一种形式就是控制对方的经济来源,经济不独立的女人会因为离开家庭后无法生存而选择承受,或者因为婚姻而放弃了事业,很难再重新回到工作中养活自己。所以只能依赖对方,委曲求全。


⑤报警“无用”,虽然反家暴法早已出台,但是在对家暴的救助体系上仍然是不完善的。很多接到家暴求助的警方,在处理事件的时候也会以家庭私事这种理由来糊弄过去。

 

而且家暴往往都发生在家中,这种私人空间想要取证实在太难,人证也很少。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受害者也会担心如果报警后事情得不到解决,自己反而会迎来更严重的报复行为。 

 

家庭暴力受害者们所承受的伤害并不仅仅是一个拳头,而是被精心打造的牢笼,要想逃出禁锢,需要受害者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能够得到社会各界提供的帮助与支持。

 

遭遇家暴怎么办?如何取证?


全国妇联数据显示,2014年到2016年,全国涉及家暴的一审离婚案件共计94571件。近10万的案件里,仅有3741件被认定存在家暴行为,认定率为3.96%,不被认定的原因里,无证据/证据不足”占了68.5%。取证难让很多加害者逍遥法外,受害者苦不堪言。当遭遇家暴时,我们应该懂得如何自保与取证,为自己增加安全砝码。


家暴发生时,一定要大胆求助,千万不要觉得丢人,让更多的人知道就多一线生机;也不要相信这只是意外,原谅他,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当他选择出手的那一刻,你们的关系已经彻底被他毁灭了;也千万不要抱着“我能改变他、治愈他、拯救他”的心态继续,如果在恋爱阶段发现另一半的暴力倾向,请及时警惕,止损,防范于未然。 

 

家暴发生后及时报警,前往医院鉴定伤情并保存就医记录、告诫书、施暴者悔过书、承诺书,必要时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强制施暴者离开,或拨打全国妇女维权热线“12338”、全国妇联反家暴热线“16838198”寻求紧急庇护所,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作为专业人士、亲朋家属、邻居应如何帮助受害人?

 

①法律采取强制报告制度,家暴并非家务事,社会各界勿袖手旁观 家庭暴力具有隐秘性特点,在现实中,许多家暴持续时间很长,知情人也很多,但直到发生严重后果才被曝光。因此,《反家庭暴力法》明确规定了,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委会、村委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若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家暴或疑似遭受家暴,须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要对报案人的信息保密。对不予报案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单位的责任人将被追责。 

 

此外,反家暴法还规定学校、医院、医疗机构、居委会等易发现家暴线索的机构有家暴强制报告义务,并鼓励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介入家暴事务。

 

知情不报可是违法的哦!


公安机关接到家庭暴力报案后应当及时出警,制止家庭暴力,并按照有关程序规定调查取证,协助受害人就医、鉴定伤情等。如以“家务事不便处置”为由推诿出警的,将有可能被给予行政处分。 

 

家暴不是家务事,反家庭暴力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

 

②作为社会服务专业人士,当来访者遭遇/疑似遭遇家暴后,除了及时像公安机关报告外,还可以帮助受害者进行主体意识唤醒,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援助,帮助受害人摆脱情感控制。


③作为家属与朋友,提供无条件的相信、支持与维护,让受害者不再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支持受害者离婚、寻求紧急庇护等决定。

 

据全国妇联统计数据,我国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受丈夫的殴打,相当于1分钟内就有8位女性遭受家暴,承受着来自最亲近人的伤害。

 

反抗家暴,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在这里恳请大家转发,让受害者得到更多帮助,让知识和法律成为我们的护身符,希望我们都能嫁给爱情而不是带血的玫瑰。


由于家暴案件90%的受害者为女性,所以本文侧重于女性受害者,但求救方式适用于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