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看《用脑做管理》本期更新:君子慎独,修己安人)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曾说过“立功”“立言”“立德”为“三不朽”。此三者虽久不废,流芳百世。但是我国历史上能做到这“三不朽”的人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阳明、曾国藩。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半”:曾国藩。
曾国藩
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
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有人说他少年天才,有人说他三十岁之前只是一个庸人。
天才
出生于地主家庭的他,从小衣食无忧,勤奋好学。加之父亲对他期望颇高,自己的“功名梦”都寄托在了他身上。(曾国藩父亲名叫曾麟书,16次应试都名落孙山,直到43岁,在第17次考试才中了秀才)
曾国藩6岁进入私塾;8岁读四书五经;14岁熟悉《周礼》,《史记》;参加童子试,成绩也是优等。聪明天分,展露无疑。
仕途也比他的父亲更顺坦一些。1833年,秀才;1834年,举人;1838年,位列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自此正式进入仕途。当时的他26岁。
庸人
中了举人之后,居住在北京,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时的他,身上主要存在三大缺点。
浮躁
从湖南省湘乡县那个小山村,初次进入大城市,一切都是新鲜的。不到三十岁,正是心性未定的年纪,加上他天性幽默,善于交际,所以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社交上。交友、喝酒、下棋、吃肉、读书时间太少。
傲慢
曾国藩虽不是多么天资优异,但也算是“少年得志”,在朋友圈里算的上“数一数二”的了,所以身上难免会带有一些优越感。加上不知道收敛,甚至发生过与人打架的行为。(有书载:“肆口谩骂,忿戾不顾,几乎忘身及亲”)
虚伪
社交过程中遇到位高权重的就拍马屁、戴高帽,遇到不如自己的又不懂装懂,显摆,夸耀。
这也许就是称他为“庸人”的原因吧。
那么他是如何立志自新,跨过“三十”这个分水岭的呢?
《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没有不可以从隐蔽的地方看出一个人的,没有不可以从微小的事情上显露出一个人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也要小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道德的事。】
慎独
曾国藩的成功,正是在于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操练自己“慎独”的功夫。如果要评选中国“慎独第一人”的话,曾国藩是当之无愧的冠军。
【"慎独"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儒家发展为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
传统解释
“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
刘少奇对慎独作了更通俗的解释:一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做不做坏事,能否做到「慎独」, 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
简单点说就是:不欺心,不欺人,不欺天,紧守良知,谨言慎行。
较新的解释
这一解释是一些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儒学的学者所持的意见。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就是持守或牢固地保持自我的道德本性和本心。从功夫论说,「慎独」就是面对自我的身心如何「以心治身」;面对外部世界,如何不被外物所左右而保持道德自觉。从消极的角度说,「慎独」是一个防止和约束「自我非道德性」萌生和出现的过程;从积极的角度说,「慎独」则是一个保持和守护「自我」道德本性的过程。
曾国藩遗训有四条,第一条就是“慎独”
【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那么,他是如何做到“慎独”的呢?
一是坚持每天记日记,反思自己的行为,总结得失。
他从(1839年)29岁时起,至最后一篇日记(1872年)3月11日,即他病逝的前一天,一生持之以恒,从未间断。
二是静坐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通过静坐来达到修身养性,实现质的飞跃。
情绪标签
我们也可以采取记日记的办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真正要做的一件事,不是说一定要去控制脾气,控制待人接物的方式,而是首先要明白,我此时此刻的情绪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绪标签”。
我要为我的情绪去下一个非常清楚的标签,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来此时此刻心里面的情绪是什么,想法是什么,心理状态是什么。当我们越能够做到准确的去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的时候,就会去激活大脑中间的刹车系统。
而当这个系统被激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会自动地去控制你的情绪,控制你待人接物的方式,控制你与别人的交往,而在这样的过程中间我们就可以不断地去操练慎独的功夫。
领导启示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领导者,有的时候不是说要选择一个“制怒匾额”,而是首先要搞清楚你现在的心理状态到底是不是怒。当你搞清楚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在控制自己的这个能力上前进了一大步,也就是说在领导力提升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名言
▼ 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 禁大言以务实
▼ 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