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打工人!

 

今天是10月29日星期四,你大概率和我一样又开始了一天的打工生涯。

 

最近要说谁是互联网活跃分子,那非“打工人”莫属。

 

 

仔细看来这算是打击面最广的一个热词了,因此也引起了晚上的现象级“打卡”,早安打工人、午安打工人、晚安打工人;一时间早期的打工人、吃外卖的打工人、开会的打工人、出差的打工人纷纷登场。

 

横向可以看到打工人的百态,纵观可以看到打工人的一生。

 

这里边有自嘲有解嘲,有玩笑也有讽刺。有点类似于前些年流行的“丧”,只是把这种感觉具体成了生活的细节。

 

可以说一声打工人,万千辛酸泪。

 

你我大概都是打工人。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我们。

 

 打工人为什么会火 

 

任何一个梗会火,一定是切中了某个群体的集体情绪,打工人也不例外。

 

这是几个被广泛传播的打工人文案:

 

 

早上天很冷,要顶着寒冷去上班;客户脾气很冲,也要为了工作忍下去;一边不愿工作一边害怕35岁危机。这种淡淡的焦虑和无奈,不管是担心出行安全的外卖小哥,还是996的大厂码农,都很容易带入进去。

 

为什么打工人的底色变成了焦虑、折磨和无奈?

 

除去打工人上升通道不足,难以突破自身阶级的问题,打工人难以在工作中找到存在感,也是大家普遍感到上班如上坟的重要原因。

 

人的异化 

 

这不是一个会被日常谈到的问题,但确实是现代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人的异化是指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人本质的改变和扭曲。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马克思认为,当工人劳动的对象化反过来支配工人时,异化也就随之而来,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的经典拧螺丝画面就阐释了异化的工人。

 

 

它成了整个工业系统的一个工具,见效率而不见人。

 

同时,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使得打工人与自己的劳动成果之间失去了情感和价值联系。

 

小农经济时,木匠打造出来一把椅子,随之椅子成为了匠人能力的一个符号,椅子质量好,做的漂亮,木匠也会觉得自己更有价值感。

 

而如果你只是造椅工业上流水线上拧螺丝的员工,哪怕一天能拧上千次,也很难跟一个成品产生情感联系。就像富士康的员工很难对苹果手机收到的评价而产生的意义感。

 

这也就是客体心理学经常提到的存在感缺失。

 

客体心理学认为,在进行社会互动时,他人对我们行为的回应才证明了我们所发出的信号是存在的,信号存在,所以我们也存在。

 

这种异化情况下,人处在被支配的位置上,产品不再是个人的符号,打工人跟工作的关系就只是劳动与工资的关系,很难满足其作为一个人寻求存在感的心理需求。

 

所以,被大家广泛讨论的上升通道不足和价值感缺失成了打工人暗淡底色的颜料。

 

那打工人就真的被困死在这里没有出路了吗?

 

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做,来走出无意义感的打工。

 

 找到并拓展舒适圈 

 

作为一个积极的打工人,舒适这个词仿佛带着原罪。

 

 

待在舒适圈里意味着不进取,意味着被淘汰,所以,跳出舒适圈成了缓解未来焦虑的安慰剂。

 

不断学习新知识是必须的,但花大量时间探索全然陌生领域的行为确实有待商榷,对于打工人尤其如此。

 

从职业角度看,职业发展需要连续性,从个人实现角度看,也需要长时间的能力和经验积累。

 

除非是在自我同一性早闭的情况下,不建议选择的职业之间完全割裂。

 

自我同一性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一个心理发展概念,指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以及他人所知觉到的个体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

 

马西亚对自我同一性理论进行阐释,他根据个体的经历探索和投入程度的高低划分出四种同一性状态,分别为同一性获得、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和同一性混乱。

 

这里要说的就是同一性早闭的情况,简单说来,就是青少年在未经充分的自我探索情况下就做出了承诺。

 

可以是在父母的安排和现实环境的压力下,没能很好地探索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就进入到了一个自己很可能不敢兴趣的行业,并投入自己的经历和时间。

 

如果现实情况允许,这样的情况可以选择跳出“舒适圈”,其实更准确来说是去寻找舒适圈。

 

在想着跳出舒适圈之前,可以先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在自己的舒适圈内。

 

如果现在的职业需要能够与你的能力相匹配,能够发挥自己的天赋或优势,这是暂时遇到了困难,大可不必急着跳出舒适圈,找出问题所在,有意识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就可以。

 

除此之外,更让打工人担心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己擅长的领域或从事的职业有被淘汰的风险。

 

在此之前,拓展舒适圈就显得尤为重要。

 

有统计发现,能吃到新兴行业红利的人,大多是传统相关行业的从业者,比如李佳琦在直播带货之前就是欧莱雅的柜员,对口红和护肤品非常了解;优秀的视频自媒体从业者,也多由图文内容作者转型而来。

 

所以上帝在关上一扇窗的同时,也会打开一扇门。找到这扇门的重点不是放弃自己的优势,而是在原有优势的基础上,保持开放的姿态,不断拓宽能力的边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有成长性思维的加持。

 

 成长性思维 

 

成长性思维大家听的也不少,但在说成长性思维之前,有必要先区分两个概念:特质和能力。

 

我们经常把他俩搞混,进而认为自己不具备某些特质就放弃了培养能力。

 

就像很多人希望自己能够外向,如果自己被贴上了内向的标签就认为自己不具备社交这项能力。

 

内外向这是一个特质维度,以人在人际中是消耗能量还是汲取能量加以区分。

 

但我们实际想拥有的是善于捕捉被人的情绪;懂得察言观色;与别人相处时让别人感觉到舒服这样的能力。

 

两者不是一回事儿,也不是因果关系。

 

研究表明,能力跟特质有相关性,也就是说,特定的能力有更适合自己生长的特质土壤,特质并不决定能力。

 

再比如我们经常提到的依赖性和独立性。

 

在心理学中,两者是不同的认知风格。

 

场依存型人际导向,更容易受他人暗示,对人更为感兴趣。

 

场独立型正好相反,他们较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知觉较稳定,更有主见。

 

我们想要的既不是场独立也不是场依存,而是善于社交、对事情有自己的主见这些能力。

 

特质多有基因的基础,但能力并非生而固定。内向的社交高手和高依赖性的人遇事不随波逐流是不冲突的。

 

当我们把焦点放在能力而非天生特质上的时候,就更容易拥有成长性思维。

 

某件事情没做好,或现在的状态不是很理想,这些事实不意味着自己天生特质不好,而只是相关的能力还不成熟。

 

哪怕你的行业面临着被淘汰,也只是意味着你的某项技能不被需要,而不是你被彻底否定,你完全可以换一个  继续产生价值。

 

人生是无数次小选择的集合,你可以在整个路程中不断调整修正,朝着更有意义的生活迈进,而不是因为某一个选择就定死了之后的道路。

 

有研究发现,成长性思维的人更愿意接受挑战,更不容易被失败打倒,有更少的自我妨碍(在表现情境中,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比如因为害怕考试失败被认为是笨而放弃努力)

 

无论你现在处在怎样的阶段,都需要有意识地成长性思维,将有助于增加心理弹性,让你活得更灵活,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

 

总的来说,大家可以多花时间找到自己的舒适点,以此为基础,培养成长性思维,保持开放学习的心态不断拓展自己的舒适圈,从而成为一个人能在工作中找到意义的打工人!

 

最后

 

很多时候我们总在羡慕那些生在罗马的人,而给自己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压力。 

 

外貌、天赋、基因、时代、家庭、阶级这些不可掌控的因素决定了每个人不同的起点。如果我们总想跟别人比绝对高度,那可能从出生就决定了结果,但如果我们跟别人比相对高度,胜负还有的一拼。

 

当然,不是想让大家将人生放在与别人的比拼中,只是想说,在已有的资源中,最大限度实现自己的天赋,用自己的智慧将手里拿到的牌打好,把握住我们能把握的一切,也将是一个充实有价值的人生。

 

希望每一个打工人,都是在为自己的生命打工!

 

晚上好,打工人!

 

成为自己人生的打工人,你还需要更多心理装备,第十四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多位专家就此展开了探讨,欢迎扫码入群学习,你将第一时间心理升级。

 

张天布老师和朱建军老师先帮你解决团队冲突背后的心理基础,先一睹为快!

 

当下的社会中每个人都面临焦虑和压力,对于团队的管理者来说更是如此,如何花更少的时间更准确地了解团队成员,知道如何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更好地处理团队间的人际关系,是所有涉及到团队管理的人都关心的话题。

 

精神分析的心理学视角,可以透过表面的现象看透本质,借由对《水浒》这部著作中典型人物角色的性格分析,带领大家共同学习带着精神分析的慧眼去看团队的成员性格,驾驭团队的发展走向。

 

 

 

 

文/编 晨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