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我们所感受到的压力和面对压力时的反应,都与工作本身相关吗?

 

那可不一定。

 

有时,职场压力是因为我们在环境中感受到某些口语、或非口语的威胁,于是为了保护自己存在的价值,会采取某些习惯性的方式来应对。

 

这些惯性最初来自我们在原生家庭中,感受到家人之间存在着情感张力时,所发展出的一种本能式的心理防御。

 

比方说:父母吵架、家人工作不顺利……在那个当下,危及生存的威胁感可能让我们呼吸急促、脑神经抽痛,忍不住想要做点什么来表达这种感受。

 

家庭治疗师萨提亚将这种存在于情感压力下的表达方式,称为「生存姿态」。

 

生存姿态没有「好」或「不好」之分,只有「一致」或「不一致」的区别。

 

所谓「一致」指的是:我心里感受到的,我如实把它表现出来;「不一致」则是:我心里感受到的,用一种经过扭曲的方式来展现。

 

 

 讲求公平的人 :「指责式」的压力应对

 

每次见到同事A时,他总在抱怨主管做事不公平,「你知道那个同事有多混吗?可是老板一点都看不出来。」「你说,老板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没办法公正地看清楚事情全貌?」

 

A的说话模式是这样的:

总是先检讨别人

对别人的行为带有情绪

对事情有清楚目标、对错判断

 

萨提尔称这种生存姿态为「指责」

 

这种应对方式来自我们幼时,从不知所措经验中学到的应对习惯。为了生存不要太过煎熬,我们关起对「他人」状态的觉察,将心力关注在「自己」和周围「情境」上。

 

比方说,生在一个父母时常争吵的家庭里。父亲常常酒醉回家,你看到母亲责骂父亲「没出息」的模样,想过去照顾喝醉酒的他,却被母亲一声「不要管他」所制止。

 

为了生存,你心底刻画下那副叉腰骂人的样貌,学习去忽略父亲心里「因为工作郁闷才喝酒」的苦楚。渐渐地你养成习惯,只要别去关注「他人」的心理状态,就不用因为情感而造成自己的为难。

 

彷彿是一种「不得不为」,却让你觉得自己刻薄,朋友越来越少(因为看他人大多不太顺眼),也缺乏个人的进步空间(因为看不见别人对自己的感受)。

 

「只要关注自己和所发生的事情(情境)」就好了!这不是自私,是从小学会的生存法则。

 

一种「指责」的生存姿态,造就职场上习惯指责(看见别人不好)的我们,然后忽略了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害怕失控、孤单,并且很有想法的自己。

 

 

 顾全大局的人 :「讨好式」的压力应对

 

同事B在公司里的5个单位被调来调去,并不是因为他表现不好,而是每次要成立新部门时,老板会问同事:「谁可以去支援?」同事们总是装傻,刻意将视线避开老板的眼光。

 

其实B也不想去。但每每看到大家的回避,老板脸上闪过一丝难过的神情,他就只好把烫手山芋扛起了。一、两次之后,只要没人自愿,大家会同时把目光看向他。「没关系,我来好了。」为了大家好,他总是勉强自己这么说。于是他就成了永远的支援部队。

 

他的行为模式是这样的:

总是关注他人

习惯压抑自己的情绪

对情境敏感、顾全大局

 

这是种名为「讨好」的生存姿态。不同于「指责」的应对方式,在这种姿态中,我们习惯忽略「自己」的感受,以「他人」和周围「情境」为主体。别人好或不好、事情能不能办成,彷彿都是我们的责任。

 

「讨好」的应对方式,可能因为从小习惯将父母亲争吵看作是自己的责任,所以反而把自己的需求缩到最小,牺牲自己去适应别人的需要。

 

然而,这种习惯是出自恐惧、而非真心。为别人做得太多的结果,人家还不见得领情,甚至说你鸡婆、看不起你。不知不觉你成为一个受害者,然后渐渐成为没有自己主张的人。

 

「讨好」的求生模式让我们在职场上过得十分疲累,常常有「吃力不讨好」的感觉,然而因为焦点放在别人身上,几乎看不见自己可能也陷入夹杂忧虑、焦虑,和一点神经质的心情。

 

 

 就事论事的人 :「超理智式」的压力应对

 

在公司里,同事C总是就事论事、思路清晰。任何问题很快就抓到重点、犀利回应。

 

「这样成本会变高、质量又没有比较好,发信给他们,说要换一间厂商!」说起话来,她就是可以这么冷静。

 

「可是,这厂商是老朋友了,这样会不会伤感情?要不大家再吃个饭商量一下?」

 

「有什么好商量的,吃饭不用时间吗?我们为何要在一个质量低落的厂商身上耗费成本?」她回。

 

同事们其实都私下议论,说她冷酷无情。但她蛮不在乎似的:你说你的,我做我的。

 

这个行为模式又有什么特征呢?

总是先检讨事情和规则

压抑感性、诉诸理性

为了解决问题,可以委屈他人甚至自己

 

这种生存姿态,萨提尔称为「超理智」,可能来自小时候就养成习惯,别去感受「自己」和「他人」的心情,只关注问题「情境」就好,否则事情会变得很难办。

 

渐渐地,大人在争吵、有人愁眉苦脸时,都就事论事就好了,过多情感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因为发生问题的时候,哭是没有用的。纵使这样会让别人说你没有温度、没有创意,但起码这么做可以保护自己。

 

最后在职场上,我们变得「超级理智」。别人可能说这是缺乏同理心,但自己明白,这种强悍背后藏着一种不为人知的恐惧社交的心情。

 

 

 关键时刻搞笑的人 :「打岔式」的压力应对

 

每当工作气氛不好的时候,只要有同事D在就没事了。

 

那天,两个同事在会议上都快吵起来了,身为秘书的她,居然就起身站起来说:「你们要不要吃西瓜?」没一会儿,她跑到外头又钻进门来,手上拿着一盘切好的西瓜「吐司」。

 

大家忍不住笑了。她把西瓜吐司烤得好香,一下就化解了会议室里尴尬的气氛。

 

有人说她幽默,她却悄悄摸了摸自己的胃。其实刚刚那一刻让她胃好痛,她不是幽默,是没办法忍受气氛不好。

 

她的行为模式背后的心理特质又是什么呢?

外表轻松,其实内心焦虑

看起来自发的幽默,其实是为了回避感受自己、他人和情境

 

习惯用「打岔」来应对压力的人,表面上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平静无波,其实内心波涛汹涌,不做点什么来打圆场,就没办法消除满心的焦虑。在这种姿态里,我们一点也不懂得好好关注「自己」、「他人」或「情境」,只是赶快做些什么、努力解除警报。

 

我一直觉得,这种人其实活得最辛苦,因为他们的「搞笑」是一种心理上混乱、缺乏控制感的行为反应。

 

一个从小习惯「打岔」的人,可能变成职场上的缓冲剂或开心果,然而,心里却常常缺乏归属感,有千百个不自在和万般无奈。

 

「生存姿态」理论中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我们总能将自己套上其中的某一类型。当然,也会有人问,生存姿态难道不会是混搭型吗?

 

或许可能

 

但我认为,还是可以找得出一种最常出现的「典型」。或者,你会发现自己遇上某同事时是A类型,遇上其他同事又变成B类型。那么,也许是那个人的姿态影响了你的内心状态,进而让你展现出不同的行为姿态。

 

 

你关注的是自己、他人或情境?

 

理解自己习惯性的行为属于哪一种生存样貌后,仔细体会,可以找出我们看待事物的盲点是什么:

  • 在与人相处时,你能同时关注到自我、他人和情境吗?

     

  • 如果没有,你的内心视角,习惯忽略掉哪一项?

     

  • 这和你从前手足无措的时刻,有什么关联吗?

     

  • 你是否记得,或许你在原生家庭里就是用这种模式生存下来的?

     

  • 为什么如此?你能看见自己在这个姿态背后的渴求吗?

     

  • 你是否知道,那核心的渴求可能才是心底真正的自己?

     

  • 你愿意放心底的自己出来,在职场上自由碰撞吗?

     

  • 倘若你如实展现出心底渴求,会发生什么坏事吗?

 

很多时候,我们为职场人际关系感受辛苦,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的内心状态,所以老是做些什么、却又觉得这些所做所为并非自己所愿。

 

这是一种内在、外在无法取得一致的压力,潜意识知道我们的行为不能贴近所感、所思,身心自然失去平衡,出现无可自拔的压力症头。

 

不能活得内外一致的人,在职场上往往过得最辛苦。

 

静下来觉察你内心照不到阳光的阴暗角落,究竟在害怕什么?

 

然后决定,未来你想用什么样的姿态,在职场中继续生存下去?

 

这一切都是自己可以选择的。

 

点击免费注册>> 天天心理网,海量心理学专业、优质好课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