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摘自陈琨、边霞2010年发表在《学前教育研究》上的文章。原文标题《绘画投射技术在攻击性儿童心理分析中的运用及其效果》。知识产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者 | 陈琨、边霞
编辑 | 月阳
图片 | Behance
研究结果及分析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对绘画投射技术在攻击性儿童心理分析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绘画投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攻击性儿童当前的认知、思想、情感状况,以及儿童通过绘画宣泄情感、调和情绪冲突后在认知、思想和情感方面的变化
研究者要求R在第一次绘画活动中创作两幅作品,分别为“自画像”和“一个喜欢的人”。
从最终的作品来看,R 在“自画像”中将自己的形象画得非常小,只占一大张画纸的一个小角落。几乎所有绘画投射测验的研究都认为,画面上人物形象的大小具有突出意义。人物形象的大小与自尊和个体适应能力有关。
当让一个儿童画出一个人物形象时,儿童会画出反映自己情感的一个自我形象。很小的一幅画,特别是人物画,都会与儿童的自我感觉有关,也会与儿童自尊感较低有关。
有时儿童把人物画得很小,就是想把自己藏起来,不让自己受到成人的侵犯。同时,一个人画出的人物与这个人的冲动、焦虑、冲突密切相关。
儿童画的人物画往往是儿童内部自我的表征,如R所画的“自画像”,人物面部表情出现类似“撇嘴”的向下弯曲的线条,显示出研究对象此时内心的悲伤和不快乐。
而在“一个喜欢的人”的绘画作品中,R描述说他画的是幼儿园中的一个小朋友。这个小朋友上扬的嘴部、弧形线条和自然弯曲的双腿所体现的快乐情绪,与“自画像”所透露的悲伤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儿童画可以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可以描绘各种各样的情感,表达与心理状态相关的信息,并体现出其人际交往风格。
儿童R对其自画像的描述是:“我自己撇嘴,因为我不开心呗!”“因为人家会打我,我就不开心!”“他觉得我坏,他就打我。”“因为他不听我的道理,他觉得我坏。”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不快乐来自他与其他小朋友之间的冲突。他的绘画作品与讲述都显示“与小朋友之间的交往问题”是他内在的忧虑和困扰。
从他认为的小朋友打他的原因(“他觉得我坏”)可知,有攻击倾向的儿童会选择性地输入具有敌意的信息,他们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存在着归因偏见。
儿童在绘画活动中,心象会自然地表现于图画上。当心象改变时,呈现于图画的形式与内容也会随之改变。
一旦孩子内心有所抑郁,画面上的表现可能就会充满抑郁沮丧的气氛。通过这种绘画活
动,儿童可以宣泄情感,从而调和情绪冲突,达到净化情绪的功能。
儿童R通过几次绘画活动,把内心的纠葛和冲突,借着绘画活动向外界投射或转移,在发泄后,逐渐唤起了一个更强壮的个体,恢复了朝气蓬勃的情绪。
如他在几次绘画活动后所创作的“现在的心情”,嘴部线条形状的变化正投射出他自我概念与态度的变化。
嘴部向上弯曲的弧形线条,和他过去自画像中横的“S”形表示撇嘴的线条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显示出他正从失落、悲伤、沮丧的情绪向积极、愉快、健康的情绪转变。
四肢长而自然弯曲的线条,和过去自画像中短而直的线条形成明显对比,显示出他正摆脱压力和紧张向轻松和自由的状态转变。
另外,他讲述自己开心的理由是“因为人家跟我好好玩了”,从中可以看出他与小朋友之间的交往状况,是他心情变化的主导因素,进一步显示出一直困扰着他的矛盾、焦虑主要来源于他
与小朋友之间的交往不良,以及这种交往不良给他带来的孤独和失落感。
另外,我们要求儿童R进行“房树人”绘画的第一次创作。
巴克的“房—树—人”(House-Tree-Person, HTP)测验借着人物的呈现可以探讨其人格特质、人际关系以及态度;而房子则象征着个人对生活环境的感受,能反映家庭成员的相关信息和问题;树关系着个体成长的意义,反映着较深的自我投射现象与个体人格特质的潜意识。
具体而言,树枝结构描述个体人格的组织和从环境中获得的满意度,也反映出个体在心理上或是社会上表现出来的能力与需求,以及对自我实现的满意度;
树干显现个体的自我强度,一般被认为反映了个体的基本力量和心理发展的感觉,过去个体所受的创伤或十分难过的事情都会显现在树干上。
这三个物体为每一个儿童所熟悉,包括年龄很小的儿童,研究者设计此主题的意图就是要借助于“房、树、人”的形象,诱发研究对象的联想,并将联想投射到绘画上。
在画中,R一共画了三棵树,其中最右面那棵大树,有着被大风吹倒了似的倾斜弯曲的树干,这也是他在“自由画”中常出现的形象。
根据巴克的理论,倾斜弯曲的树干代表其承受着内心压力和紧张。
画面中间那棵树是一个死掉的小树桩,个案在创作时边画边讲述:“这个小树它就死掉了,人家把它砍了它就死了,它还没长老呢,就砍掉了,怎么回事呢”。
进一步显示他内心否定、消极、阴暗的一面以及其自我当中被压抑、撕裂、丢失的部分。
但从个案为挽救这个小树桩,而在其上方画了绿色树叶来看,他试图要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即他渴望自己从环境、记忆和情感问题造成的困扰中走出来。
另外,个案在这个“房树人”的绘画作品里所描画的人物嘴部下撇线条,再次显示其当前内心悲伤、忧虑的情感状态以及对自己的不满和困惑,他难以控制的内在感觉和体验通过绘画变成了外在表现,赋予了无意识感受以实实在在的形式。
在治疗过程结束后,儿童R再一次进行了“房树人”的绘画,因为已熟悉了“房树人”的创作要
求,因而他的创作过程认真而又投入。
不同于第一次“房树人”的创作,这一次的房子上出现了许多敞开的窗户。根据巴克的观点,房屋有多个敞开的窗户表明儿童期待与环境的接触。
小小的窗户一如他自己的内心之窗,期盼更多的人给他关爱,就像窗户期待更多的阳光一样。树干仍然倾斜,但已没有上一幅画中的弯曲,表明其仍承受着某种压力和紧张,但较前已有所改善。
人物咧开笑的嘴巴和腿部自然弯曲的线条表明他很开心,这也和他自己讲述的“人在做游戏”时的情绪状态是一致的。
从以上作品分析中可以看出,这位攻击性儿童的内心存在着较多的消极情感,这种消极性情感可以从“撇着的嘴”“死掉的树”等形象中看出。
此外,从个案“因为人家会打我,我就不开心”“他觉得我坏,他就打我”的讲述中,也可以看出他充满焦虑和敌意的认知状态。
在几次绘画活动后,人物形象中“嘴部向上弯曲的弧形线条”,房子形象中“多个敞开的窗户”等显示出他的情感在向积极的方向转变,同时,“人家跟我好好玩了”等自我讲述也显示出他的思想、认知正在向良性的方向转变。
(二)绘画投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找出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R在创作“自画像”时,讲到“因为人家会打我,我就不开心”“他觉得我坏,他就打我”,已经透露出“与小朋友之间的交往问题”是他此时内在的忧虑和困扰。
研究者接着设计了以“幼儿园的一件事情”为主题的绘画活动,其目的是帮助研究者确认R与同伴的交往问题,是否确实是其内心中的主要困扰。
在创作过程中,R讲述到:“(我抬胳膊)因为我要挡到人家小朋友的路走过。”“因为人家小朋友是坏小朋友”。R利用绘画和讲述,把他的思想、情感、事件和世界观外化了出来。
他将胳膊抬高挡住小朋友,当作只是他平时众多问题行为表现中的一种,从他的讲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他这样做其实是来源于他时常错误的社会认知,他认为别的小朋友是坏朋友,他觉得别的小朋友会打他。
在主题为“在家里的感觉”“在幼儿园的感觉”的创作中,他讲述到:“在家里爸爸妈妈喜欢我,(在幼儿园)人家小朋友老打我”。从这些言语中我们可以推测,R仍然觉得他在幼儿园不被大家喜欢,仍然觉得被拒绝、被孤立,这始终是他难以解除的困扰。
在主题为“感觉树”的创作中,R用苹果表达情感时讲到9个苹果,都是来源于和小朋友的交往。
其中6个不开心苹果是由于小朋友抢他东西,2个不开心苹果是由于小朋友骑在他身上,而1个开心苹果是由于小朋友愿意和他玩了(“我很开心,因为人家跟我好好玩了”)。
但是据研究者的观察,一般是他抢小朋友东西,很少看到小朋友先抢他东西;一般是他经常骑在小朋友身上,没有见到小朋友骑到他身上。
“感觉树”的创作及其讲述,再次反映出他时常错误和充满敌意的社会认知。
以道奇为代表的信息加工理论者认为,攻击行为的产生不仅依赖于情境中出现的社会线索,还依赖于个体对这种信息的加工或解释。
攻击性儿童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存在着归因偏见,他们倾向于将情景中不明晰的信息当成具有挑衅意义的信息。
在“感觉树”的创作活动中,从他对小朋友骑他身上的处理办法(R:“我很生气,因为人家老是骑我身上,我就生气了”。
Y:“那你这时怎么办啊?”R:“我会打(说的很重)”。)可以看出他与小朋友冲突时的第一反应,就是采用攻击性行为“打他”。
这再次表明,攻击性儿童在行为反应搜寻和问题解决策略上存在缺陷,攻击性儿童通常比一般儿童缺乏、甚至无法构想出可解决问题的反应,无法采用和平的有效的建设性方法。
根据绘画投射技术所做的以上作品分析,同时参照个案的家庭、学校等一般生活状况及其社会、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挖掘出导致个案R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深层动因。
R在人格特质上表现出较为不信赖他人和缺乏安全感,因此其人格和情绪倾向于负面性发展,以攻击性行为来自我保护,或以各种“捣蛋”的方式来引起老师的注意。
R在3岁半之前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除了照顾他的生活外,很少和他交流,并且很少带他与外界接触。
因此他几乎就没有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只好一个人在屋里自娱自乐,这造成他入园以后仍习惯于经常一个人玩,不太和其他小朋友交往。
这不仅不利于其社会性的发展,同时造成他言语发展较为缓慢,社会交往技能欠缺。
不良的交往方式使他在交往过程中经常受挫,这种挫折正是他攻击性行为产生的重要诱因。心理学家多拉德的“挫折-攻击假设”认为,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是挫折。
当一个人朝着特定目标前进时,一旦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挫折感,进而使个体对物或人产生攻击性行为。
这种行为最终造成小朋友对他的孤立,使他产生“小朋友不愿和他玩”“小朋友坏”的想法。
此种信息在他的“自画像”“感觉树”“幼儿园的一件事情”“在家里的感觉”“在幼儿园的感觉”等多幅主题绘画作品中展现了出来,“房树人”和“现在的心情”等作品则体现了这种状况给他带来的焦虑。
同时,这种负面的想法,又造成他在与小朋友交往时经常性的敌意归因。
根据道奇等人对译码阶段的研究,有攻击倾向的儿童会选择性地输入具有敌意的信息,倾向于注意并较容易回忆具有威胁性的信息;
攻击性儿童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存在着归因偏见,他们倾向于将情景中不明晰的信息当成具有挑衅意义的信息。
而R又比一般儿童缺乏、甚至无法构想出可解决问题的反应,无法采用和平、有效的建设性方法,以至产生更多的攻击性行为,由此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结论
1.通过绘画投射技术的运用,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攻击性儿童的内心世界及其通过绘画发泄情感后内在心理的变化状况;
2. 利用绘画投射技术能够发现攻击性儿童内心的恐惧、焦虑和冲突,从而可以找出攻击性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深层原因,以便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改正攻击性行为。
点击免费注册>> 天天心理网,海量心理学专业、优质好课在等你!
大咖免费课程推荐:(点击课程名字学习)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