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IC来说”是IC心理推出的一档心理三人行栏目。“来说”是一个祈使句,我们鼓励更多的表达,我们倾听更多的声音,我们希望触摸到来访者和心理人的内心。

每一种观点都是珍贵的,

更为珍贵的是不同视角下观点碰撞出的火花。

第一期,她们来说——

一个追寻斜杠人生的又文

一个不做咨询的心理学工作者Lisa

不知道怎么介绍自己的淼淼

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的宝妈慧玲

想过不设限人生的慕含

 

 

前段时间有一个奇怪的话题上了微博热搜。

 多数人看到话题的时候不免产生一种穿越感,都9102了这种问题还值得拿出来讨论?巧的是在某天闲聊中,又文也谈到了另一个案例中亲密行为的问题,于是“来说”决定和大家一起聊聊——由“恋爱多久才能牵手”折射出的人际界限观念。

  01 “人际界限”不是“期限” 

和大多数参与网络投票的网友观点类似,在场的几位在“恋爱多久可以牵手”的问题上都表示,确定关系之后这些相对亲密的行为就会视情境和情绪自然发生。

又文:如果确定了和这个人谈恋爱,可能没有明确的时长必须达到多久。又比如牵手发生在过马路的时候,为了保护我或者照顾我,我觉得这是ok的,哪怕我们刚在一起一个星期。 

慕含:所以这是情境决定的?

 又文:对,一方面是情境,另一方面是和他发展的感情,感情到了一定程度之后这些都是自然发生的。 

淼淼:对我来说一旦确定是可以长期发展的恋爱关系,这个界限就没有那么清晰了。 

又文:那我再追问一下,确定关系有什么标志事件吗? 

淼淼:就是……emmm…… 

(笑) 

慧玲:我的话确定关系之前可能会有一个相处期或者说观察期,双方认定了之后的牵手和拥抱就是情绪和情感到了那个点自然而然的一种状态。  

慕含:但我有一个疑问,牵手和确定关系之间一定有前后时间顺序吗?一定要确定关系才可以牵手吗? 

淼淼:所有我觉得我们可以探讨一下牵手的意义是什么。 

 

 

 02  什么时候牵手,身体比脑子更清楚  

Lisa:我分享一个我的个人经历吧。两三个月前我认识一个男孩子,当时我们对对方的条件都比较满意。在大概第五六次见面的时候,他散步时有意无意的拉了一下我的手,当时我就浑身“蹭”的一下像触电一样(这里表达的是反感,不是悸动)。当然首先我确实是焦虑型依恋的人,另一方面,我当时的身体反应对这种接触的排斥让我瞬间意识到其实我并不喜欢他。所以我觉得牵手的意义就是试探肢体接触的第一小步,因为身体的反应就是最真实的,即便理智上我觉得两个人是合适的。 

慧玲:我认同,确实可能是在向确定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情愫出现,如果双方都没有排斥牵手才可以确定是喜欢的。但没确定关系的时候拥抱就超越界限了。

 慕含:那有没有可能Lisa和那个男生相处的还不够,过一段时间就可以发展成牵手呢? 

Lisa:我觉得不可能,再来一年也不行。 

慕含:你以前遇到过见几面就想牵手的人吗?

 Lisa:有啊,甚至有在他走过来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人就是我男朋友”。 

淼淼:所以回归到牵手的意义,我觉得对女孩子来说牵手不仅是一个动作,可能意味着会给出更多,所以女孩子对界限会更敏感一些。

 03  重要的是我们赋予行为的意义  

慕含:我们抛开情侣这个范围,大家日常和朋友之间的距离是怎么保持的呢?包括身体碰触,共用东西之类的。 

Lisa:昨天我们开会的时候,领导自己坐在沙发的一边,旁边空着很大地儿,其他人分散在各个角落。领导说谁坐我旁边给谁发红包,结果最后还是没人坐。(希望领导不会看到这) 

慕含:这个情境可能存在领导这个特殊身份的问题。 

又文:我可能会看心理距离。相对亲密的同性朋友可以勾肩搭背,也可以抱着搂着睡一起。 

慕含异性的好朋友可以到什么程度呢? 

又文坐近一点还可以。 

慕含那我们来假设一些场景。现在你有一位关系非常要好,交往很深,相识五年以上的异性朋友。他可以用他的筷子帮你夹菜吗? 

全体可以。 

慕含:你们可以共用一个水杯吗? 

全体不可以。 

慕含:可以拥抱吗?比如对方情绪非常低落,需要安慰,或者你们易地而处? 

又文:不会。 

其他人:可以。 

慧玲&淼淼:这个拥抱代表的意义是安慰,所以可以接受,最好是在周围有很多人的场景下。

 又文:可能也要看具体是什么事件,比如他失恋了那我绝对不会。如果真的是非常重大的事件,那可以。 

含:下一个场景,睡在同一个房间能接受吗? 

淼淼:也要看情况。 

又文:比如出差去对方的城市借宿,在他家打地铺我可以接受。 

慧玲:我没有这样的朋友我也不知道。

含:单独出去吃饭是OK的吗? 

全体OK。

慕含:嗯,因为是公共场合。所以这里的影响因素之一是场合,有他人在场以示清白就可以。 

淼淼:其实还存在一个时间的概念。比如好久不见的老朋友,抱一秒钟就松开,(众人应和:是礼节性的)遇到创伤事件的情况下也是可以的,给对方一个支撑。 

慕含:易地而处呢?异性朋友给我们的支持能接受么?是感受到力量还是觉得被冒犯更多一些? 

淼淼&慧玲:可以感受到力量。 

淼淼:我们作为成年人对每一种行为其实是有一个解释和标准的,当然如果你自己混乱的话就另当别论了。重要的不是动作本身,而是我们赋予这些行为和动作什么意义。

 04 界限”是动态变化的 

 互联网上一直度不乏对界限的探讨,比如去年周一围和女助理共用一根吸管喝奶茶的新闻上了热搜,当时引起了大范围的声讨,为朱丹鸣不平。而最后的结果是朱丹主动出面为丈夫澄清,说这种行为是很正常的,不能代表他们之间有不正当关系。这一态度引起了很多网友的不满,他们似乎是把自己代入了朱丹的角色,觉得这样都能原谅简直是不可理喻,朱丹这样做一定是在“委曲求全”。但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大家认为这件事也许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来看待。 

 

 

慧玲:(指周一围奶茶事件)这个我也觉得有问题。 

慕含:但是朱丹觉得没问题。是不是说明每个人对人际界限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包括小欢喜里面方一凡和乔英子抱在一起,也同喝一杯奶茶的场景被家长撞见,家长立马认定孩子是早恋了。所以大家如果将来撞见这样的场景会认为孩子们是在早恋吗? 

慧玲:家长确实会比较敏感,未必一定认为是早恋,但孩子处于这个年纪家长第一反应肯定会担心是不是发生了这样的情况。 

淼淼我也会。我觉得也存在代沟,尤其慧玲孩子刚几岁,等到她要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十几年以后了,到那个时候孩子们的认知发展和现在又不一样,可能真的彼此之间没什么界限。这个道理我是能理解的,但到时候我作为一个老母亲的身份,看到这个场面,思想负担一定会很重。

慧玲还有一个年龄敏感期的问题,比如你推门进来看见我和一位男同事抱在一起,你会认为是他在安慰我吗?所以还是父母处于对这个问题的敏感期,看到这个场景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早恋的问题,根本不会往别的方面想。 

淼淼:事不关己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理性的判断,但家长可能会直接下结论。家长对早恋的担心是一直潜藏在心里的,一旦有一丁点的迹象就会被激发出来。这是家长身份和立场的问题。 

又文:而且家长的出生年代就决定了他们对亲密行为是非常敏感的,性观念也比较保守,他们担心早恋的实质是在担心后面会发生的一系列情况。 

慧玲:还有剧里两个孩子同喝一杯奶茶,其实是家长把自己的观念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我现在回忆我自己在那个年龄也会男生女生同喝一瓶饮料,那个阶段的界限确实没有我们成年人这么敏感。 

又文:我想法也是,再年轻一点的话我可能是可以和男生拥抱或者喝一瓶水的。那个年纪的性别意识是比较模糊的。 

慕含:所以这反应的是在不同的年龄段,异性之间可能会发展出更多种关系。还是孩子的时候关系会相对单纯,大家都是朋友,即便萌生好感也是比较懵懂的,成年之后亲密的表现就会更加意味不明了。 

淼淼:成年人会把很多行动和外在的表现赋予很多意义,这些意义有好有坏,主要是来自我们的过往经验,他们考虑的会更复杂,不仅是自己的观念,他们还要考虑外界对这些表现的看法。 

又文:虽然成年人也是从这种关系单纯的年龄段过来的,可是长时间被社会价值观影响,很多视角是不得不改变的。 

含:所以我们的界限感是怎么形成的? 

慧玲:界限是习得的嘛,所以还是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是最大的。 

又文:我们之前观察的结果是对关系的处理都是在中学之前,家庭对孩子的约束下逐渐形成的,因为那个时候孩子没有太多自主的力量。 

Lisa:我其实在建立边界的时候是有一个试探的过程的,比如跟同事和朋友可能会在交谈中做出一些动作接触,然后去看对方的反应,这样我就知道对方的边界在哪。 

淼淼:所以界限这个东西是动态平衡的,代表的是我们的安全范围。比如周一围和助理用同一根吸管这件事,可能在朱丹的认知里,他们的关系是可以这样的,是在她的安全范围之内,所以朱丹觉得这没有问题。但换一个不熟悉的人可能朱丹就不让了。所以界限一方面是长期的由社会环境影响发展来的,另一方面也是视具体情况而定的。 

又文:对,界限是发展的,但也有一个主轴。

  05  我们带着底色,再被环境染色  

界限不仅存在于情侣和朋友之间,有时候最容易模糊界限的就是家庭内部。通常来说,咨询师群体的开放性和接纳度都是比较高的,但这一部分的讨论却引发了一点小小的争论。 

 

 

慧玲:你带着自己的界限进入一个新环境,为了适应环境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可能你就需要修正一下你的界限。又或者你不愿意修正,那就离开这个环境也没问题。但这里一定是有一个底线的,哪些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改变,哪些是可以灵活突破的。这里存在一个大众统一的标准。 

又文大众统一的标准是整个社会系统定义的。比如新相亲大会的姑娘,(一个月才可以牵手)那是她主轴的部分,那她这个主轴是在哪形成的呢? 

慕含:她妈妈的观念在这一点上跟她本人是不太一样的,所以是不是可以说她的观念可能不是来自家庭。 

慧玲:不,这个形成原因可能很复杂。她妈妈现在说一两周就可以牵手,但她以前教育孩子的时候是不是这么说的我们并不知道。另外这个女孩曾经的交往经验,对现在也可能有影响。 

又文:说到家庭的部分,我们在看社会现象的时候也可以看到一些特别的情况。比如网上有报道过一个日本的女明星,她这么大年纪了还和她的爸爸、哥哥一起洗澡,这种状况我不知道是怎么形成的。在他们观念里,妹妹的身体就是属于爸爸和哥哥的。

慧玲:其实这类不属于正常人的范围内。 

慕含:那我们降低一下这个行为的尺度,很多爸爸会和女儿嘴对嘴亲吻,这个现象怎么看待呢? 

又文:爸爸和女儿的关系是女孩子建立异性关系模式的基础。 

Lisa这样的女孩比较容易卡在和父亲的关系上,一旦这样就无法产生对母亲的二次认同,这样在女性身份认同上会有一些问题。 

又文:我倒不认为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慧玲&慕含:这个说法好精分啊。 

淼淼:还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还是家庭教育氛围的东西。如果这个家庭认为亲吻是一个传递爱的方式,但该有的性教育都有普及到位,我觉得就是ok的。 

慕含:也就是说“吻”和“吻”是不一样的。 

慧玲:就是孩子在有性别意识的时候,家庭内部有一个共识,知道这些举动就是在传递爱。而当有了爱人,亲吻和拥抱也是在传递(另一种)爱。我觉得如果一直都是这个原则去成长的那也没什么问题。 

又文:我不太认同这样的说法。孩子在性别意识形成的过程中,爸爸们的亲吻一定是传递爱的,但你们的说法太理想了,基本上我觉得没有哪个家庭能做到这么完善的性教育。如果真的能做的很好,氛围就是这样的,那可能也可以。 

淼淼:我可能会更尊重人本身的发展。因为只要是心理健康的情况下,很多现象并不需要强调就会自然消失的,就像贝克汉姆一直和孩子亲吻,但大儿子已经18岁成年,他就不会再这样做了。或者儿子和妈妈一起睡,但年纪大了一些之后可能就不会再这样做,不需要依恋的时候自然就不依恋了。当然非常完善的观念教育不管哪个社会都是很难达到的,但是只要有一个社会普遍适用的标准,在健康的家庭当中,这些就是会自然的消失。 

又文:我是觉得很多家庭如果做不到能修正好孩子的观念,那就干脆不要冒险,我们有更多更安全的表达方式,亲额头亲脸蛋也可以传递爱,为什么一定要亲嘴呢?亲别的地方不能表达爱吗?

 

 

主笔:慕含

编审:Lisa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