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产生一些热词,从人均焦虑到人均抑郁再到这两天一直挂在微博热搜上的职场PUA。

 

不可否认这样的热点事件确实帮助普及了部分心理学知识,让大家熟悉了一些名词,但同样不可避免的是这概念开始被滥用。

 

当下语境中的pua,已经跳出了搭讪技巧的范围,甚至也已经跳出了两性的范畴,成了犯罪、诈骗、情感操控的代名词。

 

虽然PUA已是臭名昭著,但也不是所有的脏水都泼到它上面。

 

“职场pua”这次被拉出了来的原因是,前两天火箭少女101的队长 Yamy微博上发了一条老板徐明朝开会时骂自己丑、不时尚、数据差的录音。

 

随后职场pua的话题就跟着上了热搜。

 

可以确定的是,这位老板背后辱骂员工确实能反映出来其德行有问题,单就这个问题被网友讨伐就不冤。

 

可就算这样,只凭录音内容来看,还不能说就是PUA。

 

如果PUA要泛化的话,那大家可能每天都在被PUA。

 

学生成绩差老师批评说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有问题,是在PUA;

社畜做了一个活动方案,被甲方指责说市场嗅觉不行是在PUA;

演员出了一个不好的作品,被大众骂能力不行也是在PUA;

......

 

人人都有等于谁都没有,当反PUA像女权一样被污名化,反而可能助力真正的PUA伤害别人。

 

Yamy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很难弄清楚,但我们可以通过线索“还原”一个PUA过程,希望可以帮助潜在的受害者提高警惕。

 

 那些职场PUA的表现 

 

如果徐明朝在会上辱骂Yamy是为了联合员工在随后的工作中打压Yamy,对其进行孤立,进而迫使其听命于公司的话,就有了PUA的影子。

 

另外,音频最后徐明朝提到“让艺人绝对服从公司的安排”,也是被定义为职场PUA的证据,这句话给了PUA一个动机。

 

6ecb9bf6ly4gh5cq1fu3kj20u00duaan.jpg

 

更直接把这个问题与职场pua联系起来的是Yamy在微博里说的这段内容。

 

6ecb9bf6ly4gh5cogp8c1j20bo0c1gma.jpg

 

这段话可以说是pua受害者的心路历程。

 

再加上徐明朝的小作文

 

 6ecb9bf6ly4gh5cnmu3lpj209q03n3yk.jpg

 

 这样就勾勒出了一个职场PUA概貌。

 

为了实现让艺人完全听命于公司的目的,对其表面上关心支持,甚至个人打钱赞助,然后背地里诋毁谩骂,这种一边打巴掌一边给甜枣,不断冲击对方的自我价值,抹杀对方的自信,使其更容易掌控的行为,这一整套下来就是典型的PUA。

 

 是不是只有想控制别人才算PUA?

 

这其实是个论迹还是论心的问题。

 

有些实施者就是以控制对方为目的,比如职场PUA,就是想让员工多劳少得,更好地为公司服务。

 

这也提醒大家,如果一个与你有利益关系的人对你不断打击,不要急着内化这些评价,首先要考虑下是不是对方在有意识地控制你的判断。

 

比如,整容医生打击你的外貌,保健品商家打击你的体质。

 

但更多情况下的PUA并不是想控制别人,而是一种习惯的行为方式。习惯于打压别人来凸显自己,习惯于大棒加胡萝卜的人际处理方式。

 

后者可能并没有很强的主观意愿要控制你,但其行为与前者并没有什么区别。

 

为了保护自己,在是否被PUA的问题上,可以更多的“论对方的迹”,同时“论自己的心”。

 

如果在一个环境中发现自己的价值被不断贬低,而且是不客观地贬低,开始不断地自我怀疑,越来越不自信,甚至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人际。就是时候停下来考虑下是不是有人在对你进行操控,哪怕不是有意识地操控,这样的环境并不适合你的成长。

 6ecb9bf6ly4gh5coguc3yj20u01pmwht.jpg

 

PUA很可怕,但也很容易被瓦解。

 

PUA之所以起作用就是击溃你的自我价值体系,以对方的判断为准,所以当受害者意识到被PUA的时候,这个系统就不再起作用了。

 

保持警惕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够防止被PUA。

 

易感人群 

 

当然PUA也好,家庭暴力也好,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也好,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有效,它们都有相应的易感人群。

 

就职场PUA来说,职场新人相比职场老鸟更容易被PUA。

 

职场新人对自己的职场价值处在摸索阶段,更需要外界的反馈来确定自己的价值,这个阶段不仅更容易被PUA,伤害也更大。

 

除了阶段性特征,也有比较明显的个性特征。

 

如果你对被控制不是特别敏感、缺少自信但又渴望被关注、场依存性比较强且习惯共生关系的话,就更需要警惕PUA。

 

 PUA的伤害 

 

要达到控制的目的就要摧毁对方的自我价值系统,而这个也正是PUA的原罪。

 

在Yamy事件登上热搜的同一天,一位72岁的日本老人也登上了热搜,他被称为最孤独年纪最大的啃老族,一生只工作过两年,靠遗产度日,生活在满是垃圾的房子里,靠便宜的纳豆果腹,热了就用凉水冲下脖子以防中暑。

 

6ecb9bf6ly4gh5cogr528j20u00dumxy.jpg

 

这位老人原本出生在一个优渥的家庭,受着精英教育,少年时也曾发奋图强,但多次努力仍未考上理想的学校,学业受挫后,认为自己没有达到精英标准,在父母离世后辞职,终生靠遗产生活。

 

当然这与PUA无关,但老人的选择就是自我价值体系崩塌后放弃自己的表现。

 

还有前段时间的北大包丽事件,一个北大高材生最后认为自己一文不值,选择自杀。

 

彻底的自我放弃和自杀都是少数,但我们并不能轻视pua的伤害,尤其是潜在的伤害。

 

处在PUA中的伤害显而易见。

 

当重复出现的贬低侮辱被内化了之后,受害者就真的认可这些观点,一遍遍对自己进行洗脑,最终使其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人”。

 

哪怕是走出PUA环境,也可能走不出PUA。

 

他们会认为自己被PUA是因为自己懦弱,尤其是本身对自己个性就不甚满意的人,这段经历又再一次加深了对自己的抵抗和不认可。

 

这种自我排斥自我斗争的状态,会造成严重的内耗,进一步影响受害人的生活。

 

这种情况下需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受害者有罪论是错误的,你是什么个性都没有问题,人生都同样可以很精彩。经历这些不是你的问题,是被人的行为不当。让你产生怀疑自己,只是对方的一个阴谋,使他们在千方百计利用人们的弱点。你只是因为缺少相关的知识,现在了解了这些,就好了。

 

这段经历,把它当做一个成长节点就好,不是因为你错而是因为对方恶。

 

治未病:怎样增加抵抗PUA的力量?

 

有些控制型的家长在孩子被PUA之前,先自己PUA了孩子,当然这种预演并不会减少孩子之后被PUA的风险。

 

因为我是你妈/爸,我说什么都是对的/我说的话就一定要听;

你会做什么,笨死了;

没有我们,你什么都干不了;

你就乖乖听话就行;

……

 

这可能是每个家长都会对孩子说的话,这样的话偶尔说一下问题不大,但千万不能成为主要的教育手段。

 

想通过这种方法控制孩子,让孩子听话,本质上跟用电子游戏安抚孩子差不多,都是饮鸩止渴的行为。

 

很多家长并不是故意的PUA,更多属于我们前边提到的行为模式问题。但结果却可能让孩子长大后更容易被PUA。

 

因为,儿童期与父母的相处模式会影响孩子长大后的人际处理模式。

 

为什么圣母总爱找浪子,为什么总是遇人不淑,为什么每个爱的人都差不多,为什么每段感情都死于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三岁能看大七岁能看老?

 

当我们习惯了父母以控制的方式对待我们,哪怕是当时感到委屈痛苦,但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还是会自动寻找这样的相处模式。

 

直到遇到一个人,以同样的方式对我们时,我们会感到熟悉,哪怕过后反应过来这样的方式对你,是不合适的,是错的,是会带来伤害的。

 

当下依然会认为这就是我寻找的感觉。

 

就这样,再一次将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挪到了随后的人际关系中。

 

不仅关系上是这样,甚至外貌偏好上我们也会受到熟悉度的影响。有研究指出,如果你对一个熟悉的人的评价为正向,那么随后在看到相似的面孔也更容易让你感到温暖和有吸引力。

 

所以看看你爱人的相貌,是不是都是你“爱”过的人的样子。

 

这也就是是“曝光效应”能起作用的原因。

 

经济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路径依赖”,在情感上,这种路径依赖依然会发挥作用。

 

曾经就遇到过一个女性,在咨询时主诉是因没办法斩断婚外情的问题而苦恼。从来访者的描述来看,这个婚外情的对象对她没有特别好,两人经常吵架。来访者做了什么让其不开心的事就会被大声呵斥,并强力制止,甚至有动手的时候。

 

但来访者就是没有办法离开他,尝试离开后会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这让来访者很痛苦。

 

在随后的咨询中发现,来访者母亲是一个十分看重事业的人,照顾她的时候比较少,小时候基本在姑姑家长大。

 

妈妈每次见她就是查看学习情况,指出不足,表现不好的时候就会被骂。

 

由于妈妈的严厉和要求,使得来访者特别希望能够得到母亲的认可,但从母亲这里一直得不到回应。

 

长大后的来访者并没有在与丈夫的关系中复制这样的模式,但却在婚外情对象上完全复制了与母亲之间的关系。

 

在来访者的潜意识里,或许只有在婚外情对象上得到母亲没有给与的回应,才能真的结束这段扭曲的关系。

 

回到PUA的问题,为了孩子能有力量对抗PUA,家长们也注意不要给孩子安装这样的行为模式。

 

毕竟父母不会真的想要害孩子,但外人就不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