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家长讲座完毕,一位家长走到台前向我提问。她说:「我的儿子在家常常尖叫和发脾气,最近又被老师投诉,说他在学校打同学。虽然他说知道自己做错,并答应以后不会再犯,但问题仍然重复出现。无论我怎样问他,他总是说不出原因来。我该怎么办呢?」
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父母当然会感到担心和失望。因为父母都是希望培育好子女,使他们成为一个成熟和具责任心的人。然而子女成长,总是会出现很多令父母意想不到的状况。家长当然要引导子女,规范他们的行为,但只着眼于消除表征行为,而忽略行为背后的原因的话,很多时候,也只能收一时之效。长远而言,孩子也有可能持续以不适当的方法,去解决内心的困扰。
那么?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原因是甚么?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CarlRogers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不断成长的内在动机,且拥有巨大的内在资源,去了解自己和改变自己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达至自我实现。孩子亦然。事实上,没有一个孩子是想做错的。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只是反应他们内心的困扰,及其所产生的负面情绪。这些困扰大多来自成长过程中一些未满足的需求,如缺乏依附的安全感、自我价值的怀疑、缺乏自信等。假如父母未能及时察觉孩子这些需要和感受,儿童很容易会以不适当的方式,去处理这些不安情绪和压力。因此,问题的重点不单单在于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而是父母如何有效地响应孩子在行为背后,那些被忽略的情感和需要。
要能充分发挥个人的内在资源,就必须要提供一个有利的成长环境,让个人能在安全的关系中,经验到真诚、接纳和同理的了解。这样,孩子便自然能发展出成熟和健全的人格。
事实上,很多家长也希望能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只是因着孩子年纪小,往往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图,而父母也不知从何入手,去找到孩子内心的答案。
其实,人际沟通中只有约百分之七是口语讯息,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透过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传递讯息,包括:眼神、表情、动作、姿态、声调和语气等。即使初生婴儿,也能以非语言的沟通方式表达他们的喜好和感受,而父母也能了解及响应他们的需要,只是当孩子开始学会以语言表达后,父母很容易会依赖语言的沟通,而忽略孩子非口语所表达的讯息。
孩子只有经验到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是被接纳和肯定后,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因此,假如父母能多接纳及同理响应孩子发脾气背后所经验的挫折感和愤怒,并信任孩子是有能力从错误中学习的话,孩子便能在安全的信任关系中成长,成为一个成熟和负责任的人。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