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有一个术语“阴影”,那些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就会躲入阴影中,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方式出现。”
今年夏天,一部悬疑剧引起热议,豆瓣评分直冲9.1的《隐秘的角落》被称为“国剧之光”。该剧改编自紫金陈推理小说《坏小孩》,讲述了朱朝阳、严良、普普三个孩子在景区游玩时无意间拍摄到张东升谋杀岳父岳母的一幕。
这一经历就像是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解锁了朱朝阳一直被压抑的暗黑人格,一步步走向内心阴暗的角落。
让朱朝阳从一个成绩优异、听话乖巧的孩子变成撒谎成性、向警察作伪证、间接害死自己的妹妹、帮张东升偷爸爸的冷库钥匙、设计害死所有知情人、最后伪造一本日记金蝉脱壳。
如若不了解他的处境,大概会觉得这是一个心机可怕的坏小孩,但当我们深入了解了他的成长环境,才发现天使变成恶魔,一切都有迹可循。
“消失”的父亲
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中提到父母离婚后,对孩子漠不关心的一方便会成为“消失”的父母,让孩子心里产生极为痛苦的缺失感和空虚感,一纸离婚判决书并不能成为不称职父母遗弃子女的许可证。
孩子们通常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家里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一定是他们的错。从孩子的生活中消失的父母会强化孩子不被关爱的感觉,继而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而受伤的孩子将会带着这种伤害步入成年,就好像囚犯拖着镣铐一般。
而朱永平就像“消失的父母”一样,例行公事般毫无情感支持的见面无法填满朱朝阳父爱的缺失。
朱永平对朱朝阳是漠不关心的,儿子的成绩及穿旧的衣服都是经牌友提醒才注意到。假意的套近乎问朱朝阳为什么不坐车头却没有注意到,前窗上他与新家庭王瑶、朱晶晶母女那醒目的合照刺痛了朱朝阳的内心。
这时的朱朝阳只是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
带儿子去买新鞋,却在王瑶母女来之后立刻抛下朱朝阳陪女儿朱晶晶买裙子去了。
在朱朝阳面前,对待“旧”儿子的敷衍和对“新”女儿的偏爱又在他的内心深深刻下一刀。朱晶晶故意踩了朱朝阳新买的白鞋,后妈王瑶纵容的冷嘲热讽让朱朝阳第一次有了情绪波动,也为后面朱晶晶的死埋下祸根。
本来的朱朝阳可能只是嫉恨朱晶晶。
但当朱晶晶在少年宫的窗台上对朱朝阳说:“我爸爸说了,他只喜欢我,不喜欢你”一下子就激怒了渴望父爱的朱朝阳。
在朱晶晶死后,王瑶怀疑朱朝阳是杀人犯并疯了似的大肆传扬,朱永平只是希望朱朝阳能够体谅,却没有意识到这会给朱朝阳的内心带来多大的刺激与创伤。
之后朱朝阳从王立手里死里逃生后又被朱永平祈求能够放过王立,向警察作伪证。朱永平的这一系列举动无疑是对朱朝阳情感的完全漠视。也使得朱朝阳的内心越来越冰冷。
在朱朝阳以为妹妹死了,自己终于能独享父爱时,朱永平带着录音笔来套他的话,这种父亲的背叛感与不信任使得朱朝阳内心彻底“黑化”,之前所有对于父亲的情感瞬间崩塌。
朱朝阳是渴望得到父爱的,在和父亲的相处中小心翼翼、极尽讨好。被朱晶晶踩脏了新鞋不敢告诉父亲,因为他不想让父亲觉得他不懂事。
努力学习,考第一名是他能够获取父亲赞扬和关注的唯一方式。理解父亲的难处,不和朱晶晶争抢父爱。但他的讨好却一直没有换得朱永平的注目,致使他心中的阴影角落逐渐扩大。
然而,同样是单亲家庭,与朱朝阳的父亲朱永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班里的第二名叶驰敏的父亲叶军。
叶军是一名警察,虽然十分忙碌,但是依然会抽时间陪叶驰敏一起看《还珠格格》,与女儿玩笑打闹。
在女儿认为自己第二名十分差劲的时候,表达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也会在叶驰敏对朱朝阳态度不好时批评女儿并替叶驰敏像朱朝阳道歉,就是叶军这种善良、乐观、积极的想法影响着叶驰敏。所以原本也是孤立朱朝阳群体一员的叶驰敏,最后也像同学表达了不要欺负朱朝阳的态度。
这样积极的改变源自于叶军的教育与影响。同样是单亲家庭,朱朝阳与叶驰敏获得的爱与最后呈现的性格却天差地别。
令人窒息的母爱
同样在苏珊·福沃德对有毒家庭行为模式的分类中,朱朝阳的母亲周春红就属于操控型母亲,同时也属于情感勒索中的悲情者形态,由于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对于“空巢综合征”(孩子离家后父母不可避免要经历的一种失落感)有种病态的恐惧。
所以,操控型父母会因为孩子的独立而感觉遭到背叛和遗弃,他们将家长角色与自己的人格紧密相连,悲情者认为自己为了孩子放弃了所有,孩子必须顺从才对得起他们的付出。
周春红会希望朱朝阳与父亲吃过饭后,回到家,也要与她再吃顿饭。在朱朝阳帮王立作伪证时,认为朱朝阳胳膊肘往外拐,扮演了一个悲情者形象,却在被朱朝阳戳穿当初是她要离婚时明显慌乱了。
父母的操纵将很多子女逼入了死胡同:选择反抗,他们就会伤害到自己“只是出于好意”的父母。对多数人来说,选择屈服似乎更容易一些。
剧中最令人窒息的一幕便是周春红逼朱朝阳喝牛奶这段,明明是滚烫的牛奶却要求朱朝阳一口喝下,这时的朱朝阳虽然尝试过反抗,却最终屈服的忍烫喝下。
周春红把所有的寄托都放在了朱朝阳身上,希望儿子成为自己的骄傲,操控着儿子的思想与行为让其符合自己的期许,在老师反映朱朝阳在校不合群,没有朋友表示担心时,周春红表示儿子不需要交友,完全无视朱朝阳的情感需求。
在与马主任谈恋爱后,专制的认为这不需要和朱朝阳商量,这是在保护他,等他长大再说,在朱朝阳表示母亲其实可以告诉他时,却情绪失控。
从始至终,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朱朝阳在情感上都无所依靠、情绪无处释放,母亲的悲情者形象让朱朝阳变得处处服从,懂事,考第一名让母亲和父亲开心,心里有的情绪不会也不敢向任何一方表示,就深深埋藏在心里,压抑着直到爆发。
同伴的选择与社会的教导
极度孤独的朱朝阳,没有情感的支持系统也没有情绪排泄的窗口,所以才会在严良和普普来投靠他的时候,抓住了这份将他彻底拉入深渊的友谊。
青少年时期,正是个体人格飞速发展的时期,是非观和社会技能都在这一关键时期逐渐形成。皮亚杰说与同伴交往涉及到互惠互利的原则、和解、较少的强迫等,都是和父母交流时学不到的东西,因此,青少年同伴友谊关系为其成人后社会关系的形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练习机会。
朱朝阳在周春红并不关注他人际交往的情况下,没有得到正确的人际关系引导,对于是非观与道德法律的认知并不明晰,所以答应了严良不报警,也采纳了普普给张东升写警告信的建议,直到后面也默认了严良和普普敲诈张东升30万并帮助他们完成计划,都是因为害怕失去这段来之不易且唯一的友情。
而严良和普普同样没有家庭的正确引导,他们的身边也没有可以提供帮助的大人,就这样,三个孩子抱团取暖,只能用自己的逻辑解决问题,在扭曲的路上越走越远。
而张东升的所作所为不仅播种了朱朝阳内心的邪恶之花,更是教会了他如何用杀人的方式解决问题。父母没教的,社会会用它的方式教导你,可惜,朱朝阳所经历的都是一幕幕血红。
朱朝阳与吴谢宇
或许你会说:这都是电视剧,我们的父母不都好好的吗?但近几年不断频发的青少年犯罪不得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的教育方式是否真的出了问题。
比如,轰动一时的北大弑母案,吴谢宇同样拥有一个有强烈控制欲和一直活在丧夫之痛中的母亲,密不透风的控制与压抑的情感深深影响着吴谢宇的性格与行为。
吴谢宇的母亲要强、忠贞、刻板、道德洁癖,丧夫后仍然保持清高的姿态拒绝校方的抚恤金,她的生活里仿佛只有儿子是最重要的,希望儿子活成她理想的样子,儿子的优秀能够使她获得安慰。吴谢宇也为了让母亲高兴,完全的服从母亲的安排。
与周春红一样,她对于儿子的控制渗透到生活的事无巨细,朱朝阳每天花零花钱要记账,要随时像母亲汇报生活动态,像父亲拿钱与父亲出门要经过周春红同意。同样的,吴谢宇都已经上大学了,依然要保持每天向母亲汇报生活。
母亲的严格监督与思想控制,导致吴谢宇在青少年时期开始性启蒙时羞于启齿,觉得有这样思想的自己很“脏”,后来报复式的爱上一位性工作者。
慢慢长大,吴谢宇在这种人生的束缚和母亲每日悲悯的情绪中,忍无可忍终于痛下杀手,却觉得是“解脱”了母亲。
原生家庭行为模式的基因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过:
“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人生三观、精神品格、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响,有些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在我们成年后的种种思想和行为里,都可以照见自己和父母一样的面容。”
观察剧里的每一个角色,我们会发现,最后他们各自的悲剧也与他们的家庭行为模式紧密相关。
严良的父亲因为义气替人出头打架斗殴被抓,而严良一贯的问题解决方式也是拳头先出,义气为先,为了普普什么都可以做,威胁张东升时认为“三个人还打不过一个人吗”。
王瑶的弟弟王立,与王瑶的处事风格一样疯狂,王瑶在警察未给出证明前怀疑朱朝阳,去朱朝阳的家里、周春红工作的景区,声扬朱朝阳是杀人犯。而王立直接想暗害朱朝阳,姐弟俩的做法同样疯狂且暴力。
紫金陈:朱朝阳的原型就是我(除犯罪情节)
原著的作者紫金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如果我还是那个穷苦软弱少年,这些永远都将是秘密”。
但幸运的是,紫金陈没有遇到张东升,也没有遇到严良和普普,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浙大,并将不幸的童年变成自己创作的素材,用另一种方式与曾经的自己和解。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总要自己找回来。
“很多时候,我们与恶的距离可能就一步之遥。但是,只要你保持一颗善良的心,有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没有过不去的坎,一切都是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的。”
如果您是为人父母,希望您能在看完这部剧与本文后,对您的孩子多一些理解与关怀,多一些陪伴少一些强制,给予他们自由、快乐的成长环境。让我们成为彼此的安全的港湾而不是亲情的捆绳。
如果你拥有不幸的童年,经历过原生家庭的创伤,至今还在努力摆脱情感上的阴影,希望你能够原谅父母,他们也是第一次做你的父母,他们也深受他们的原生家庭所影响。
虽然原生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的生活,他们已经很难改变,但我们可以努力改变自己,学会与自己和解,相信自己未来的路是可以由你自己掌握的,并且好好地对你的下一代。
最后有段话想要送给大家: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 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尼采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