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以理解这个道理吗?人们会想,因为我钱都交了,我就可以再多迟到一会;反正迟到了,无非就是交点钱而已。也就是说,这样的一个情况可能反而会挫伤我们的内部动机。所以说s策略可能并不完全都能起到效果。

 

另外一种我把它称之为p策略,它更多是从人的角度。汉朝的大儒董仲舒就曾经谈过,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也就是我们后来称之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说我直接给你钱可能没效果,但是我教会你达到幸福的方法,可能会更好。

 

  

 

所以当我们使用p策略的时候,更多是指我们从知识和技能的角度,对民众进行训练。比如说我们进行科普宣传。我们可以加强知识的教育,可以提升他们的相应技能。这一点实际上也是我们今天社会心理服务在使用心理学的时候的主要途径。

 

  

 

当我们使用 p策略的时候,它带来的效果也许在很多时候要比s策略更好。但是p策略和s策略相比有很大的差别,我总结为4种不同的差别。

 

在技术手段上,s策略相对来讲比较硬,它更多是指通过一些技术设施建设的手段来达成目标;而p策略更多强调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手段。在关注的重点上,s策略它重点关注的是一些粗线条的建设工作,细节的东西不去做;而p策略它不关心建设,它更多关心的是从细节做一些小的外科手术这样的一种办法。

 

很明显,按照这样的做法,s策略的影响规模非常大,它能够在一个很大的尺度上实现大规模的影响。而p策略它只适合于在一个很小的群体中间来进行工作。同样s策略它的节奏推进会非常的快速,而p策略相应速度就会慢很多。有一个简单的比喻,s策略比较接近于霸道总裁的思路,就是——我不要你觉得;然后p策略更加接近于邻家小妹——就是更多长时间地陪着你一起玩,然后帮助你来达成。

 

  

 

但是当我们介绍完s策略和p策略之后,我们必须还要明确一点,就是说这两者似乎看上去各有利弊。有的是硬,然后快;有的比较软,也比较细小,同时节奏还比较的慢。有没有一种可能能够帮助我们鱼与熊掌兼得?

 

所以我把这样的一个策略称之为x策略,x是指中文“心”的拼音首字母。虽然刚才的p策略看上去已经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在做,但实际上它并没有完全遵从心理学。因为它有一个非常基本的假设,认为我们人要提升自己的话,是因为我们缺乏知识、缺乏技能,所以要对人进行一些教育和训练。但是实际上有大量的研究都发现,知识和技能对于人行为的影响效果几乎为0,非常的微弱。那么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影响人在社会中、在社区里、在种种场合中的行为?

 

由此我们必须要重新来理解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我有一个简单的总结。我认为,第一,人是一种观念的动物;第二,人是一种习惯的动物;第三,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

 

  

 

什么是观念?就是指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视角。我们总是会对很多东西赋予意义。第二就是人是习惯的动物,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并不借助于深思熟虑,而是借助于我们过去养成的一种做事情的办法和习惯,有的时候甚至都意识不到习惯的存在。第三,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这一点就不解释了,昨天晚上张建新老师还有今天钟老师都一直在强调这一点。

 

从这三点出发,我们也许可以开发出来一些新的策略。首先,假设我们人是一种观念动物的话,我们如何从这个角度来开发一些策略?我们往往会觉得人的观念是很难被改变的。比如说这个图片,网上经常出现,并且解释说要是看到图中女孩是顺时针转,就说明你是用左脑的;要是看到是逆时针,就说明你是用右脑的。好像这个东西是一个根深蒂固、不可改变的东西。

 

我想问问在座的各位,你们看到旋转的女孩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我听到有不同的声音,有的是顺,有的是逆,有的一会顺一会逆。一般都是这样。但是我们说其实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就足以改变大家的这样一个观念。

 

我们首先看这样的一张图片,在女孩直立的这条腿上,我们标了一个“L”表示这是她的左腿。你们现在看她旋转的时候,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顺时针,是吧。

 

我们再来一次。现在我们在这个女孩的这条腿上给她标了一个“R”,表示这是右腿。此时此刻她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逆时针吧。

 

所以我们用这样的一个例子来表明,我们之所以觉得观念很难改变,是因为有的时候没有人给我们呈现另外一种看问题的方式,或者说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看很多问题的时候有一些潜在的假设。针对这样的情况,有很多研究已经发现我们原来的方法,比如说针对压力。我们往往觉得如果一个人有了压力之后,我们需要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情是对它进行调节,要去减压。

 

我们现在到企业,包括到政府部门,我们的干部们,我们的企业员工们都说,我们太需要你们心理学了,我们现在压力太大了。但是压力这个概念是上个世纪30年代才正式被提出来,在此之前没有人知道压力。古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压力之下他们怎么活下来的。而且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压力一定是件坏事吗?当我们一说到压力,自然地就把压力划分为一个有害的东西,一个不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们才想要减压,想去缓解它们。

 

有这样的一个研究,研究人员在企业里面来做了这样的一件事情。一种是通过视频的形式告知企业的员工,压力是有害的,压力会摧残我们的身心,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所以我们需要减压,我们教会你们一些减压的办法。

 

 

第二种是告诉员工说压力从根本上来讲,不是一个有害的东西,是人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只要压力不过度,我们人就能够应对,并且这个压力能够为我们所用。第二种是从一个积极的角度来认识压力。这两种干预之后,就发现接受积极压力观念的员工,他们的工作绩效提升了,甚至连工作中间的创新能力也随之提升了。

 

  

 

所以我们会发现并不需要使用太多太复杂的手段,仅仅只需要让人们看到事情的另外一个视角,另外的一个办法。所以我想其实像这样的一些工作,在我们今天的信访,在我们今天处理社区矛盾时,往往都会非常的适用。

 

  

 

再来看一个例子,这是在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的机场。这是男性的小便池。我们也知道一般的男性往往还没走到小便池时,就已经开始方便了。这样带来一个大问题,就是容易造成尿液的溅洒。有很多方法都旨在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贴一个标语“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但是并没有很好解决尿液溅洒的问题。图片中他们用的办法很简单,在小便池上刻了一只苍蝇。用这个办法之后,尿液溅洒大概减少了80%。因为人都会有一种习惯想要对准,要对准的话你就得往前一点。

 

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在很多时候行为有一些固有的习惯,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甚至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些习惯。所以这样的一种办法也可以用来帮助我们处理社会心理服务中的一些工作。再举个例子,还是非洲扶贫的例子。

 

在非洲已经对我们的健康影响最大的实际上是疟疾。疟疾是一种非常高烈度的传染病,对人的健康的摧残很大。要防止疟疾非常的简单,挂蚊帐。但有趣的是过去我们给非洲农民很多钱,但是他们几乎不会把这个钱拿来买蚊帐。蚊帐根本花不了多少钱,但是为什么他们不买?

 

这一点就如同我们国家的扶贫工作,比如说我知道的四川凉山地区。我们会给农民发钱。发了钱之后,我们原本以为他们会用于生产。但实际上他们都拿来喝酒了。因为对他们来讲,他们不知道这个钱是拿来干嘛的。或者换句话来讲,我们对于我们自己手头的钱,实际上是有一个习惯,我们会把这个钱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划分到心里面的不同的账户中间去。

 

举个例子,如果今天你要是买彩票,中了1万块钱,大概率在今年年底你这1万块钱一定不会剩下。但是如果今天你们单位出于对你工作绩效的奖励,奖了你1万块钱,你一定会非常的珍视,会把它存在银行账户里,可能一两年都不一定会用它。就是说,钱虽然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心里面对它赋予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回到之前的例子,扶贫的人怎么让农民来买蚊帐?他们就给这些农民发了一笔现金,发钱的同时,告诉他说另外给一个箱子,会把钱放到箱子里,把箱子锁上之后,把钥匙给他。所以说他拥有对这个钱的完全自主。但是唯一一个要求就是让这些农民在上面贴一个标签,说这笔钱是拿来购买健康的。然后通过这样的一种干预,很快就把蚊帐购买率提升了66%。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刚才我们所说的两种不同的干预,一种从观念角度来实施,另外一种是从习惯的角度。当然还有第三种就是从社会的角度。

 

钟老师刚才讲到电梯实验的视频,正好我这边给大家看一下。电梯实验是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做的。刚才钟老师已经把整个电梯实验的场景都讲完了,现在我要让大家看一看他们的场景以及他们到底是怎么做的。我给大家放一下,大家可以看一看。

 

现在是有人走进来了。里面穿风衣的那个人是我们的实验对象。其他的人全部都是实验助手,他们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走进电梯之后都背对着电梯门站。然后我们看看实验对象是什么样的感觉?

 

你就看到他非常的不自在。

 

我们接着看,他们会连着进行好几组,这时候是另外的一个人。我们人对这个东西非常的敏感,所以你看到这个东西就知道有问题了。

 

我们继续再来看下一位。

 

这一位一直试图在反抗,他也不知道自己应该站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要做这个举动,他也不好意思问。他已经转过去了,他又转回来了。点烟一般都意味着焦虑。我估计他还没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这样。

 

最后一位最有趣,我们一起看看。现在电梯门关上。他完全把自己融入到这个集体中。我们看看他还能不能把帽子戴上。虽然说我们能够看出来他很懵,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但是在他的行为表现上,是完全地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这一点是跟我们人的天性有关。

 

有一本书叫做《社交天性》。它里面讲,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到现在,一个最基本的法则就是在于,人具有服从集体、遵从社会集体规范的天性。这不是我们人的弱点,是属于我们的天性。按照这样的一个理解,我们就有可能来实施另外的一些东西。

 

比如说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大规模地采用居民报税,但是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在报税了。报税的过程中就有很多人不喜欢交税,然后这种情况我们往往就会给他写信,告诉他你需要交税。这个信怎么写,很麻烦。怎么能够通过一封信,就能够让他把钱交了呢?

 

人们试过很多的办法。最近在英国,他们使用的一种办法就非常简单。发给你催税的信的同时告诉你一件事情,说目前在你社区居住的居民90%都已经纳税了,就加这么一句话。

 

这儿有4种不同的组。第一个组是对照组,就是完全不加那一句话的,他们的纳税率大概只有67.5%。第二组,我们告诉他,我们全国居民的交税比例,他们的纳税概率有72.5%。第三组,告诉他,本地区的居民的交税比例,他们的纳税概率有79%。第四组,直接告诉他,本小区居民已经有90%都交税了,纳税概率就提升到83%。这是一个非常清楚而明显的变化。

 

为什么我们可以实现这一点,归根结底就是在于我们利用社会规范,利用我们人的社会天性达到这样的一个目标。通过刚才总体的这样一个分析,我们就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这三种不同的特点。

 

第一,我们做很多事情是依据于我们对这个事物的理解,依据于我们所持有的一种观念。

 

第二,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不是通过理性的深思熟虑,而是借助于一种简单的、过去所养成的习惯。

 

第三,我们是在看别人如何做,然后我们就会如何做。如果利用这样一些特点,我们可以实现的是什么呢?我们就可以实现大规模的实施,可以在一个小区,一个城市,甚至在全国的层面来实施。

 

它所使用的手段不是像我们的那种s策略,一种强制性的或者使用外部资源的投入型。而是从人心出发,用x策略,就可以融合我们的s策略和p策略这两种方法的优点,最后我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我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主要有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我们的社会心理服务到底要达到什么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理念?

 

第二,我们今天的社会心理服务需要建立体系,但到底要建立什么样的体系?

 

第三,我们今天的社会心理服务在具体的实施工作中有很多的方法,我们应该如何去区分这些方法?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如何灵活地综合地去采用这些方法?

 

  

 

我的回答是社会心理服务之“道”就是在于我们社会心理服务的总体目标——要提升我们国民的幸福感,满足我们人民的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这是我们国家现在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出的总的呼声。所以这一点对于我们地方上来讲,就是一个非常清晰的目标。

 

我们要去提升幸福感,要去推动我们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就必须要借助于心理学的理念、心理学的方法、心理学的技术。它是一个纯粹的心理学概念,而不是像我们过去那样,借由简单的物质文明建设就可以。如果我们还用过去的理念,就说明我们还停留在1981年的提法上。

 

当我们理解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说社会心理服务它有一个“法”,这个“法”其实就是我们的一些基本体系。我认为今天对我们来讲,这两个轮子都是同等重要的,但是这两个轮子不能够放在一起。

 

第一个,我认为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因为如要让我们美好生活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我们居民的心理来自他们的生理,心身都必须健康。第二,光有心身的健康,并不足以能够保证我们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也不能够保证我们居民的幸福感就一定能够得到提升。我们还必须从社会治理或者社区,我们的城市治理,从这个角度出发,运用我们的心理学的道理,心理学的理念去促进、去推动社会治理的工作。

 

最后就是关于我们的社会心理服务之“术”,就是说我们今天一定要学会去区分三种策略。第一种策略是外部资源引入,外部设施的建设,从我们外部政策的保驾护航,这个角度是实行的s策略。第二就是说我们还有一些p策略,因为p策略最大的一点就是认为我们的社会治理有问题,或者我们的心理健康有问题,是我们缺乏知识,是我们缺乏技能。但是这一点假设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能够满足,虽然它也有用。

 

所以说为了弥补s策略和p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我建议要引入另外的一个策略,我把它称之为x策略。x策略就是从我们人的行为角度,从我们人的心理和行为机制的角度去影响我们居民的行为。所以我们必须遵循行为背后的心理规律。我们可以从这三个基本的原则去探索。

 

第一,从观念出发,改变我们来看问题的角度。

 

第二,就是从习惯出发,针对我们当前的一些习惯去制定一些策略,就是顺从它。

 

第三,就是说我们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强化我们社会规范的可识别度,强化我们社会规范的建设。

 

我相信,在我们的目标体系和策略不断清晰的情况下,我们各地就能够更好地去探索,赋予我们各个地方的有地方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最后非常感谢我们的组委会,也非常感谢各位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