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客对立到涵容整合:荣格理论中的辩证思维
Both/And not Either/Or:The Paradoxical Perspective of Jungian Theory
黄宗坚(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咨商学系教授,tchuang@cc.ncue.edu.tw)
荣格所倡导的分析心理学(Analytical Psychology)近年来已逐渐将其影响力拓展至国际社会。国际荣格分析心理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nalytical Psychology)在 1955 年草创之后,目前于全世界55个国家的分会中,已有超过3000位合格的荣格分析师。而原本有关后荣格(post Jungian)时期因不同荣格学者们所
强调的视野不同而衍生出的三大理论与实务取向:developmental、symbolic 和archetypal approach,目前也慢慢朝向与其他学派对话整合的趋势发展。例如就强调人格发展的论述而言,荣格虽然也重视早期经验所扮演的角色,不过其大部分的著作比较以人生的后半阶段为重心,因此目前许多学者也努力将 Klein、Winnicott,甚至是法国后现代精神分析学家 Lacan 的诸多观点融入理解人格发展的脉络架构中。
此外,象征与原型概念镶嵌在临床实务工作的运用更是不胜枚举。举例来说,神话(张雅雯、黄宗坚,2009;Campbell, 1990)、童话(Kast, 1990; Von Franz, 1995)、梦工作(石丽如、黄宗坚,2012;郭蕙宁、黄宗坚;2013;黄宗坚,2007;Johnson,1986)、沙游治疗(Kalff, 2003)以及游戏治疗等(Green, 2013)均可见其影响的力道存在。特别是荣格的核心理念融入中国道家以及易经的基本精神,强调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以及人性中所谓善/恶、好/坏、阴/阳、生/死、美/丑,上帝/魔鬼、光明/黑暗同时俱存的主张(Jung, 1964/2011),阐述两项看似主客对立的事物,且似乎具有摧毁彼此的倾向,但是它们的存在却不能没有对方,透过双方对话面质,一造却让另一造生机盎然的转化机制,其实也正反映了华人文化中「福祸相生、正负辩证」(刘淑慧,2013)、和「相生又相克、否极则泰来」(黄宗坚,2007)的本土特色。
本期的三篇论文则是分别从「人格发展」「象征」及「原型」的取向来回应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实征研究。例如,〈从神话故事「圣杯追寻」看中年男性自性化历程的隐喻象征〉一文,是藉由中世纪阿瑟王与圆桌武士追寻圣杯的原型故事,梳理出荣格对于两极超越、面具与阴影的消融,以及阿尼玛(内在女性)与阿尼玛斯(内在阳性)如何统整等议题,来诠释人格自性化(individuation)的转换历程,并非是一条线性前进的光明大道,而是一趟来来回回的旅程,在荒原中摸黑回头找路的过程,并藉此与生命发展周期面临瓶颈与停滞的中年男性个案展开反思与对话。此外,〈荣格取向艺术治疗在梦魇探索的应用初探〉一文则是探讨荣格取向的艺术治疗如何运用表达式的媒材及象征,透过积极想象与扩大的实务演练及操作,来催化案主对于梦境的洞察与理解。
最后,〈当 Yalom 遇上 Jung:辅导到咨商的「受制」与「解放」原型探讨〉一文是从「原型」的角度出发,认为团体咨商中,所包含的「精神动力」、「团体动力」与「团体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等三种层面(Yalom, 1995/2003),事实上与 Jung 的集体潜意识互为呼应,因此整理出「团体咨商」不仅要带领着充满情绪驱力的成员走向理性的自觉,同时也要引领着集体意识所过度认同的团体回归个体内在原本俱足的自性(Self),才能帮助团体成员朝向「个体化」迈进。
本次三篇论文毋宁只是一个启程,期待国内未来能有更多后荣格取向的实征研究,整合华人文化中有关本体论与知识论的基本论述,进一步站上世界舞台,与国际间的荣格学者开展相互交流与对话的新契机,并发展出含摄华人文化的本土分析心理学。
参考文献
石丽如、黄宗坚(2012)。经历情伤者自我转化之个案研究:一个荣格取向之释梦
历程(未出版硕士论文)。国立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咨商学系,彰化。
郭蕙宁、黄宗坚(2013)。男同志亲密关系的转化与疗愈:荣格取向梦工作之个案
研究(未出版硕士论文)。国立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咨商学系,彰化。
张雅雯、黄宗坚(2009)。「白蛇传」民间故事中的原型及其隐喻:以荣格心理分析
为观点。咨商与辅导,288,25-30。
黄宗坚(2007)。创伤与复原:积极想象在荣格梦工作中的隐喻象征。辅导季刊,
43(3),19-30。
刘淑慧(2013)。活在变动中:走向生涯理论的新典范。台湾心理咨商季刊,5(1),
vii-viii。
Campbell, J. (1990). Transformations of myth through time. New York: Harper & Row.
Green, E., Drewes, A., & Kominski, J. (2013). Use of Mandalas in Jungian play therapy
with adolescents diagnosed with ADH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y Therapy,
22(3), 159-172.
Johnson, R. A. (1986). Inner work: Using dreams and active imagination for personal
growth. San Francisco, CA: Harper & Row.
Jung, C. G. (2011). 人及其象征(龚卓军译)。台北:立绪。(原著出版于 1964)
Von Franz, M. R. (1995). Shadow and evil in fairy tales. Boston: Shambhala
Publications.
Kalff, D. M. (2003). Sandplay: A psychotherapeutic approach to the psyche. Cloverdale,
CA: Temenos Press.
Kast, V. (2004). 童话治疗(林敏雅译)。台北:麦田。(原著出版于 1990)
Yalom, I. D. (2003). 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方紫薇、马宗洁等译)。台北:桂
冠。(原著出版于 1995)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