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群的孩子虽然说不上是什么病,只能算是一种气质类型,但却妨碍他们去适应环境和学习新知识,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很难与人合作,也很难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需要。孩子不合群已经为家长们所烦恼,孩子不喜欢和其他人交流、玩游戏,只愿意粘着父母。这可急坏了父母,那么,家长该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孩子融入集体中。

家长要检讨抚育是否得当

古语云:“三岁看八十。”三岁以前养成的行为习惯、性格特点,和父母的教育、家庭的影响息息相关。父母教育得好,家庭影响是正面的,孩子的成长积极向上。反之,父母疏于管教,家庭矛盾重重,养出一个怪癖、不合群的小孩也不奇怪。查彩慧说,一两岁的时候,孩子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和祖辈,如果性格有问题,多半要从家长自身找原因。具体包括:

家长是否过于焦虑。有的妈妈总怕小孩吃不好、睡不好,怕他哭闹,怕他乱跑摔跤,怕他被其他小朋友欺负,孩子受到这种焦虑情绪影响,很可能变得胆小怕事。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往往令孩子失去发展合群性的机会。3岁以前的孩子大多处于以个人活动为主的阶段,家长要有意识地带孩子到有其他小朋友活动的场所去,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块儿活动。培养孩子的合群精神,发展他们的同伴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隔代抚养是否得当。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会造成依赖,还会阻断他们与其他人的自由接触和交流,而这正是隔代抚养常见的问题。老人顾着干家务,让孩子闷在家里玩也不合适,既缺乏交流,又有安全隐患。有的老人为了让孩子不要乱跑,常编一个被坏人带走或被可怕动物吃掉的故事,结果老令孩子睡觉做噩梦,害怕外出,以致变得离群、孤单,对其心理发育造成不利影响。这些人为地限制了孩子的活动范围和交往机会,使孩子不能获得外界的信息,过着封闭式的生活,就必然会使婴儿期自然的“怕生”现象延续到幼儿期,甚至还会影响到儿童和青年时期的个性。

家庭氛围是否和谐。爸爸和妈妈的关系,爸爸和外婆的关系,妈妈和奶奶的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态度,都会影响小孩安全感的建立。要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形成合群的性格。

孕期母亲的生活规律和情绪是否正常。母亲在怀孕的时候饮食均衡、睡眠充足、心情愉快,小孩出生后心理健康指数就高。若孕期情绪及身体状况欠佳,小孩生下来出现情绪行为问题的可能性会增加。如有些孩子属难养型的气质,吃饭少,睡眠不好,容易哭闹,性格孤僻,不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

如何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

要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父母应该主动进行教育,而不应等到孩子不合群后才被动进行纠正:

父母要挤出时间亲近孩子,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交谈。节假日带孩子去公园或亲朋好友家走走,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开始时父母可陪伴在旁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当熟悉之后可让他们自己玩。每次游戏后父母都应比较夸张地表扬孩子玩得好、玩得有趣,使孩子在玩乐中感受到小伙伴的可爱以及集体的欢快。

父母要又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父母可以交给孩子一些单独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鼓励孩子与别人合作完成,或向父母求援完成,增加他与别人交往的机会。教孩子懂得一个人的力量很小,有些事情办不到,而大家一起做事情就好办了。

让孩子学会交朋友。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在孩子与小朋友的交往中,父母要教育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相信赖,彼此尊重,以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对于爱捣乱、爱逞能、惹是生非的孩子,父母要纠正他们的行为,慢慢地孩子就会融入集体之中。

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体育是一种直接与人正面接触和竞争的群体活动。不论是棋类还是球类,不论是田赛还是径赛,它总是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参与才有意义。更重要的是,体育活动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胆量。这胆量,正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一种要素。鼓励孩子经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兴趣,也有利于提高交际能力。孩子一旦爱上体育,就会主动寻找对手,这种寻找,就是交际;合适的对手,往往就是友谊的伙伴。(来源: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