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帮助孩子面对和适应不确定性?
首先要看不确定性的意义,“不确定性的状态会激发个体焦虑的反应,但同时也会促进认知的升级。”
发展心理学的带头人皮亚杰说的,每个个体都会有自己的认知图式,有我们的当前水平,用我们的当前水平去行事,但是在行事的过程中会发现,有一些是我们能够接纳得了的,有些是我们现在能够处理得了的,但当新情况出现的时候,新的刺激如果我们接受不了,就会发生矛盾,就会发生不平衡的状态。
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有新的现象是自己应对不了的,比如父母以前陪孩子学习的时候,每天是盯着孩子学,可是突然疫情期间,父母不在家,怎么盯?
或者以前父母是要求孩子不能用电子产品的,这样孩子不会有手机成瘾的问题,可是突然间所有的课都是在线课程的时候,要怎么去让孩子与电子产品之间能够找到健康的平衡?
当外界突然有一个新的刺激发生,也就是不确定性发生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去接纳的时候,要如何去适应新的环境所产生的变化,形成新的认知图式?
每一次认知图式的升级,其实都是因为原来的刺激我们接纳不了,而当原来的刺激接纳不了的时候,其实都会有痛苦,因为不平衡的状态发生就会带来痛苦,在痛苦的时候,我们如何去进行自我的升级?
不但是皮亚杰提到了这样一个理论,在物理学里,普里戈金也提到了这样一个词“分叉理论”,即“系统的演化实质上就是从一种稳定状态向另一种稳定状态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系统的失衡及其后续的转变方向,失衡会带来多种演化的可能性。”
比较这两个理论会发现一个说的是失衡,一个说的是新的刺激不能够接纳,不能去加工时,出现了不平衡的状态,每次有不平衡出现,我们才会去顺应,才会去发展。
所以我们会发现新的事情来的时候我们欢迎吗?其实不太欢迎,因为我们希望这个新的事情能够自动化地发展下去,因为新的事情来的时候,焦虑感就会随之而来。
如果我们的方法是焦虑感来了,希望不要焦虑,把焦虑感打跑,这时痛苦就会来,因为面临着一件新的事情,我们觉得自己做不了,紧张、焦虑,就会想跑,想要逃避,但是每一次我们的成长恰恰是在焦虑的过程中发生的。
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其实今天我开始讲的时候是不出汗的,但是刚才一断电之后脑袋上开始冒汗,因为我发现我有一点点特质性的焦虑,就是一个新的事来的时候总会有一点紧张,比如经过好多年讲课的发展,我讲线下课的时候已经没问题了,后来开始去做音频课,在喜马拉雅网站上给家长讲教育心理学的音频课。
当时的感觉是,话筒摆在我前面,我对着话筒讲话觉得好紧张。
以前很多人就说,“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们开一个微课?”
我说,“我可开不了微课,我的普通话不行,我从来没有开过微课。”
但是既然做了线上的课程,就要去开微课。
我记得第一次讲线上课是在中科院心理所,给研修班开一次微课,我当时讲的主题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那次其实就是突然间来了一个不确定性的事情,那种焦虑感蛮强的,我为了那个课程其实做了不少准备,因为是第一次开微课,一下招了4万人,当时开了50个微信群做讲座。
在讲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种情绪就会升腾起来,突然间发现这个事和以前不一样,以前线下讲课大家盯着老师,可是现在讲上课的时候是面对着屏幕没有反馈,让我的感觉就是一直在怀疑,自己讲的好不好?到底讲的怎么样?紧张感就会来。
当时整个一场讲座的过程中,我觉得平时能够想得起来的事突然间想不起来了,平常觉得没问题的事突然间觉得有问题了。
所以讲座结束的时候,我觉得那场自己讲的不够好,这种不确定性,尤其感觉好像又受挫的时候,会有点痛苦,所以我下来赶快问认识的人,“你们听了吗?讲的怎么样?”他们都说挺好的,但我心里觉得还是不好,然后我出来的时候先生在外面,他问我讲的怎么样?我说讲得不太好,他就说,“没事,第一次讲课都这样,不用焦虑。”
这时候我的孩子过来问我说,“妈妈,你讲的怎么样?”
考验来了,我该怎么回答孩子?
我不能硬着头皮说,特别好,没问题,假如我装着说没问题,和真的觉得特别好,两者的非言语信息一定是不一样的。
所以如果我说“没事,挺好的。”孩子会学会的是,焦虑是件好恐怖的事儿,连妈妈都不敢说自己焦虑,妈妈都会觉得挫败感不敢说,那孩子以后面对挫败感会更害怕。
所以当孩子问我说,“妈妈,你讲的怎么样?”
我说,“我觉得讲得不好。”
他说,“怎么不好?”
我就跟他说,“线上没有人互动,会好紧张,线上讲课真的好难。”
他说,“妈妈,是真的好难。”
然后我在沙发上坐着,孩子在旁边给我端水,还在旁边陪我,过了一会儿其实情绪就过去了,我就跟孩子讲,“其实也怪我,前面有好多次小的讲座请我做线上的时候,我没有去讲,应该早一点抓住机会去讲,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这次这么大的讲座就会讲的更好。”
然后孩子说,“妈妈,你下次要是再有讲座,就早点准备,你这次不是有方法了吗?”
我说,“如果下次有讲座我就好好准备。”
正好隔了一个月,我做下一次讲座的时候,因为碰到了前面的事,知道可能会出现什么困难,就准备的特别充分,把每一条清清晰晰地写下来,果然那一次讲得特别顺利。
我一出门,孩子问我说,“妈妈,这次讲的怎么样?”
我说,“讲的太顺利了!”
这个过程,孩子听到的是,在妈妈面对一种新的不确定性的时候,也会紧张,也会有失手的时候,但是经过这次失手妈妈竟然成长了,下一次再讲线上课,就会做更好的准备。
换到孩子身上也一样,当一个新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也许自己不会,要好好去准备,但哪怕失败了,从中也会有收获,下一次就会有成长。
所以面对不确定性有焦虑的时候,我们要去认识到每一次认知的升级、能力的升级,正是在这个不确定的过程中去实现的。
那要怎么去面对这其中的焦虑情绪呢?
我们要接纳焦虑情绪,不只是焦虑就焦虑了,而是要去珍视焦虑情绪。
焦虑是未来将发生一些事,自己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所以会担心,期望自己能够去掌控未来所发生的事情,我们要去看到焦虑情绪带来了什么样的信息。
我特别推荐用积极心理学家赛里格曼提到的观点,叫做“乐观的悲观主义”,就是遇到新的事情的时候不要盲目乐观,如果盲目乐观,到时候咔嚓一下发现问题出现了,那又怎么办呢?
“乐观的悲观主义”是先悲观一点点,先想也许会有问题,也许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悲观地想到了所有可能性之后,早一点去采取行动,在结果上就会是乐观的。
放在中国的背景来看,我特别喜欢《易经》,其中的坤卦就是纯阴卦,坤卦第一爻叫做“履霜”,爻辞是“履霜,坚冰至。”就是说秋天的时候我们脚上踩到一点点霜,就知道寒冷的冬天要来了,要为寒冷的冬天去做准备。
当未来有那么多不确定性的时候,我们会有点焦虑,不要说“没事,别想了,车到山前自有路。”
我们可以说,“我有点焦虑,我要为那份焦虑做点什么?”
如果早一点看到不确定性,早一点做准备,行为和结果就会更好。
换到孩子身上也一样,孩子的坏行为和好行为之间是一连串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道德经》的这句话对我也有很大的启发,即“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本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指的是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不要有一个是非分明、对错分明的判断,坚持着孩子应该怎么样的观念,而要接纳孩子的成长中间就是会有不确定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对错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作为父母,到底怎么去促进孩子好的行为的发展?
如果父母有不确定性的容忍能力,可以去接纳孩子的不确定性,其实孩子之后就会抓住成长的契机,才会成长的更好。
所以面对不确定性,我们首先要去做的是接纳这份焦虑的情绪,然后看到焦虑情绪背后的信息,去做好准备。
接下来就是到底应该怎么去做,对于结果性的目标到底是什么,父母心中其实都是清楚的,比如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努力、要培养孩子的专注、要培养孩子的认真、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这些结果我们是知道的。
但是在过程中,到底父母需要做什么就显得格外重要。
我的来访者常常问的问题是“我们家孩子不专心怎么办?为什么会说了他多少次他都不听?”
因为父母说的都是“培养的结果”,结果是希望孩子努力,但父母不能把努力当成一个要求简单粗暴地踢给孩子,而是要去问问自己如何能够帮助孩子做到努力?孩子现在在努力这个能力上缺少哪一点?
有三点小的建议给到大家。
第一个建议是父母需要把自己口中所有抽象的品质要求都变成具体形象的要求。
比如孩子削铅笔的问题,把习惯跟孩子说,“你能不能别总是削铅笔,你能不能专心学习?”变成跟孩子说,“你可以学习之前把铅笔削好,学习时需要用几支铅笔提前削好,一会儿学习的时候就会更专心。”
把专心这个品质变成一个具体的要求,孩子就能明白原来学习之前需要先削好铅笔,先上好厕所,先准备好文具,还要准备好稍后上课需要做的事情,这样孩子其实就做好了学习的准备。
如果孩子做好了学习中间注意力的控制,再做好学习后的反思,其实孩子的努力就是能够去实现的。
第二个建议是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不要去跟孩子说孩子应该怎么做,而是要去真的看到孩子有什么样的困难,就像心理学常说的“共情”,指的不是我理解你,而是我真的看到你面对的困难,然后我帮助你去克服困难。
所以我们看到孩子面对的困难,明白他卡在了哪里,明白他现在的认知发展水平是怎样的,他现在的能力水平是怎样的,这样父母才能够提出最合适的方法帮助到孩子。
第三个建议是因为我们要去透过过程培养结果,所以父母要建立“执行区”和“学习区”,“执行区”就是现在孩子已经有的能力,“学习区”就是孩子即将有的能力或即将去培养的能力,一定要在每个阶段都去想对孩子未来的培养目标是什么,现在自己如何建立一种新的学习行为去培养到孩子,这时候孩子才能够有他该得到的成长,去实现他的能力升级。
不确定性也是未来的一种必然的趋势,其实我们要做的是真的能够正面它,能够去正面中间的焦虑情绪,利用焦虑情绪的价值,从过程中去帮助孩子,让孩子能够为未来做好准备。
最后有一首鲁米的诗送给大家,“在好与坏之间,有一片田野,我将在那儿遇见你。”
在孩子未来的可控和不可控之间其实也有一片田野,在孩子的好行为和坏行为之间也有一片田野,我们将在那儿遇见真实的孩子,我们也将在那儿去实行我们真实的教育,希望大家在教育中能够拥抱不确定性,去看到真实的生活,在真实中去培养和孩子之间爱的关系,促进孩子的成长,感谢大家。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