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计算机不能完全代替人工,而且有时候虽然用户讲了关于家庭暴力的事情,但是讲的是对家庭暴力这个事件的评述,比如说反对家庭暴力或者反对夫妻吵架之类的,所以我们也找了一些主试对语境做判断,看他是不是真的遭受了家庭暴力。 

 

这还需要主试之间达到测试一致性,以保证对家庭暴力案例的判定是准确的。 我们也特别关注首次经历家庭暴力,因为第一次家庭暴力对人的影响是最大的。而且家庭暴力如果有第一次,一般就会有第二次,很难完全戒断,所以对家庭暴力的干预或者处理可能会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难题。 在筛选时,我们需要用户在网上表达家庭暴力时,一定要体现出首次家暴。 

 

 图片
 

同时家庭暴力也有一些长期的表现。有的人写了一次就不再写了,有的人是多次的写,比如说多次报告经遭受了家庭暴力。(通过对一个人的数据的纵向跟踪分析,看出他是否有长期家庭暴力的历史。) 

 图片


除了筛选,我们也做了对照组。因为即使能够发现家庭暴力事件前后的心理影响,也无法排除其他没有经历家庭暴力的人,在同样的时间段也有同样变化的可能。也就是说有可能即使没有家庭暴力,也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所以就需要有一个对照组做基线的比较。 

 

家庭暴力对人格的影响

 

 我们首先做了人格的分析,家庭暴力事件对人格是否会带来影响。人格是特质性的变量,一般是在青少年后期开始定型,后续有些人会被年龄,社会投入,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所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做了人格变化的分析。 

 图片


人格变化的测量主要依据“大五人格”,包括外倾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五个维度。我们想看看不同类型的家庭暴力,会不会对这5个维度带来影响。


从结果分析来看,三种不同的家庭暴力的类型都会对受害者的人格造成影响。家庭暴力受害者在宜人性和尽责性方面显著降低,在神经质方面得分更高。神经质越高,情绪越不稳定,表示这个人会更容易紧张焦虑,也就更容易遇到不幸的遭遇。 

 图片


人格是一个特质性的变量,不像抑郁、焦虑是状态性的,受影响之后,人格很难再回弹到原始状态。也就是说对受害者来讲,后续的影响可能是终身的。 通过跟踪数据分析,我们看到有些人在经受家庭暴力人格发生改变以后,还会恢复到正常,恢复到家庭暴力之前,前后不存在显著差异;而有的人就一直没有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同时,每一个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对照组样本,要在人口统计学信息上严格对应,接受前后测的时间也要一致,尽量避免其他因素的影响,尽可能控制更多的变量。 

 图片


我们进一步做了分析,主要是来看家庭暴力前后,家暴组和对照组的指标变化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是否同时升高或者同时降低。 从结果来看,对照组的人格相对比较稳定,这与人格的稳定性相符。 家庭暴力受害者在宜人性、尽责性以及开放性方面和对照组相比有所降低,但是情绪性增高,这表明组别差异效应显著。同时在尽责性、神经质方面呈现了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 

 图片

 

家庭暴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除此之外,我们还做了其他几个心理健康指标的测量,包括抑郁程度、自杀可能性和生活满意度。一个是负性指标,一个正性指标,还有一个是心理危机。从这几个角度去看家庭暴力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影响到底是怎样的。 

 

从自杀可能性的几个维度的研究来看,很多时候他们最大的问题是绝望感比较强。对生活丧失了信心,缺乏社会支持,感觉被这个世界抛弃了。所以这时如果有很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就可能帮他克服困难。 我们可以看出,在经历家庭暴力之后,受害者的抑郁程度和自杀可能性显著升高,生活满意度降低。同时我们也做了对照组,对照组并没有多大变化。 

 

图片


当然这个结果是用量表测出来的,并不是一个诊断结果,只能对诊断起辅助作用。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家庭暴力对于受害者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使受害者可能会更倾向于罹患精神疾病。 

 

不同类别的家庭暴力对受害者的影响

 

 我们也做了不同类别的家庭暴力对受害者的影响。我们把家庭暴力分为三类:夫妻间,儿童暴力,还有围观(目睹家庭暴力)。

 

结果显示: ·夫妻之间的家庭暴力受害者4周内抑郁程度增高,基本上达到临界值,要更多关注有没有抑郁症的状况。 ·

 

目睹家庭暴力受害者会有比较高的自杀可能性。这里说的只是自杀可能性,并不是自杀的计划和自杀行为,但是自杀可能性一旦增高,以后会逐渐使自杀的风险提高,包括自杀意念和敌对等维度的提高。

 

目睹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和对照组相比尽责性会降低,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目睹了家庭暴力,他以后在处理自己的家庭、婚姻问题时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采取家庭暴力的方式。 

 

我们利用网络数据(微博上的)和人工智能的方法,可以了解到家庭暴力这个事件对受害者的心理影响的模式是怎样的;能比较深入地知道哪些指标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对哪些人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这对我们以后做家庭暴力的干预提供了科学支持。 

 

疫情期间的家暴

 图片


在疫情期间,我们想了解一下在疫情的背景下家庭暴力会产生哪些不一样的变化。 我们同样通过关键词去找到了推特上和家庭暴力有关的原创内容(转载内容更多是在讨论而非亲身经历),再利用人工智能的主题模型,找到大家在疫情期间和家庭暴力有关的主题,同时分析这些主题的变化情况。 这是推特上关于家庭暴力的一些关键词。 

 图片


结果发现,疫情情况下,家庭暴力的频率会增加,同时求助热线的接听量增加;自杀、谋杀以及心理健康方面都受到了影响。也就是说疫情不止改变了我们出行方式,它其实改变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直接和家庭暴力相关的方面。 在进一步的分析,比如基于不同性别的分析中我们得知,在国外,家庭暴力的男性受害者比例要稍微多一些。 

 图片


以往的研究对于家庭暴力带来的这些影响很难量化,但是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能让我们真正地了解影响了哪些指标,并且达到了什么程度。这对于我们做家庭暴力的干预、预防或者相关法律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性的基础。 

 

我们知道,很多人在遭受家庭暴力之后,虽然得到了干预或者帮助,但最后还是不得不回归家庭,继而遭受二次伤害,这并不单纯是受害者接受心理咨询就能够解决的,可能需要探究家庭暴力双方的心理特质,甚至需要整个社会体制的方方面面共同努力。


因为计算机不能完全代替人工,而且有时候虽然用户讲了关于家庭暴力的事情,但是讲的是对家庭暴力这个事件的评述,比如说反对家庭暴力或者反对夫妻吵架之类的,所以我们也找了一些主试对语境做判断,看他是不是真的遭受了家庭暴力。 

 

这还需要主试之间达到测试一致性,以保证对家庭暴力案例的判定是准确的。 我们也特别关注首次经历家庭暴力,因为第一次家庭暴力对人的影响是最大的。而且家庭暴力如果有第一次,一般就会有第二次,很难完全戒断,所以对家庭暴力的干预或者处理可能会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难题。 在筛选时,我们需要用户在网上表达家庭暴力时,一定要体现出首次家暴。 

 

图片


同时家庭暴力也有一些长期的表现。有的人写了一次就不再写了,有的人是多次的写,比如说多次报告经遭受了家庭暴力。(通过对一个人的数据的纵向跟踪分析,看出他是否有长期家庭暴力的历史。) 

 图片


除了筛选,我们也做了对照组。因为即使能够发现家庭暴力事件前后的心理影响,也无法排除其他没有经历家庭暴力的人,在同样的时间段也有同样变化的可能。也就是说有可能即使没有家庭暴力,也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所以就需要有一个对照组做基线的比较。

 

家庭暴力对人格的影响

 

 我们首先做了人格的分析,家庭暴力事件对人格是否会带来影响。人格是特质性的变量,一般是在青少年后期开始定型,后续有些人会被年龄,社会投入,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所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做了人格变化的分析。 

 图片


人格变化的测量主要依据“大五人格”,包括外倾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五个维度。我们想看看不同类型的家庭暴力,会不会对这5个维度带来影响。


从结果分析来看,三种不同的家庭暴力的类型都会对受害者的人格造成影响。家庭暴力受害者在宜人性和尽责性方面显著降低,在神经质方面得分更高。神经质越高,情绪越不稳定,表示这个人会更容易紧张焦虑,也就更容易遇到不幸的遭遇。 

 

图片


人格是一个特质性的变量,不像抑郁、焦虑是状态性的,受影响之后,人格很难再回弹到原始状态。也就是说对受害者来讲,后续的影响可能是终身的。 

 

通过跟踪数据分析,我们看到有些人在经受家庭暴力人格发生改变以后,还会恢复到正常,恢复到家庭暴力之前,前后不存在显著差异;而有的人就一直没有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同时,每一个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对照组样本,要在人口统计学信息上严格对应,接受前后测的时间也要一致,尽量避免其他因素的影响,尽可能控制更多的变量。 

 图片


我们进一步做了分析,主要是来看家庭暴力前后,家暴组和对照组的指标变化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是否同时升高或者同时降低。 从结果来看,对照组的人格相对比较稳定,这与人格的稳定性相符。 家庭暴力受害者在宜人性、尽责性以及开放性方面和对照组相比有所降低,但是情绪性增高,这表明组别差异效应显著。同时在尽责性、神经质方面呈现了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 

 

图片

 

家庭暴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除此之外,我们还做了其他几个心理健康指标的测量,包括抑郁程度、自杀可能性和生活满意度。一个是负性指标,一个正性指标,还有一个是心理危机。从这几个角度去看家庭暴力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影响到底是怎样的。 

 

从自杀可能性的几个维度的研究来看,很多时候他们最大的问题是绝望感比较强。对生活丧失了信心,缺乏社会支持,感觉被这个世界抛弃了。所以这时如果有很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就可能帮他克服困难。 我们可以看出,在经历家庭暴力之后,受害者的抑郁程度和自杀可能性显著升高,生活满意度降低。同时我们也做了对照组,对照组并没有多大变化。 

 图片


当然这个结果是用量表测出来的,并不是一个诊断结果,只能对诊断起辅助作用。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家庭暴力对于受害者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使受害者可能会更倾向于罹患精神疾病。 

 

不同类别的家庭暴力对受害者的影响

 

 我们也做了不同类别的家庭暴力对受害者的影响。我们把家庭暴力分为三类:夫妻间,儿童暴力,还有围观(目睹家庭暴力)。

 

结果显示: 

 

·夫妻之间的家庭暴力受害者4周内抑郁程度增高,基本上达到临界值,要更多关注有没有抑郁症的状况。

 

 ·目睹家庭暴力受害者会有比较高的自杀可能性。这里说的只是自杀可能性,并不是自杀的计划和自杀行为,但是自杀可能性一旦增高,以后会逐渐使自杀的风险提高,包括自杀意念和敌对等维度的提高。

 

 ·目睹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和对照组相比尽责性会降低,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目睹了家庭暴力,他以后在处理自己的家庭、婚姻问题时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采取家庭暴力的方式。 

 

我们利用网络数据(微博上的)和人工智能的方法,可以了解到家庭暴力这个事件对受害者的心理影响的模式是怎样的;能比较深入地知道哪些指标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对哪些人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这对我们以后做家庭暴力的干预提供了科学支持。 

 

疫情期间的家暴

 

图片


在疫情期间,我们想了解一下在疫情的背景下家庭暴力会产生哪些不一样的变化。 我们同样通过关键词去找到了推特上和家庭暴力有关的原创内容(转载内容更多是在讨论而非亲身经历),再利用人工智能的主题模型,找到大家在疫情期间和家庭暴力有关的主题,同时分析这些主题的变化情况。 这是推特上关于家庭暴力的一些关键词。 

 图片
 

结果发现,疫情情况下,家庭暴力的频率会增加,同时求助热线的接听量增加;自杀、谋杀以及心理健康方面都受到了影响。也就是说疫情不止改变了我们出行方式,它其实改变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直接和家庭暴力相关的方面。 在进一步的分析,比如基于不同性别的分析中我们得知,在国外,家庭暴力的男性受害者比例要稍微多一些。 

 图片


以往的研究对于家庭暴力带来的这些影响很难量化,但是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能让我们真正地了解影响了哪些指标,并且达到了什么程度。这对于我们做家庭暴力的干预、预防或者相关法律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性的基础。 

 

我们知道,很多人在遭受家庭暴力之后,虽然得到了干预或者帮助,但最后还是不得不回归家庭,继而遭受二次伤害,这并不单纯是受害者接受心理咨询就能够解决的,可能需要探究家庭暴力双方的心理特质,甚至需要整个社会体制的方方面面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