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少年的样子 

 

最近《少年的你》正在热映,引发对校园霸凌的广发泛讨论,这似乎让我们忘记了少年原本应该的样子。

 

少年是教室中发奋努力的坚持,是操场上肆意奔跑的活力,是迎着阳光的微笑,是照向未来的一束光。少年,就应该是恣意洒脱,骄傲蓬勃。

 

少年应该是这个样子,也可以是这个样子,但少年不只有这个样子。

 

少年也有可能:以伤害他人为乐,讽刺同学的弱点,踩压别人的尊严;拉帮结派欺压弱者,占有别人的财务;威胁恐吓他人,以获得权力感......

 

少年也有可能:长期遭受同学的嘲笑辱骂,每天低着头小心翼翼地生活;被威胁被暴力伤害,不敢开口救助或求助无门;自尊心被反复践踏,形成扭曲的人格,痛恨社会......

 

很难想象,那些对家长百般呵护视为生命的孩子,在学校中可能遭受侮辱和暴力。但现实是,你的孩子很有可能正在遭受或制造这些。

 

 

 02 

 霸凌现象的普遍性 

 

《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指出,言语欺凌是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其发生率明显高于关系、身体及网络欺凌行为,占23.3%。

 

在地域表现上,中部地区欺凌行为发生率最高,占46.23%。地理空间分布呈: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形态。

 

报告中列举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校园霸凌情况:2011年,美国研究报告显示50%的学生承认在过去的一年里有欺负过别人,47%的学生在过去的一年里被以非常令人难过的方式欺负、取消或者嘲弄过。

 

2015年6月5日,日本公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显示:近九成学生曾遭遇校园欺凌,形式包括集体孤立、无视、说人坏话等。

 

在校园霸凌占比近半的情况下,我们不能抱着侥幸认为自己的孩子不会遭遇这些。

 

 03 

 霸凌的都是坏人吗 

 

真实世界没有影视剧那么脸谱化,很多霸凌者之前很可能也是被欺负者。我们了解到不少的校园伤人案件都是被欺凌者长期遭受霸凌,不堪其辱最后用暴力报复霸凌者。比如马加爵事件及被称为美国最惨重校园枪击案的赵承熙事件,两个施暴者曾经也都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

 

他们大多数并非完全的“恶”,而是“无知”和“无畏”。在对霸凌者的调查中,甚至四分之一的欺凌者不认为自己的行为会伤害到别人,就像《少年的你》影片中老杨对一个霸凌致死案件中霸凌者证词的转述:他们不知道这样打人会把人打死。

 

 04 

 真是世界的霸凌 

 

少年的你影片中,陈念的处境再悲惨,也还有一个小北保护她。为她威胁霸凌者,在最无助的时候安慰支持她。这份保护和情感也是影片的光芒所在,但现实世界里,生活在阴暗角落里的弱者,都能得到一束微光吗?

 

现实情况很多是,一个内向弱小的孩子,面对高大的霸凌者,忍受着对方的羞辱嘲笑,没有反抗的余地,语言凌辱或暴力威胁后被抢走了早餐的钱。甚至还会嫌弃太少,如果明天不给更多钱就要被打,如此循环,日复一日。

 

回到家中,孩子由于害怕和羞耻感,瞒着父母偷偷拿钱,被发现后却被认为是品行不好遭受惩罚......

 

还有很多孩子因为性格内向或身体条件特殊,会被孤立排斥、起外号、嘲笑辱骂或恶作剧戏弄。这些孩子本就敏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想象在学校他们是怎样蜷缩在角落,默默咬着牙忍受。就像《少年的你》影片中,陈念一直抱有的信念那样,忍一忍,考上北京就好了。

 

忍受言语欺凌的孩子,只能日复一日地告诉自己:放学就好了,放假就好了,毕业就好了,少年时期,就在一次次隐忍中度过......

 

类似的事情,在现实中不断上演,正在上演,而遭受这些的可能是我们的孩子。在电影院中,成人们在看霸凌者魏莱的行为时,都不时叹言:太可怕了。现实中身处其中孩子的恐惧不敢想象。

 

在孩子之间霸凌的情形下,我们承诺给孩子们的保护当然无存。

 

 05 

 霸凌问题的复杂性 

 

学校与其说是牙塔学校不如说是一个预备站,孩子们在学校学习与人沟通交往,学习处理问题,也学习合作竞争,为今后走向社会做准备。学校并非真空环境,孩子们面对的环境相对简单,可并不纯粹。

 

孩子的世界里也会有权利,有团体,有竞争,尤其少年时期人的自我意识忽然高涨,更加渴望认可和尊重。

 

由于少年涉世未深,心志不成熟,容易走极端,问题应对手段不足,在获取权利和尊重的过程中如果缺乏引导或被错误引导,就非常容易出现抱团,欺压同学以及崇尚暴力的情况,自然校园霸凌就产生了。

 

校园霸凌是一群孩子走向成人过程中的副产物,是社会化过程中的试误过程。孩子的性格、外貌特点、行为方式;家庭的经济情况、父母情况;老师的态度、学校的评价体系都会影响校园霸凌的产生,甚至会影响霸凌和被霸凌者的角色、转换。

 

 06 

 法律作用的有限性 

  

对于少年来讲,现在法律的约束并没有特别的强制性,年龄给了少年以保护,让他们可以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中学习成长,但同时也为霸凌创造了土壤。所以,很多人将解决的关键放到法律上。建议加强校园霸凌立法,对霸凌者采取强制措施,减少霸凌事件的发生。

 

法律的强制性确实有助于减少极端暴力霸凌事件,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但大多数的霸凌是处于道德水平,法律对这部分的霸凌效用不大。

 

霸凌对受害者的心理成长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觑,要想减少霸凌对孩子的伤害,需要学校、父母、社会的共同努力。《少年的你》从校园霸凌最后转变为少年犯罪的背景也正是三者的集体缺位。

 

不幸的是,半数被霸凌者因为觉得丢脸而没有进行求助,所以家长和老师在发现孩子突然出现厌学、成绩下降、情绪不稳、紧张焦虑等异常情况,一定要多加关注。

 

 07 

 父母需要注意什么 

 

当孩子说起被霸凌时,家长要避免两种极端的反应:灾难化和认为不重要。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言而喻,家长们恨不得替孩子承受所有的伤害。所以,当听到孩子遭受霸凌时,很多家长情绪比孩子还不稳定,甚至会有些家长情急之下责怪孩子为什么胆小懦弱,为什么不反击。

 

被霸凌的孩子本就脆弱,鼓起勇气向家长提起这些,可能真的是忍了很久找不到其他的办法了。这时候如果家长情绪失控批评孩子,对孩子来说就是二次伤害,会将他们彻底推入自责和无助的深渊。

 

这时候家长无论多么生气,都尽量保持温和平静,好好听孩子倾诉。

 

另外,有些家长在孩子表示受到言语霸凌时,会认为这不是大事儿,不重要,还会象征性的安慰孩子说:这个问题不严重,不要太计较,要团结同学,在学校把重点放在学习上......而这些,无非是夺去了孩子的希望,如果事情再向着灾难化发展,家长也不会再知道了。

 

对于校园霸凌的评判,要用一把孩子的尺子。

 

事件严重程度判断上,家长和孩子的尺度不一样,家长人生中多出来的几十年生活经验,弱化了孩子遇到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排名的下降、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玩笑都可能是绕不过去的大事。

 

如果遇到了这样的事情,家长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这不是你的错,爸爸妈妈会和你一起面对;你现在遇到的问题都是暂时的,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在安抚好孩子之后,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请老师多关注孩子的的情况,随时保持沟通。如果涉及到校外人员和形势案件,一定在保护好孩子的情况下寻求警察和社会帮助。

 

另外,提醒大家,少年团体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与低年级的孩子不同,少年期的孩子会有一定程度地鄙视“告老师”的行为。在请老师协助处理问题的情况下,如果遇到的是同学之间排挤的问题,也要考虑到孩子实际面临的情况,贸然让老师在班里提醒大家不要针对孩子,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新的问题。

 

希望整个社会都能对校园霸凌有更深刻的理解,减少伤害,从理解伤害做起。

 

文/编 晨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