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效应,又谓多看效应、(简单、单纯)暴露效应、(纯粹)接触效应等等,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会心理学又把这种效应叫做熟悉定律。对人际交往吸引力的研究发现,我们见到某个人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此人招人喜爱、令人愉快。

心理学家费希纳在1876年最早对曝光效应进行了研究。铁钦纳认为人们看到熟悉事物的出现会感到“如沐春风”。

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扎荣茨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实验,证明只要让被试多次看到不熟悉的刺激,他们对该刺激的评价就要高于其他被试没有看到过的类似刺激。研究者在这些实验中采用的刺激有英文单词、中文汉字、绘画、面孔图片、几何图形和听觉刺激。在另一项改进的研究中,通过速示器以非常短暂的时间间隔给被试呈现图片,由于时间太短被试根本无法有意识地知觉到图片的具体内容。这种阈限下的曝光同样会出现此一效应。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真实的情境下,没有了严格控制的实验室环境,这种阈限下的曝光效应通常很微弱,不太可能发生。扎荣茨认为人们在无意识的认知情况下,仍会发生曝光效应,即“无需推论的偏好”。

虽然曝光效应在广告宣传方面好像天然就有其作用,但曝光对提高消费者对特定公司和产品的态度体验究竟有多大效果,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研究发现,即使曝光大部分是正面的,媒体上的高曝光率却和公司更低的名气有关联。随后对该研究的重复检验得出结论,曝光会产生矛盾的情感,因为曝光会带来许多联想,既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方面。当公司或产品还较新颖,消费者不熟悉时曝光才最可能有促进作用。

 

必须提及单纯曝光效果的限制。它其实没有那么“单纯”,其中至少还有以下三点需要特别注意:
1)一开始就让人感到厌恶的事物,无法产生曝光作用。
2)如果两个人彼此之间已经有一些冲突,或是性格上本来就不合,愈常见面反而愈扩大彼此的冲突。
3)过多的曝光会引起厌烦。

 

 

来源:百度百科
 

我们用一套在线系统课程,带你走进心理圈,走通咨询路

《心理咨询师成长研习社——基础班》

http://www.mypsy365.com/course/338?s=19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