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20年天天心理的第一次推文,先祝大家新年快乐!也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

 

今年跨年的时候,小编听了罗振宇《时间的朋友》演讲,其中有一组关于父母和焦虑问题的数据引起了小编的注意。

 

2019年1月1日到12月30日在微信公众号,同时又“教育”和“焦虑”两个关键词的文章里,有3470篇,阅读超过了10万+,平均每天近10篇。“家长”、“父母”和“焦虑”连在一起的10万+,有6751篇,每天18篇。

 

管中窥豹,可见一个人身上有家长的角色,就基本上和焦虑绑定在了一起。

 

 01 

 焦虑的原因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一种主流情绪,大家似乎都得跟什么做些斗争才能彰显出生命力。由于我们国家对下一代问题的普遍重视,使得这种焦虑情绪,在育儿这个问题上,得到了数倍放大。

 

现在我们国家整体的趋势是:每个家庭中的孩子是越来越少,但对孩子“质量”的要求是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教育焦虑的逐渐加深。 

 

除了孩子数量少,社会发展快也助推了家庭教育、子女养育焦虑的问题。

 

国家的极速发展使我们迅速进入了现代社会,同时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极速增长,老一辈人粗犷的育儿模式也随之迅速失效。大家都希望能够更为科学地养育孩子,当旧有模式被剔除的同时,科学、可操作、适应现代社会的育儿模式又没有成熟起来。

 

于是,现在的家长么就陷入了一种无把手可抓的恐慌中。

 

焦虑本无可厚非,是人们面对不确定性的一个正常反应。育儿焦虑更是如此,面对一个孩子,可以说没有什么比TA的未来这件事不确定性更高了。适当焦虑可以让我们保持警觉,努力寻找最合适的问题解决方式。

 

所以,家长们就在这样一种弥散的焦虑中,一边学习一边摸索着教育孩子。

 

 02 

 家长的手足无措 

 

既然家长们普遍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自然就会有人帮家长解决。

 

由此,各种针对家长教育的课程陆续被开发出来。经过社会和家长的不懈努力,现在的育儿情况变成了这样:

 

但凡是一个关注教育的家长,大概都能说出来几条教育原则:要多鼓励孩子给孩子信心、要让孩子经历些挫折培养意志力、要对孩子抱有正向的期待,这样TA才能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创造性的环境......

 

同时,还要避免一些行为:不要打击孩子、不要溺爱孩子、不要违反孩子的天性......

 

这些原则说起来都很有道理,也非常简单,但想要严格执行起来,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孩子不是一个简单的反馈系统,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场景。

 

比如让无数家庭鸡飞狗跳的辅导作业场景,相信坐在孩子书桌之前的家长早已做好了“爱的教育”的准备,可是当你看到昨天刚辅导完的题型今天依然出错、一句话反复纠正几遍依然读不对、要听写的内容总是记不下来的时候,爱与和平的氛围还能维持多久呢?

 

辅导作业气病的情况时有发生,家长们恨不得身边长备速效救心丸。这个压力不仅家长要面对,孩子也不能幸免。前几天#爸爸辅导作业萌娃鼓掌安慰#的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视频中孩子为了让辅导作业的爸爸不生气,一直给爸爸鼓掌,可以说是表现出了最强求生欲。孩子的行为当然很可爱,但面对孩子这样的表现爸爸却犯了难。

 

孩子这时候撒娇,虽然很有意思很好笑,可是在教了很多遍都不会写的情况下,笑出来显得不严肃,更不能让孩子感觉到可以通过这种方法逃避批评,所以爸爸表示当时苦笑不得,很生气又不敢笑。

 

在这个场景中,爸爸就没办法迅速找到一个通用的教育模式来对待孩子。我们之前所讨论的教育原则,也大多面临这个问题,听起来有道理,但不知道怎么使用。

 

就像大家都知道,需要让孩子体验一些挫折。

 

那这个度又该怎么把控,向“鹰爸”一样将孩子仍在雪地里算是让孩子体验了挫折,还是让孩子参加一次高于其水平的比赛算是让孩子体验了挫折。挫折场景和建立自信的场景配比又该是多少。

 

日常生活中,家长们遇到的大多是这样的问题,可以想见,家长们在几乎学遍了教育理念后依然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的时的无助和进一步的焦虑。

 

时刻想着要怎样对待孩子更好,这种教育方式几乎将家长逼到了崩溃的边缘。

 

回过头来想一想,孩子们真的这么脆弱,以至于在孩子面前要仔细考虑每个行为的影响吗?教育只是一项指向孩子的单箭头问题吗?

 

 03 

 父母的影响 

 

在整个育儿过程中,父母有意识的教育只占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环境塑造中。不同个性的父母,哪怕是在同一场景采取同一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同样是因为作业没写好,妈妈对孩子发脾气。

 

一个情绪向来稳定的妈妈传递给孩子的信号是:我作业完成的不好,真的惹妈妈生气了,看来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以后要多加注意。

 

一个向来情绪化的妈妈传递出来的信号则是:妈妈又发脾气了,她好像每天都要发个脾气,这次真的是因为我作业做得不够好吗?我也不知道。

 

通常情况下讨论教育问题我们会讨论教育原则,细化的话会谈论在特定场景下如何做出反应。实际的教育过程就像这样,哪怕两位妈妈采取了一样的行为对待孩子,教育的结果也是大相径庭。

 

只是讨论用什么样的方法教育孩子,考虑说几句重话会不会伤害到孩子,可能是舍本逐末,忽略了对孩子影响最大的部分:父母本身的特点。

 

曾经有位对教育孩子感到十分无力的妈妈跟我说,她感觉现在社会的风气很不好,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很多人都不是特别负责人,尤其是新一批的年轻人到社会上后这样的情况就更明显了。这个妈妈还举了单位新入职员工的一些对工作不太负责任的表现,并表示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成为这个样子。

 

事实上,这个孩子完全妈妈所害怕的不负责任的表现,相反,在学习上还会尽量要求自己做到最好,甚至有时候会因为害怕做不到最好而放弃努力,当然,这也不是一个好的表现,但这里我们不对这一行为做过多评价。单就妈妈害怕的不负责任这一问题,倒是大可不必担心。

 

我猜测这个家庭的日常是这样的:早上,孩子被自己设置的闹钟叫醒;盛饭的时候妈妈会问孩子要多少,如果孩子剩下了,妈妈会提醒孩子是自己要盛这些的,接着孩子会把剩下的饭吃完;晚上孩子拿回来上次考试的成绩单,分数不错,但有几处粗心导致的错误,妈妈表扬了孩子的努力,同时跟孩子讨论错误的原因,并提醒孩子马上要升学考了,要对接下来的上哪所中学负责。

 

父母自身严谨、负责的特点会渗透到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中,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大概率不会成为一个敷衍了事、不负责任人。

 

 04 

 ‘你是谁’更有力量 

 

教育:你是谁远比你做什么重要。

 

强大的人格特质会渗透在孩子生活的每个角落,只要外界环境不是过分拧巴,这种强大的环境惯性就能抵抗一切弱小的不利影响会推着孩子向这个方面发展。

 

你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就不会因为一次工作失误,让孩子养成不负责任的习惯;你是一个情绪稳定的人,也不会因为一次发脾气让孩子变得情绪化;你是一个温和爱孩子的人,也不会因为一次争吵,让孩子觉得自己失去的温暖;你是一个坚毅的人,也不会因为一次流泪让孩子变得软弱....

 

虽然教育理论多如牛毛,教育方法繁若星辰,但教育中有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身教胜于言传。在教育这件事情上家长们大可不必如此小心翼翼,你的一言一行都透着自己本身的特质,你是谁,比你做了什么更重要。

 

这当然不是让大家放弃了解更多的教育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知识,主要是想提醒大家:演好一个好爸爸、好妈妈实在太不容易,假装的温柔可能会让孩子感到更为没有安全感。

 

在希望孩子养成一个什么品质前,家长们不妨审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身上是否存在不足,调整好自己永远比要求孩子更有价值。

 

成长是时间的艺术,害怕急于求成,害怕焦虑灌溉。成长是一个亲子游戏,孩子变得优秀之前,你往往需要往前走半步。

 

儿童青少年问题,不仅你在关注,整个社会也在高度重视,下面这个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文件,你一定要关注下。

 

12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

  国卫疾控发〔2019〕6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宣传部、文明办、网信办、教育厅(委、局)、民政厅(局)、财政厅(局)、广播电视局、妇儿工委办公室、共青团、妇联、关工委: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推进《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实施,进一步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质发展,我们联合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可从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国家卫生健康委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    中央网信办教育部      民政部财政部   国家广电总局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    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    中国关工委2019年12月18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想要了解更多青少年成长教育问题,欢迎加入天天心理会员。 

会员福利点此了解详情

 

文/编 晨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