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称自己为生命的旁观者杨丽萍老师,因为没有生孩子引发的讨论频繁上热搜。

 

说起来这生孩子的讨论跟杨丽萍之间要非说有什么联系,最大的可能也应该是,62岁的杨丽萍没有生孩子,生活依然丰富多彩,可见女性的价值体现不只有生孩子一种。

 

杨丽萍老师有生活有事业有地位有成就,怎么看也应该是一个没生孩子的正面形象,跟失败扯不上什么关系。

 

尽管如此,在部分人的眼中,杨丽萍老师依然是失败的,只因为没有生孩子。

 

 

  

 

生育不是女性价值的唯一体现,也不对女性的人生有一票否决权。至少在我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从评论点赞的情况看这个价值观并没有想象中普遍。希望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能给女性松松绑,让女性可以有更多的选择的权利。

 

除此之外,这件事所反映出来的这两个问题也同样值得讨论。

 

 只有你是错的我才是对的吗?

 

在这条评论引起讨论后,李若彤、戚薇也就此事表达了自己观点。在激烈的价值冲突中,另一种极端的声音显现出来,他们将持有生孩子是人生最重要课题这一价值观的女性称为猪,认为猪无法想象孔雀的美丽。

 

这两种表达本质上都一样,展示的都是傲慢与偏见。只不过一个用传统撑腰,一个拿进步晃人。

 

站在不同阵营里的人想表达的观点都只有一个:你是错的。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托利得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托利得定理: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这一点对于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并不容易做到。

 

大脑在判断一个我们不熟悉的领域或新鲜事物,会自动将其带入自己已有的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模型。

 

之所以会产生像认为杨丽萍不生孩子很失败这样不合实际的观点,很可能也是这个原因。

 

在评论杨丽萍老师不生孩子很失败时 ,大脑中可能经历的是这样的过程:在我的认知里,女性必须要生孩子,否则人生就不完整,老了以后就会孤苦无依惨淡生活,没有后代的人生一定是痛苦和失败的。杨丽萍也是女性并且没有孩子,带入到自己的经验模型中得出结果,杨丽萍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是失败的。

 

在这个人所处的人生状态下,她对自己产生的这个认知不一定是错的。不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挚爱的事业,也不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条件追求更有价值的生活。很多人的人生价值可能真的没有其他依托,孩子是最大的价值所在,可能没有孩子对她来说真的意味着悲惨的生活和失败的人生。

 

但她的大脑中没有杨丽萍老师对舞蹈的追求,没有其对生命的认知,也没有办法理解舞蹈对于杨丽萍老师就像孩子的这种情感,更想象不到晚年的杨丽萍老师回顾自己的一生,看到自己对舞蹈世界做出的贡献而迸发出的满足于充实,也就得不出相关的结果。

 

将别人人生的某个侧面而非整个人生带入自己的认知模型中,运算出来的一定是一个可笑的结论。

 

现在再看当初的那条评论,是不是跟长辈教育孩子要早结婚多生子有一样的感觉。中间隔着的认知障碍,是难以通过某件事情而改变的。

 

反过来也同样成立,我们认可女性多元的价值,但也没必要将认为生育是唯一选择的人骂得一文不值,因为我们也同样没办法将他们的完整版人生带入思考。

 

世界并非二元对立,我们最好不要给自己制造出那么多假想敌,对于别人的生活跟选择,最好的态度不过于:关你屁事儿,关我屁事儿。

 

 

 

学会对选择负责比选择本身更重要 

 

这个热评很大部分是指向未来的,我们也在这里问一句:然后呢?

 

选择生孩子,生完人生就圆满了吗,就成功了吗?这样的想法比认为一定要生孩子可怕的多。

 

有太多的人为了达成人生的这个KPI生了孩子,结果是造成了生而不养的悲剧。

 

我曾见到过有人为了完成生男孩的KPI,在计划生育且家庭条件艰苦的背景下,执意生下了第三个孩子,幸运的是这个孩子是男孩。这位母亲恨不得向全世界炫耀自己有了儿子,你能感受到这位母亲发自内心的骄傲。

 

但随后的发展并没有如想象般进行,这个代表着希望的孩子并没有集全家的宠爱与一身,也没有被好好培养,甚至没有得到很好的养育。

 

这位母亲依旧骄傲自己有了儿子,但在印象中这个孩子总是穿着不怎么合季节的衣服,个人卫生状况也很堪忧,总是在上学路上啃着干粮,身体也总是比同龄人小一圈。

 

我之后没怎么见过这个孩子,最后听到这个孩子的消息是初中之后就去打工了,不知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原来真的有人只是将生孩子当成任务,将生出孩子作为任务结尾。

 

孩子的存在不是为了让谁的人生圆满,选择生孩子也同样选择了养育孩子所有的辛苦与满足。认为人生必须生孩的未来“准妈妈”们,需要充分考虑这一点。

 

 

 

同样为了追求自我和事业选择不生孩子,也不是问题的终止,也需要问一句:然后呢?

 

确实有可能像杨丽萍一样,将事业当成孩子,并在自己的领域有所成就。但不是每个放弃生育拥抱事业的人都能过成理想的状态,放弃养育孩子的责任,同样也需要承担没有孩子的后果,可能真的就像评论这样,年老之后无所依托,只剩下大把的空虚。

 

选择丁克,就意味着有可能在失去生育能力之后才发现家庭需要一个孩子,这时候需要面对的艰辛,也是需要选择不生育的女性或者家庭充分考虑的。

 

同样选择不结婚的女性也应充分考虑其可能导致的后果谨慎决定。

 

当然做好周全的考虑也没办法完全对冲人生可能的风险。

 

有句话叫计划赶不上变化。哪怕你综合了自己与配偶双方父母和家族身体情况,推断出大概率你们都能健康活到80岁,可以相互照顾,进而决定不生孩子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在这样的理智决定下,依然有可能因为丈夫在60岁的时候摔了一跤将生活拖入了泥潭而后悔当初没有生孩子。

 

生活没有百分百的确定性,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话,所有人的经验和分享都非真理。知乎上经常会有人提问,早早结婚生子的你现在后悔了吗?当初选择丁克的家庭四十岁之后过着怎样的生活?你身边不结婚的长辈最后都怎么样了……

 

这些问题下面充分展示了人生百态,哪种生活模式都有人幸福地生活着,也都有人后悔当初的选择。

 

在要求选择自由的同时,最重要的一课是学会承担责任和尊重。

 

弗洛伊德有句著名的话:大多数人并不真的想要自由。因为自由涉及责任,而大多数人害怕责任。

 

没有哪一个选项背后没有刻着责任,尽管自由的背后可能是更慎重的无力感和不确定性,我们依然尽己所能争取更大的自由空间。

 

因为我们希望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在充分考虑后果后谨慎做出的,而不是被某种价值观裹挟下被迫做出的。

 

关于尊重,连杨丽萍老师这样有造诣的人都会受到攻击,可见我们一般人更容易在生活中受到这样的语言暴力。

 

选择自由恋爱结婚而不幸福,可能会有人说当初就应该听父母的安排;没生孩子生活困苦,听到的更有可能是,谁叫你非不生孩子。

 

如果对方没有自怨自艾后悔当初的决定,没有人可以替他们后悔,无论对方幸运与否,尊重都是你能做的最好的事。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