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虐,简单来说就是自己虐待自己,包括身体上的虐待和精神上的虐待。身体上的虐待有自伤,自杀等,精神上的虐待比较隐秘,不易觉察,例如不良的生活习惯,抽烟、酗酒,让自己彻夜工作,不眠不休,或者在人际交往中故意自取其辱,或者在工作上自毁前程。
弗洛伊德把人的本能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是指那些遵循快乐原则的 、积极的、发展的、向上的生命力;生本能保持了生命繁殖延续。死本能可以视为是生物惰性的表现,它要求恢复到事物的初始状态,因而是保守的,倒退的,懒惰的; 本能之于人表现的正是那种保守、倒退、回归,懒惰等特点。死亡本能旨在使人回到生命之前的无机状态,使生命恢复到无生命的状态。死亡本能表明任何生命个体都不能长生不死,宇宙中的生命现象有可能回到无机状态和死寂状态中去。
门宁格尔认为,死亡本能向外转化为攻击和施虐——极端时杀人;向内则是自我惩罚和受虐倾向。
客体关系理论探讨的是人我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心理层面的,是一个人在自己心里认为的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自虐者常常体会到的客体自体关系是:严厉的客体VS无价值不被爱的自体,这种难以承受的无价值感会让一个人采取毁伤自己或者让自己过于劳累的自虐行为。
自体心理学研究的是一个人怎样看自己,如果过往的经历中太多的挫折,太多的自我期待不能满足,而有没有正确的途径调试这种挫折和不满足之后的心理状态,那么一个人可能会形成“我是无能的”这样的自我概念,那么生活中的模式就会表现为人际中自取其辱,生活上自我放逐的自虐态度。
故事1
|
俗语云:“瓦罐不离井台碎,大将难免阵前亡”。L先生对事业、生活的这种自毁前程的模式就像一个在反复把玩尿泥的孩子,不断地把它捏起来,再摔烂了。从他的个性成长经历中可以看到更深层的原因,他的内心似乎总是处在一个爱恨分裂的状态,爱起来恨不得丢了性命,完全投入,恨起来可以完全不管它的死活。L先生对待两任妻子的模式也是如此,好的时候一掷千金,差的时候恶语相向。这种分裂的模式起自于早年,L先生的母亲脾气暴躁,心情抑郁,在L先生的幼年生活中,妈妈难以捉摸的脾气使他常常处于紧张惊恐的状态,总担心下一刻会发生不好的事情,这样的模式带到成年,L先生的生活好像以一种加速度的方式进行,直到有一天速度太快而脱轨。
故事2
|
小贺在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外出打工了,由奶奶一手带大,当孩子需要妈妈全神贯注的抚育的时候,奶奶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要,在孩子的心理,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客体是坏客体,对应的自己也是不好的,不被爱的坏自体,当婴孩还太小,离开依赖的客体就无法存活,孩子是无法承受客体是坏的这一想法,孩子会认为正是因为自己是不好的,才得不到爱,得不到照顾。这样的无价值感成为一个人的心理底色的时候,在后来的成年生活中,一旦遇到心理冲突,总会归因于自己,认为自己是不好的,自己应该受到惩罚,甚至自己不应该活着。
故事3
|
早年的生活,让陈先生认同了母亲的生存之道和待人接物的方式,做低伏小,委曲求全,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在成年后的生活中,陈先生无法把自己和别人平等对待,处处自取其辱,这样的方式让与他打交道的人非常不舒服,人们自然会远离他。
故事4
|
杨女士父母的教育方式,一方面杨女士认同了父母勤奋的品质,另一方面,让杨女士感觉到自己是无能的,没有资格“浪费时间”在无用的地方,小时候是一心一意的学习,长大了是一心一意的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
(文章作者:张天布)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