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选择结婚的女人,都期望丈夫能给自己「安全感」,除了努力工作外,还要对妻子体贴爱护,懂得与家人沟通,悉心培育子女等。而男人亦乐意做一个「保护者」,让太太相信自己是一个能够保护妻儿子女的好丈夫。传统文化给男性和女性角色的教化,塑造了我们在婚姻关系里的期望!
在结婚初期,两性的相处还可以,丈夫可能热情不再,但仍是爱妻子和努力工作的好男人;而妻子因要打理一个新的家,在忙碌中仍有那份新鲜的喜悦。但到了孩子出世后,问题便开始浮现。由婚前到婚后,由两口子的「二人世界」到孩子出世后的「三人行」,家庭的生命周期(FamilyLife Cycle)不断在演变,但夫妇一般都没有足够的警觉性在心理上作出改变。其实在每一个新阶段,相方都需要作出调节,互相配合。若只因循固有的旧模式,抱持新婚的期望,很容易导至家庭功能失衡。
每个阶段的家庭生命周期,对所有家庭成员,均有很重要的影响;每个人亦应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演变不断发展及成长,而不应停滞在某一阶段。
很多丈夫在结婚之后,完成了人生一大重任,便专心一致发展事业,承担家庭经济上的压力,将家庭及孩子交由妻子打理。妻子虽然仍会出外工作,但也很自然主力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在这阶段里,传统「男、女」—「强、弱」的角色定形(sexualstereotype),使夫妇在现实生活里感到迷惘。丈夫本是妻子眼中一个很重要的人,现在变成了一个次要的角色。除了出外工作,妻子将大部份的心思和时间花在孩子身上,丈夫对这种被忽略的醋意,基于「强者」心态,往往没法向妻子启齿。很快,丈夫对妻子的教养方式开始挑剔,对孩子感到不耐烦。另一方面,妻子在教育子女方面往往较为投入,但又不甘于丈夫置身事外,尤其在与子女冲突时,会执着丈夫没有支持她。没有丈夫的认同,妻子总觉得有所欠缺,不是味儿。
丈夫不甘做次要的角色,妻子失落丈夫的保护,性别角色在婚姻关系里的矛盾与冲突,很容易变成对峙局面,甚至是权力斗争:父母其中一方,拉拢子女结盟,将配偶排挤开去,形成三角关系(triangulation)。这样不单夫妇间的冲突不能解决,而孩子也成了牺牲品。在三角关系中,被排挤在外的一方,因被孤立而变得愤怒,或是抽离,问题会变得更复杂;而介入了父母冲突中的孩子,就代替了父或母的位置,变得权力过大,又或与结盟的父或母的关系纠缠不清,没有了界线。有些孩子甚至变成了父母的照顾者(parentcarer/parent watcher),只看管着父母,忽略了自己。
有很多家庭辅导个案,原本是父母带有问题的孩子来寻求帮助,但寻根究底之下,发觉父母的冲突才是问题根源。孩子产生很多情绪及行为问题,其实内里是替父或母发泄郁结及怨愤。有些因长期困扰在父母的冲突中,甚至出现精神问题。若父母能处理好他们的冲,孩子的问题也会随之改善或消失。
在婚姻里,夫妇的冲突是无可避免的,但社会文化的性别角色定形,会减低夫妇处理问题的弹性。社会在变,夫妇的角色也需要变换以配合时代发展。若丈夫能甘于做次要角色,多一点肯定妻子对家庭及儿女的贡献;又或能放下尊严,向妻子柔声要求:「我也想你用多一点时间陪我!」太太也许会变得坚强而温柔,照顾丈夫的需要。若妻子不要把丈夫看得太「大」、太「强」,明白他们内里一样有很多脆弱的地方,需要妻子温柔的接纳,他们才能放下防卫,表现真我。
父母的关系融洽和谐,才能提供一个安全稳妥的环境,让年幼的孩子免除不必要的忧虑,在他们自由的心灵里发展自己。
-
婚姻中角色的定位和正确认识是基础,多一点换位思考,从团队建设角度来维护家庭的健康成长,才是夫妻相处之道。(0) 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