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不知道未来的路是什么,所以做很多事都觉得没底气,脚步轻,迈步小,时不时回望来时的路。

 

后来实在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把精力都贯注在一件事上,用力走,跨大步,久了突然回望,发现居然有了一条路。

 

每一条路,都是走出来的。”

 

四月二十六日,我收到了大会宣传组老师约稿的消息。雀跃中看向窗外,路两旁经过一整个寒冬洗礼的梧桐树整齐列队,叶子已经愈发的茂密和青葱。

 

回想起大一时,我抱着饱满的好奇心和热情,经过父母同意,选择了转专业,修学应用心理。

 

樱花开败四载,到了面临选择的岔路口。毕业的彷徨、迷茫与无措感袭来。

 

小城镇里并没有很多和心理学相关的就业机会,兴趣和谋生变得不能两全。是否要继续走心理学这条路呢?路在哪里?路又通向何方?

 

 

 

最初,我是在检索1879——这个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而让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年份时,知道了1879计划、和计划。

 

大三时,开始关注“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官方微博上正在招募第九届大会的志愿者。

 

看到消息时,我非常的心动,但大会远在北京,又正值考研复习的强化阶段,没能参与其中。只能在复习之余,默默关注微博上的资讯动态。

 

刚巧考研结束时,恰逢又一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启动。这一次,是十周年。我何其幸运,在毕业困顿之际,赶上心理学在中国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

 

我想,即使未来不能留在心理学领域工作,这场心理学十年发展与整合的盛典,都会是我作为心理学人送给自己最棒的毕业礼物。


 

人生浅薄,当然自知,我并不能够站在怎样的高度上,去看心理咨询流派间的整合、发展或者心理学行业的整体整合。

 

但是我想知道,走出学校的心理学是什么样的,哪些人在走这条路,大家都在做些什么。

 

四五月份是武汉的樱花开得最诗意的时候。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正带着实验室收集来的数据,为了毕业论文的事在校园里四下奔波。

 

就在枯燥的数据录入时,我欣喜的收到了大会组委会的电话,被告知申请学生绿色通道资料已经审核通过。

 

因为可以省下三百块钱留作北上的路费,我便激动地和同学们叨叨了许久,分享这份喜悦。要知道,参会的费用可是花掉了我剩下不多的奖学金。

 

小伙伴们不明觉厉地跟着开心,也因为工作脱不开身,不能和我同行而惋惜。于是我们约定八月大会结束后,要及时分享论坛上的资讯和见闻。

 

 

报名完成后,随即就被负责的老师拉近了微信群。几千个天南海北从未谋面的人,因为“心理学”这个词聚拢在一个对话框里。

 

“专家面对面”的微课从五月五日的第一场——吴航教授的“自闭症儿童应用行为分析”一直不间断的,到七月二十九日孙舒放老师的“正念心理科学新进展”。

 

17场会前分享,即使偶尔没能及时听到,也要在闲暇时赶紧补上。平时学校里学的是心理学入门的基础理论,“得觉”、“萨提亚”、“私董会”……很多词汇,即使有所听闻也并不知道到底什么概念。

 

听微课就像品咂法式餐前菜,浅尝辄止,给味蕾带来新鲜,却满满都是干货。因此,我更加殷切的期盼着八月的到来。

 

 

3场主题演讲、18场专家报告、24场体验式工作坊、7场主题分论坛,从文化整合、方法整合到产业整合,从前沿理论、经典疗法到实践应用。

 

在日程表上勾出来的感兴趣的内容,从一个会场穿梭到另一个会场。长廊上,大家也许并不认识,迎面时仍会相视一笑。有时需要组成小组讨论交流,大家总能真诚的分享自己的故事和观点。

 

第一天上午,我就见识了贺岭峰教授风趣幽默的人格魅力,以及老师带来的刷新认知的WM四位一体主题演讲。

 

在黄素菲博士的“生命故事与生涯愿景”工作坊上画下自己的Life Live Retrospective。施琪嘉博士随性不羁的坐在主讲台地上,即兴组织的小团体做案例演示,看似平常的两三语,却道出关键所在。

 

杨文丽老师儿童专注力训练的分享现场,101会场两旁的走廊都站满了参会老师,怕漏下重点捧着笔记本也要记下知识点。

 

在张延承医师“孤独症家长的心理治疗”报告上,有步履蹒跚的年长代表,也有比我还要小些的学弟学妹共坐一堂……

 

 

如果说会前微课是前餐,那么大会现场,就更像是精妙绝伦的自助式满汉全席。

 

任由代表们各取所需,带着自己的预期、故事在接受讲授者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在和同行者分享或是争辩的过程中,不断的接纳、重组、新建自己的原有图式,升华和感悟。

 

头脑风暴的现场,灵感和故事相互碰撞。也许只是简单的某一句话,都能够在今后的从业和生活里受益匪浅。

 

每年都有许许多多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毕业,我是这其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个。而我意识到,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心理咨询师。

 

刚毕业的我们,没有资金投入,去参加系统的培训和督导。周围尚有很多人对心理学存在认识误区,加上缺乏相关的就业渠道,已经少有同学们仍然坚持在专业领域了。

 

说到参会收获,于我而言,最为感动的是在八月十三日晚首届了不起的咨询师”的活动上,聆听到的十位代表的经历分享。

 

听故事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力量。毕业近一年,我仍然经历着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过渡,偶尔感到彷徨和迷惘。

 

但总能想起,当时梁晓晖老师娓娓道来却掷地有声的讲演——“我的职业情怀”。二十来岁的年纪,认不清现实只谈理想和情怀,常常会被打击和笑话。情怀两个字虽然看似缥缈,却能够转化成热情和信念。

 

作为心理学人,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做着怎样的工作,我想本科四年的心理学学习都会让我受益终身。而其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就是“真诚、理解、共情、接纳”,永远做一个善良的人,感恩的人,真心助人。

 

因为余额不足,吃不上会场的午饭,参会前装了一书包的面包、火腿和零食当作三天的口粮,走时都吃的差不多了。临行时手机传来消息,是大会上认识的老师发来的,“相遇即是缘分,祝一切都好。”

 

离开会场时,车驶出九华山庄,路两旁的树和建筑飞快地向身后奔去。我坐在副驾驶上,看着渐行渐远的会场,取下了挂了三天的代表证。

 

散会已快一年,现在想起会上的诸多际遇,仍是心头暖暖的。

 

代表证和十周年纪念徽章还静静的躺在抽屉里。书桌前的书架上,还整齐的排列着去年大会发放的资料。偶尔取出来再看,这些物件包含的故事,我依然能清晰忆起。

 

写在实验报告册上的会前微课笔记字迹有些潦草;特刊里的大会日程被勾勾画画,页边还留着折痕;大会论文上红笔蓝笔留了好多标识;会后,对着PPT整理的笔记,写了满满一整个大会笔记本……

 

今年,又一次心理学同行者会师的盛会——第十一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八月将在北京再次拉开帷幕。

 

大会不仅是专业切磋、咨询共享的平台,相信也是每个心理学人的巨大能量源。我们一起走在心理学的路上,走在助人的路上,走在自我成长的路上。

 

 

有一段话说,“以前不知道未来的路是什么,所以做很多事都觉得没底气,脚步轻,迈步小,时不时回望来时的路。后来实在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把精力都贯注在一件事上,用力走,跨大步,久了突然回望,发现居然有了一条路。每一条路,都是走出来的。”

 

我想,不论是个人成长之路,还是心理学发展之路,道路虽曲折,但前途永光明。因为我们一直在路上,因为我们在一起,因为爱与信念。

 

最后,预祝本届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作者简介:张萌,2016年毕业于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校级优秀毕业生,第十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参会代表,天天心理网兼职编辑,地方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志愿者,心理学爱好者。

 

作者 / 张萌

整理 / 月阳

图片 / picjum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