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在亲子间的转移 

 

田宏杰老师:

 

刚才嘉祺老师说的我也是特别认可的,就是“陪伴孩子一段时间”,我对这句话特别有感受。

 

大陆的家长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对焦虑情绪是非常抵触的,对担忧的情绪也是很想去逃避的,他们可能会用不同的办法去逃避,有的家长可能是会跟孩子说,“别担心,担心啥?有啥好担心的?”有的家长可能甚至会用责骂的方式让孩子不要担心、焦虑。

 

很多时候,当老师找到焦虑的孩子的家长,想要和家长沟通的时候,家长常常说的都是,“老师你不要说是我的问题,我真没问题,你看我一点都不焦虑,是我的孩子焦虑,你帮我孩子就好,我没有问题。”

 

所以刚才嘉祺老师说的的确是这样,就是焦虑的孩子的父母双方可能有一个本身就是焦虑的,他的焦虑都传达给了孩子。

 

刚才嘉祺老师在分享的时候,我就很好奇一个问题,家长的焦虑,你觉得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传达给孩子的?

 

傅嘉祺老师:

 

在华人文化中,其实有时候家庭的结构里,通常爸爸可能是很认真地在工作,就负责认真赚钱,会把很多的期待丢给太太,希望太太要把孩子照顾好,很多爸爸都认为,对太太来说,就只有照顾好孩子这一个工作而已。

 

其实对家里的妈妈来说,这份工作非常不容易,因为每个人都在看着她做的怎么样,包括家人、婆婆也都在看着,所以孩子表现好不好的时候,好像都变成了是妈妈的问题,这是很多妈妈的焦虑,她的焦虑很自然而然地就会传递给孩子。

 

所以我常常提醒这些父母,可不可以把担心和关心分开来表达。 

 

比如很多妈妈会跟孩子说,“妈妈其实真的没有那么在意成绩,只要你开心、快乐就好,但要记得去上学。”

 

我常常会问这样的妈妈,“你到底想要关心孩子?还是要告诉他上学很重要?”

 

妈妈说,“当然是关心。”

 

我说,“那你只要关心他就好了,不要在关心孩子的时候谈和学习有关的任何内容,一次就只讲一件事情。比如妈妈希望你吃饱一点,看你有点累要不要先去睡?”然后就不要说了。

 

可实际上很多妈妈会说,“要先去睡,因为身体健康最重要,要不然明天怎么去上学呢?”

 

可是对父母来说真的是有困难的,这是父母自己的焦虑。

 

我希望父母都不要给自己那么大压力,我知道所有的父母都很努力,可能方向是错的,但努力是毋庸置疑的,大家都是很努力地要当一个好妈妈、好爸爸,所以焦虑感很重,但是我认为其实不论是学校老师,或是心理相关的工作者,都需要有一个系统性地介入,我们大家一起来陪伴孩子。

 

我也不认为都是孩子的问题,其实是整个家庭都有机会可以成长的。

 

当外界的声音对孩子的妈妈说,“就是你的问题,就是因为你的焦虑,孩子才会焦虑。”

 

其实当妈妈被怪罪的时候,就像孩子被怪罪的时候一样,其实是很不舒服的,所以我可能经常对孩子的妈妈的是,我知道你很辛苦,你也试了很多方法

 

我需要同理孩子的妈妈,然后跟她交流到底是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也有一部分是来自这里,比如学校也会逼迫家长,会问家长,“孩子到底来不来上课?不然要办休学。”

 

我也遇到有学校老师恐吓家长的,跟家长说,“我们不在乎学生辍学,因为我们可以有5% 的学生名额可以不用来学校,如果你的孩子再不来,也不用请假了,可以直接休学。”

 

其实我碰到的很多家长更无助,但是家长在孩子面前又必须要装做没事,所以就会把压力给孩子。

 

我通常会看到妈妈或是爸爸会跟孩子长得很像,可是我需要协助的是这些爸爸、妈妈,教会他们需要能够跟孩子是互相同理的。

 

其实我在给爸爸、妈妈们示范怎么互相同理,有个很经典的故事是,有个孩子的妈妈告诉我说,“老师,你看我女儿还是不去学校,我现在情绪也变稳定了,我也不骂她了,也不逼她了,可她怎么还是这个样子,到底该怎么办?”

 

我就跟这位妈妈说,“如果我跟你用一样的方式表达,你还会愿意来找我做心理咨询吗?”

 

她说,“当然不要,你那么凶。”

 

其实不是我凶她,而是提醒她这一点,即做不好就只是怪孩子,我说,“如果我用跟你一样的方式交流,第一次心理咨询时你会不会找我谈?”

 

她说,“当然不会。”

 

我说,“你看,你不喜欢我可以换掉心理老师,不喜欢工作,可以辞掉老板,可孩子不行,孩子不能把爸爸、妈妈换掉,也不能辞掉学校。”

 

然后我继续说,“你看到一开始当你有困难的时候,我们也在一起努力,到现在你已经可以处理很多了,你有没有发现其实我跟你的互动,就是希望有一天可以变成是你跟孩子的互动。”

 

这位妈妈好像才学会,原来这就是人际的历程。

 

其实我常常告诉家长,有时候面对青少年问题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家长的协助,因为我们和孩子一个礼拜只谈一个小时,而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是更长的,所以其实父母只要做一点点的调整就会更有效,这个调整并不是说父母不好,而是如何鼓励父母成长。

 

因为他们的父母也没教过他们要怎么处理情绪,所以我都会邀请家长一起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这些父母就比较不会有那么大的内心抵触,也会理解这些咨询师是来帮助他们的。这样的互动过程中他们就发现,好像自己学会了一些陪伴孩子的方法,所以父母开始有成就感,孩子也开始有成就感,动力就开始产生了,这时候作为咨询师的我们就可以功成身退了,这是我的经验。

 

田宏杰老师:

 

刚才嘉祺老师讲的时候,我特别有一个感触是,有的时候家长有个特点,就是自己其实也认识不到自己的焦虑、自己的紧张,觉得都是孩子的问题,是孩子太焦虑,孩子太紧张了,然后父母自己这里完全把情感都封起来了。 

 

家长的内心其实是焦虑的、是紧张的,然后看着孩子不学习,他们是很着急的,但是他往往跟孩子说出来的是,“你好好吃饭就行,你只要开心就好,学习好坏不重要。”

 

其实家长的心里觉得学习特别的重要,所以刚才傅老师说的这点,就是“把担心和关心分开来表达”是格外重要的。

 

你表达关心时就好好关心,这样孩子也能感觉到爱是连接的,然后担心的时候,就如实地跟孩子表达,就怕很多家长不是如实地说。

 

我们的父母很容易前面都说的是关心,也说的很好,可最后总会加一句“但是”,一转折其实前面说的就都没用了。

 

所以当父母不肯真实地跟孩子表达焦虑,把这些说不出口的焦虑都给掩盖掉,只跟孩子说,“没事,别焦虑。”

 

或者甚至父母常常表现出一副很轻松的样子,其实心里藏着特别大的焦虑,孩子都能感觉到这个焦虑,当孩子感觉到很大的焦虑,其实孩子并不想焦虑,可越想不焦虑的时候也越能感觉到那份焦虑。

 

我觉得刚才嘉祺老师说的“眼观鼻,鼻观心。”这个方法对于焦虑的家长来说,有时候可能不那么容易放下来,但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做这样的练习。

 

比如孩子过两天要中考,问问孩子,“你紧张吗?”孩子当然是紧张的,妈妈说,“你紧张我也会觉得有点紧张,要不然咱俩每天用三分钟时间,一起眼观鼻、鼻观心试试。”

 

然后也别一练完就跟孩子说,“我觉得特别好。”其实你不会那么快就感到特别好的,家长其实可以真诚地跟孩子说,“我刚才观的时候觉得开始我进去了,过一会又不行了,还是会有别的想法出,你有吗?”

 

孩子说,“我也做不到。”

 

其实两人这样互相聊几次,彼此诚实一点,孩子反而觉得更轻松。

 

跟嘉祺老师分享一点我在咨询中的体验,我在咨询中会碰到一种类型的来访者,家长是工作特别勤奋的人,很优秀、很出色,但是孩子就是不上学,作为初中生的孩子会觉得成绩好坏都无所谓,觉得上学这件事跟自己都没关系,然后就每天在家待着,根本不去上学。

 

这时候如果你问这个孩子,“你觉得焦虑吗?不上学你会担心将来吗?”

 

孩子会说,“我现在不上学感觉很好,我觉得工作没有意义,工作就只是为了赚点钱而已,我觉得我爸、我妈过的生活也没有意思。”

 

好像从小家长在孩子面前呈现了一个特别努力、特别奋进,没有负面情绪,没有展现过抑郁、无聊、担忧、害怕、沮丧、不安、无助,这些情绪家长都没有表现过,这样孩子根本没有面对焦虑的经验。

 

所以这个孩子就从来没有焦虑过,从小到大都看到的是家长都不焦虑,当孩子偷偷有一点小焦虑的时候,甚至自己都没发现,有个自动化的方法就把那些负面情绪都藏起来了,所以各种各样的症状就出现了。

 

 防患于未然——孩子焦虑的起源 

 

傅嘉祺老师:

 

其实田老师说的这个孩子的情况就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即“解离”,就是孩子会有些状况,有时候是因为创伤,就会把自己的一些感觉或者记忆去蒙蔽起来。

 

刚刚听田老师举的这个例子,我有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孩子,他们好像不太有情绪,其实他是学会了不要有情绪,但他会出现其他的问题,比如会头痛、会莫名地呕吐。

 

当你问他是不是感觉到焦虑时,孩子会说“不是,我就是觉得身体不太舒服。”是身体的问题,他才觉得说得出口,可他的情绪是没法感受到的。

 

其实我们也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孩子,他其实不知道什么是情绪,也没有办法去感受情绪,因为父母也不太谈情绪,所以出了问题就不知道该怎么办。

 

其实我个问题比较想请教田老师,我在陪伴这些家长跟孩子的过程中,其实都会问他们关于症状出现的时间顺序,比如症状都是什么时候会出现,发现很多是初中、高中时问题比较大的时候才会来到我的咨询室。

 

当问这些家长,“小学的时候和孩子的互动如何呢?”家长都会说,“很好啊。”

 

然后再问家长,“那孩子的成绩如何呢?”家长回答,“很好啊。”

 

然后我又问家长,“那小学有没有问题呢?比如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家长也都会回答,“没有。”

 

有时候他们会有一点觉得可能有点不对,就会说,“那个时候好像我对孩子比较严厉或要求比较高。”

 

因为田老师是儿童教育方面的专家,我发现很多孩子其实是在小学好像四、五、六年级的时候,就开始经验到比较多的负向情绪,我很好奇这是为什么呢?

 

田宏杰老师:

 

其实别说四、五年级了,一、二年级就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了。

 

比如我接触到的一个孩子,他要背古诗,其实他的语言能力并不弱,但可能前期的语言刺激会少一点,所以背古诗的时候就容易背不下来,有的时候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可能不会有焦虑产生,但他会觉得, “如果我今天背不下来,明天在大家面前我就会没面子,大家都会嘲笑我。”

 

当别人都会的时候,自己的自我评价就会低,就像刚才谈到的“同伴压力”,即当我看到别人比我高,都说不要比较,但其实孩子没有不比较的,不管是动物还是人,在这个阶段就是要知道自己是怎么样的,他要比了才知道自己好还是不好,不然拿什么来做指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