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团体是浓缩了时空的人间剧场,有时表面平静,内部已经暗潮涌动;有时呈现出来冲突与破坏力,却隐藏着新生与转机。任何一个现象的发生,都有一些已知和未知的团体动力在影响,这些无形的因素被团体看到,就有机会成为转化的团体建设的资源;没有被看到,则整个团体都会被动的牵引与影响。 旁观者可看出人生百态,身处其中又品尝出各种滋味。团体的带领者既是演员,又是编导,还是观众,不过角色三合一还能泰然处之,真正需要一定的练习与历练,而这也是团体带领的魅力所在。

作为专业的课程工作人员,6天的时间作为旁观者观看着课堂中发生的一切,不得不赞叹团体展现出来的涵容的承载力以及丰沛的生命力,带给成员的改变与成长。谨通过此文来作为记录大家走过的一段难忘历程。

 

课程设计的初心

 

在最初进行团体带领技术的课程设计之时,授课老师萧景容博士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如何在3天2晚的时间培养大家团体方案的思路与带领技能,了解并体验团体变化的历程,实在是对老师的一个考验。

 

在与萧老师、学术指导老师黄政昌老师的讨论过程中,两位老师告诉我,专业学习并掌握团体带领需要经历一定的历程:体验团体——观察团体——带领团体——接受督导。而此次课程将这几个历程阶段合一,让大家从一个团体的不同角色去体验、观察、带领、反思。专业设置一年以后的实习督导环节,则是让大家将团体带领技术实战落地的重要环节。

 

萧老师也表示“对于团体的不同技术与概念,很多书籍已经描述的非常清晰。而大家真正需要的则是通过亲自实践带领,并观察他人带领,互相‘照镜子’的方式,探寻到自己带领的方式与风格。

 

 01 

 内容与经历:三位一体的体验训练 

 

  “对于团体带领而言,历程与内容同样重要,而我们往往忽略了历程这个要素。

 

——萧景容博士 在一般的团体教学中,往往是对于团体内容的重视,如主题开展,单个活动带领的方案设计,技术带领等细节,很难去做到的一点是让成员感受到“团体历程”如何发生开展的。

 

一个完整的团体历程需要经过“初始-转换-工作-结束”4个不同的阶段。而在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团体现象”则是每个成员个体的行为模式、成员间的关系形态,内部潜藏着的团体动力等都有很大的区别。

 

为了让学员能够体验到团体历程的完整样貌,在课堂中萧老师将整个班级分为6个小组,其中两两小组结成对子,互为观察组体验组每个小组都要经历4次体验,分别由不同的2为小组成员组成co-leader进行带领。

 

在体验组进行时,合作小组则需要进行观察的工作,之后需要在团体带领结束后,在助教老师的带领下对体验小组发生的一切进行讨论与反馈。

 

大家都很认真,团体讨论进行到夜晚

 

每一个小组体验结束后,萧老师与三位助教老师会在台上,对每个环节的复盘、点播、答疑,并提出挑战与议题,因而每一次的练习都升华为大家专业学习的宝贵经验,并为下一次的团体开展悄然播下一颗种子,在团体的进程中催化、发酵、萌芽...... 

 

 02 

 三天两晚:个人与团体的穿越与整合 

 

人因相似而连接,因差异而成长”。这是来自宝岛台湾的萧景容老师在《青少年团体方案设计与带领》课程的开场白,也深深的印刻在大家心里,贯穿在课堂始终。

 

在讲授完成基本的课程理论后,萧老师对整个课堂进行了划分,分成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团体:六个不同的独立小团体,体验组-观察组组成的中团体,以及整个班集体组成的大团体。每个团体的成员构成不同、带领者不同,内部潜藏的团体动力与资源不同,所呈现出的团体的气象与样貌也千差万别。

 

就好像独立的个体一般,有各自的“团体性格”与生命发展的动向。每个团体都有各自不同的成长韵律:

有的团体很快就建立了彼此支持的团体关系,有条不紊的进入了工作阶段,每个成员都在疗愈并探寻通往内在之旅;有的团体一开始进入了停滞状态,在老师的“敲打”之下看到并整合了内在资源,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天两晚,高密度、高强度的体验练习,每个人经历过观察者、体验者、带领者不同角色的训练后,仿佛接受了团体动力的洗礼,而因为每个人的坦诚而开放的贡献,又将团体跃迁至新的方向。

 

  03 

 从“懵”到“恍然大悟”:探索自己的带领风格  

 

对于这样的课堂设置,大家觉得新鲜、好奇又陌生。好像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空间:没有告知目的地,只是在萧老师与三位助教的带领下,去经历一个未知的旅程。一边忐忑,一边前行。所以前两天,尤其是进入工作状态,不少同学陷入一种“懵”的感受:

 

当面对团体中的不同声音与质疑,我该如何应对?当团体发生混乱,我该怎么办?团体当中,领导者如何进行催化?......

 

 

妙的是,这个“懵”伴随着团体的历程发展而得到发酵与转化。在课程第三天,也是最后的提问总结过程中,本以为有满腔疑惑,却忽然发现早已被团体过程中的成长顿悟所替代。原本答疑的环节,变成了大家分享喜悦与感动的时刻,感染着班上的每一个人:


 “刚开始,我的内心十分彷徨。没有一个标准的示范,我不知道自己做的怎么样。直到在刚刚,我才忽然意识到,原来在我们一致以为只有老师的演示是规范的,是正确的。可事实上,老师这种‘不设标准答案’的设置,正是让我们去探索带领团体的风格与思路。  一直以来我们以为只有A是可以的,后来才知道原来B、C、D也是可以的。谢谢萧老师,让我们找回了自己内在的创造力与活力。”——学员A带着彼此的收获与成长回归生活,相信大家会用另外一种视角看待与面对所处的不同团体...... 

 

 

  彩蛋:致谢三位助教老师 

 

为了更好的完成课堂教学,在与萧老师的讨论过后,我们招募了三位1879督导班毕业的优秀助教老师:来自辽宁的梁晓晖老师、阎立颖老师和张晶老师。从课程前一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到完成6天4晚的课程支持,每位老师都付出了自己的专业与心力。

作为专业的课程人员,我也全程参与了老师与助教在课程之外的讨论与督导工作。课程前期,萧老师便与大家提前见面,完成课程目标以及课堂教学的说明与工作。而在4天的课程期间,每天老师都会与三位助教老师碰面:讨论当前呈现的课程现象,不同小组团体存在的卡点,彼此督导各自在团队中的工作.......没有老师与助教的区别,4个人俨然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小团体,成为课堂中重要的后备力量!谨此感谢。

 

青少年心理师专业,明年地面再相见!

 

对青少年心理师专业感兴趣?

点击此预约咨询更多!

 

 

文 | 小羊

编 | 不加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