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或拒学,是家庭的原因,还是学校的原因,或者是两者兼有?
每一个厌学、拒学的孩子的内心深处,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是否充满了焦虑、孤独甚至绝望?孩子所谓的“顽皮”背后,是否有着对被爱的深层需求?
家长、老师、心理工作者该如何陪伴孩子走出黑暗,打破牢笼,健康成长?
台湾心理师傅嘉祺结合自己多年的咨询经验,帮助您了解孩子从厌学到自我封闭的心路历程,理解孩子抗拒学习背后的内心原因,以及作为家长、老师或心理工作者,如何陪伴孩子走出自我封闭? 从厌学到自我封闭的心路历程
现在有个词叫“高敏感的孩子”。
很多孩子都具有高敏感的特质。他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甚至身边每个人对他们的真实看法,包括赞美的、鼓励的,当然也能感受到不满、批评等负面的评价和情绪。
这种“敏感”,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和痛苦。但这种“敏感”,也正是我们可以帮助孩子的地方。
“敏感” 证明孩子具有很棒的自我觉察能力,如果在他进行自我觉察的同时,家长、老师或身边的人能够倾听、接纳,他的负面情绪有了出口,那么变成心理困扰的可能就大大降低了。
厌学的孩子大多敏感。他们能够快速觉察到环境中对他们不那么友好的地方,当产生了负面的体验而未能得到有效疏解时,便可能产生厌学、拒学等行为。
厌学
厌学有各式各样的成因,更多来自于无聊、挫折感、厌恶感,混乱的情绪与负向认知。
一些孩子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对学习没有兴趣,感到无聊,所以自然不喜欢上学。
一些孩子可能是因为不喜欢某些老师,他可能觉得这个老师比较凶,或那个老师常常嘲讽他。可当他和爸爸妈妈倾诉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说“你考不好就是你的问题”,那么孩子想要沟通的墙一下就被挡住了,这种挫折感也可能会导致厌学。
负面的情绪、感受无法及时消化,就会导致很多的负向认知。
孩子会认为自己是糟糕的,没有人喜欢自己。厌学情绪可能会更加严重。
但如果当孩子出现厌学状况的时候,孩子的心情能够得到倾听、接纳、鼓励或支持,他们的情绪能够得出处理,往往就不会变成惧怕上学。
惧学
惧学就是更严重的厌学,通常有特定害怕的人事物,比如校园霸凌、某位老师、某种考试等,这时孩子的心理状态主要是消极、畏惧、害怕,因恐惧感而产生逃避退缩。
因此,通过关心孩子的情绪状态,大概可以判断孩子处于哪个阶段。
拒学
拒绝上学是指从特定的人事物扩展到学校、社交场合、人际的抗拒,可能从社会中撤离。比如孩子不只不去学校,家庭聚会也不参加,甚至和爸爸妈妈在小区附近散步都不愿意。
如果此时再不介入处理,很容易就会变成自我封闭。
更严重的状况是如果这个孩子已经从家里的生活空间变成只在房间的话,就已经不只是拒学了,就会变成自我封闭的孩子。
这就是孩子从厌学到自我封闭的心路历程。如果我们在前面的阶段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或问题,及时处理和干预,那么后面的问题就可能不会发生或者能够轻松解决了。

警惕孩子进入自我封闭的状态
自我封闭就是孩子把所有的门都挡住了,已经不参加任何社交生活。
当孩子不愿意社交接触,他的生活空间已经只在家里面不出家门,这就是警讯。
到后来如果他连房门都不出,那就是所谓的茧居或是自我封闭的状况。
当孩子处于自我封闭或拒绝上学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失去了与人交往的自信,自我概念下降,对未来焦虑不安,极度苦恼和痛苦,很有可能伴有自我伤害的风险,因此需要及时干预和危机处理。
如何帮助自我封闭的孩子?
1. 请专业人士先排除有没有心理相关障碍症,或者是否已经有焦虑或抑郁的症状;
2. 综合心理咨询、成长及就学等社会支持,为孩子走出自我封闭提供资源和力量;
3. 家庭支持的治疗方法可能更有效。
作为咨询师,如何确定自我封闭的阶段目标与应对技巧?
1. 修补关系、照顾情绪;
2. 家庭咨询效果可能更好;
3. 恰当应用行为塑造技巧;
4. 掌握生活节奏,循序渐进;
5. 提升自我概念与外出社交;
6. 共享仪式或是找出新方向;
7. 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避免网络的弊端。
作为家长,如何快速解决亲子沟通问题?
那么,如果在发现孩子产生不良情绪或困扰时,家长该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呢?
三大原则
第一招:先修补关系,我们才有机会沟通
很多家长和老师不能和孩子沟通,是因为双方关系不好,根本没有机会沟通。因此在沟通前,要先处理情绪,修补关系,觉得双方相互理解了,沟通才能可能有效。
第二招:先重质而后重量。
有时候家长很忙碌,没有很多的时间陪孩子。
但无论时间长短,当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确认你的专注力是在他身上的,你是全神贯注地在和他沟通的。因为对孩子而言,这样才是被尊重的,被接纳的。
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很重要,但比起时间的长短,陪伴的质量更为重要。
第三招:父母的角色中我们该做的事情不能少做
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他会回想自己成长的过程中,爸爸妈妈都做了些什么,有没有帮助他解决问题,或陪着他度过青涩的岁月。所以,作为家长,无论工作多忙,事情多少,对孩子该有的陪伴、教育一定不能少,这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
五个妙招
避免尖锐的开场,巧妙打破僵局
很多家长回家看到孩子第一句话就说“作业写完了吗?怎么还没有写完?”
这就是尖锐的开场,家长的第一句话就在指责批判或者是兴师问罪,孩子怎么可能不害怕,怎么还会愿意和爸爸妈妈说心里话?
可如果换一种不那么尖锐的开场:“晚餐吃了吗?今天有没有什么开心的事情跟我们分享?”
就会瞬间打破僵局,让孩子能够敞开心扉,父母与孩子也就有了亲密沟通的开始。
减少糟糕的回忆,找到例外的体验
很多小孩回想半年或一年,好像都只有糟糕的回忆。这时,我们要帮助他们找到糟糕回忆之外的体验。
例如,小孩觉得“大家都不喜欢我”,那么家长就要告诉他,爸爸妈妈就是喜欢他的人(例外的经验);
有的小孩觉得“大家都觉得对我有意见,看不到我的好”,那么爸爸妈妈就要从与他的互动过程中找出例外,孩子有哪些闪光点,告诉他他真的很优秀。
避免无效的示好讯息,创造共同意义
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会主动向孩子示好,但怎样示好才是有效的呢?
例如,孩子有时候会和妈妈说,“我知道您关心我,不上学我有错,给我时间我会加油”。
可是如果这时候父母回的是,“没关系,爸妈都是爱你的,只要你去学校就好了”。
孩子的示好其实希望获得家长的谅解,可是如果父母开口闭口还是学习,还是在指责孩子的错误,这个示好就是无效的。
因为双方的关系没有修复,那么就很难有好的沟通,所以家长应该通过示好来改善这件事情,或者多做一些让孩子感到温暖和爱意的事,增加和创造共同美好的意义。
减少比较之外的轻视,增加支持系统的萌芽
“别人家的孩子”是很多小孩成长的噩梦。
很多的父母或长辈喜欢拿自己的小孩和别人家的小孩作比较,比较就产生了压力,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轻视。
当我们用轻视的方式去看孩子的时候,孩子会产生很多状况。这时就要增加支持系统的萌芽。
如果孩子没有支持系统,我们就要帮他建立支持系统,也就是“支持系统的萌芽”。
减少焦虑期待给孩子,增加单纯的关心问候
父母总是会对小孩充满焦虑和期待,很多时候还会自然而然地把这种焦虑和期待当做关心。
所以父母最常讲的话就是,“妈妈只要你健康快乐,成绩真的不重要,学习真的不重要,只要你开心快乐,愿意去学校就好。”
而在孩子听来,爸爸妈妈还是只在乎我的成绩表现,并没有真的在关心我,他们对我的爱和关心都是有条件的。
所以在与孩子的沟通中,要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是单纯而没有条件的,无论自己犯了什么错误,是怎么的小孩,爸爸妈妈都是爱我的。
而当孩子能够感受到爸爸妈妈的关心和问候时,他的成绩或他的课业可能就有转机了。 每个孩子都是坠入人间的天使,只是偶尔也会淘气或生病。
其实,当一个孩子的所做所为最不值得被爱的时候,往往是孩子最需要爱的时候。
所以,作为他最信任和亲近的人,一定要拉起他的手,和他一起冲破牢笼,走出黑暗,健康快乐地成长。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