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注意力经济时代,我们怎么做才能真正助力孩子的注意力发展

主讲人:林思恩 中科院心理所、香港中文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对谈人:马春树 医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催眠实战派专家 主持人:

 

全球的小伙伴们,观众们: 大家下午好!这里是我们的心理会客厅,接下来的话题与注意力有关。

 

过去我们知道时间是最奢侈的,是最值钱的。然而当前,我们已经进入注意力经济时代,注意力成为特别昂贵的资源。那么注意力怎么与教育结合,尤其是对于孩子的教育,大家现在都非常关注如何去提高注意力。今天我们就聊聊主注意力经济时代,我们怎么做才能真正助力孩子的注意力发展。 本场主讲人林思恩,中科院心理所、香港中文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林博士也是我节目和活动的常客、老相识。

 

还有对谈人马春树博士,马博士是医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催眠实战派专家。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有请林博士为我们分享一下主题《注意力经济时代,我们怎么做才能真正助力孩子的注意发展?》 

 

 

 

林思恩:

 

今天的话题有点大。注意力儿童训练这个方面,只是在我们讲注意力经济里面一个部分,但是这个视角我觉得非常好,因为这也是注意力经济一个大的趋势。

 

在这个时代趋势下,我们该怎样去做,这是一个更有指导性的、更高屋建瓴的视角。在今天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我们怎么样做才能真正的助力孩子的注意力发展?我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和大家做一个细致一点的沟通:

 

先讲讲什么是注意力经济;然后我们了解一下既然已经进入注意力经济时代,那么在这种时代条件下如何去帮助孩子。这就伴随另一些问题,我们了解完注意力经济,然后去看它带来的问题,特别是给孩子成长方面带来了哪些问题,然后再来切入到我们如何做才能真正的帮助到孩子去提升他的注意力?

 

其实提到注意力经济,我们知道在这个提法之前,大家都用眼球经济,是吧?眼球经济现在为什么不提了?我理解就是现在科技进步了,能吸引我们的或者原来主要吸引我们的,已经从视觉方面的信息,逐渐又过渡到其它方面、其它感知觉通道了。

 

随着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我们会发现现在很多信息不光是视觉呈现,还有很多听觉方式的。比如,大家现在都在用导航对吧?导航系统已经布局,我们的经济已经不局限在用一个导航的声音来吸引大家了,开始PK什么了呢?我们有郭德纲的声音,有林志玲的声音。因为新生代也逐渐买车了,所以一些新生代的偶像声音也被放进来。最近据说还有李佳琪的声音,但我们是不是就能听着李佳琪的声音更快到达目的呢?

 

还有鼻子,其实它很早就作为经济来吸引大家注意力了。我们知道很早之前就有香水了。一些知名的全球连锁酒店,都会有自己标识的香水。现在还出现了气味图书馆。为什么有这些?

 

就是因为我们的注意经济不局限在用视觉方面,还有更多的通道去抓住每一个人的注意力。甚至我们知道现在的电梯广告,电梯已不局限在原来能解决我们代步的问题了。我不仅不用爬楼,还知道了什么叫上上下下的享受。

 

所有的这些,好的方面是什么?我们越来越重视人的体验、消费者的感受。所以其实它是一种我们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舒适生活的需求。

 

我们的五官,还有一些其他方面,比如舌尖,大家的关注的东西、需求的体验被越来越多的满足。所以当下时代成为一个第一注意力经济时代,已经不简简单单是从视觉层面而是包括五感的、全方位的。

 

如果我们从儿童注意力培养的角度去审视注意力经济,首先是从之前这个视角告诉大家,这不是一件坏事,它的由来其实是好的,但是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呢?

 

先来看看成年人。手机告诉大家说,我们可以利用那些碎片化的时间做一些事情:比如我们排队结账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手机,起码能交友、聊聊天。

 

所以我们都知道时间被打碎了,并且我们还发现发展到下一个阶段是什么?前一个是我们的时间被碎片化了,现在是我们的学习正在快餐化,注意力的时间被越缩越短。成年人都有这样的趋势,我相信大家现在也都能感受到这样的趋势。

 

那么第二个,注意力经济时代也随之带来一些注意力问题。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现在有这么多产品,这么多帮助我们更好地拥有美好生活体验的事物,让我们觉得太好了。

 

所以当我们的孩子回归到学校的时候、回归到他的学习场景的时候,我们发现信息没有那么有趣了,这个过程就变成由奢返简难了。生活当中都是怎么方便、怎么舒服,我们怎么给你。学校不是,学习的场景也不是。我们需要花时间去记忆,花时间去主动调用注意。

 

第三个就是在儿童注意力发展当中,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注意力发展,一定是从被动的注意逐渐发展出主动注意。在学术领域,在心理学领域,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这是一个从外源性的专注过渡到内源性专注的过程。

 

也就是由外界控制我们的注意力朝向,过渡到我们按照自己的需求、自己的目标、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的调动自己的注意力。这就带来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或者说我们的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帮孩子从他控变到自控。

 

在从他控变到自控的过程中,我们要意识到有两个问题:

 

第一,它不是同一个脑网络,不是说一个强了,另外也就强。它是两个脑网络。所以我们有时候是需要对抗的,对抗其实就是后面我们会讲到的、是需要大脑发展出来很好的自控力才能做到的。

 

第二,从他控到自控的这种过渡。现在的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把很多的注意力都转移到孩子的学业、学习习惯的培养上面,甚至每天的作业都需要家长关注。但是家长的这种注意是变不成孩子的自控的。就是说像家长的他控也不能变成孩子的自控。

 

这些问题到底应该如何去解决?接下来我们看一看方法。在讲方法之前我们先讲两个大的原则,也就是如何真正助力孩子注意力的发展:第一个大的原则就是依据三步来执行:保护、启蒙和发展。

 

这个原则有一定的时间顺序,我会按照年龄段来区分。因为我们知道在儿童注意力发展当中, 3~12岁是非常关键的时间段。但是在这里既然加上了保护、加上了启蒙,就可以把时间段稍微往前推一推,把它分成0~3岁,4~6岁, 7~9岁,还有10~12岁。

 

也就是说一个从孩子出生到小学三年级,还有四年级到六年级,都很关键,孩子需要逐渐过渡到学科学习上面。我们把打基础的地方放在前面的这些年龄段。

 

第二个需要关注的主线原则是要科学地理解注意力发展,科学的评估孩子的注意力状态,个性化的培养,智适应的训练。这个过程首先要对注意力的理解到位,比如刚才说的内外源性是有个切换过程的。

 

之前我们提到注意力经济对很多感官都会有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力的投放也就是在不同通道的信息调用。除此,每个孩子最内核的内控(他控)到自控的网络也是不同的。

 

理解注意力首先就涉及到它的大脑基础:注意力的三个大脑子网络——定向,警觉和执行。定向网络就是“我”到底关注哪个事情,是受外面的事物影响还是能自主的去调用;警觉网络就是“我”现在能不能保持高度的注意警觉状态,能维持多长时间;第三个,如果“我”选择了“我”要关注的东西,“我”能不能眼睛过去,动作跟过去,这叫执行。

 

所以这是注意力的最核心的大脑基础。除了这些核心的脑基础,我们还要调用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它的内核(前面提到这三个主要基础的内核),对应的就是专注的强度、持久度、敏捷度(能不能快速的把它调动出来)。

 

比如开车的时候,好车的百公里加速就特别快。同样从静止到发动,好车可能一脚油门、很快加速到100。但是有些车就慢。

 

相似地,有些有些孩子注意力调用快,有些孩子慢。这和我们运动的时候情况很像,有些是爆发型的选手,有些是耐力型的选手——相对没有那么快调动出来,但是一旦调动出来,能持续很长时间。这就是我们要基于正确的理解,才能进行科学的评估。因为这时我们才能判断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子,是爆发型还是耐力型?

 

我们对孩子的理解清楚了以后,才涉及到能不能针对孩子的短板做一个补充。都说注意力不好,但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注意力不好的点是不一样,长短板也是不同的。

 

那么知识性训练是什么呢?既然知道了孩子的长短板怎么样了,那么我们有针对性的训练,同时训练的过程当中还可以根据孩子跟训练任务的这种个性化交互,为什么要个性化交互?

 

我们知道同样的两个选手都是耐力不行,但是一个孩子游泳行,另外一个孩子压根就不会水,你不能指望它在游泳里面练出他的耐力,你得给他挑一个别的对吧。所以这就叫知识性选择不同的任务,然后我们还要调整他在跟不同的任务交互的过程当中,他学习的进度,学习的效果,根据他学习的效果我们再调整。 

 

所以科学理解、科学评估,个性化的培养,然后我们还要知识性的训练。

 

首先我们讲解第一个大原则里面“保护、启蒙、发展”,针对0~3、4~6、7~9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我们应该做什么? 

 

 

  首先是保护 

 

对于0~3岁的孩子的注意力保护,首先要关注一个点——养和育的过渡和平衡。在整个的养育过程当中,家长是需要切换自己的关注点和角色。

 

最开始我们都是新手爸妈,能把孩子的吃喝拉撒搞定就很不错了。但是随着孩子长大,我们对于他吃喝拉撒的解决,就要过渡到关注他的大脑成长、智力启蒙。我们需要关注这个过渡的时间,随着孩子需求的不断变化,我们要跟着去进行调整。

 

就好比我们身体一样,一开始大家在0~3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底子”,然而我们也知道他长大以后会熬夜、会怎么样,但是我们就是在0~3岁时需要给他打好“底子”。注意力也是,既然存在注意力经济,有那么多挑战,我们也更要给孩子提前把注意力基础打好。所以保护的第一个关注点是养和育要平衡。

 

0~3岁孩子注意力保护的第二个关注点就是之前提到、很重要的从他控到自控的转化。要发展出很好的自控力,在0~3岁时,我们能做的是帮助孩子形成很好的作息生活习惯。孩子养成好的习惯以后,对于他下一个阶段发展规则意识的自控力是一个好的基础。所以要在这0~3这个阶段关注孩子的注意力保护。

 

0~3岁孩子注意力保护的第三个关注点,和我们真正的案例很有关系,也和大脑的特性很有关系大脑在不安全的时候、觉得这个环境不安全时,很难专注在当下的事情当中。 试想如果是小动物,周围环境可能有大老虎,怎么可能安心地吃草。

 

所以我们要在家庭当中给孩子建立一个足够让他安心学习,安心玩,专注地投入到不管是画画搭积木还是写作业中的环境。至少没有家长老在旁边吵架,或者吵着吵着就变成孩子学习问题的环境——孩子需要时刻关注着家长的争吵,以防波及到自己。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专注力是发展不出来的。

 

对于4~6岁孩子的关注,我们如何保护?这个阶段孩子是发展内源性专注背后的规则意识和自控力的关键时期。如果大家经常关注儿童发展的一些理论研究、经典研究,一定知道棉花糖实验。在对4~6岁的孩子的研究中,我们意识到规则意识强、自控力太多的家长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并不一定好。这个不好是什么意思呢?

 

但凡在培养孩子规则意识、自控力时,孩子一定是不痛快、不开心的,因为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限制了他获得快乐的一些方式。所以建立正确的、对于规则意识自控力培养的认知是什么?是让孩子可以在快乐的情况下,获得很好的规则意识自控力。

 

如何去正面培养?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孩子们的演出,特别是那些小合唱。其实在合唱的过程当中,包括鼓乐队,孩子们都非常开心。我们都知道合唱是有声部的,不同声部间不能串。

 

比如主唱,虽然你是主唱,你也不能老自己唱,得给其他的小伙伴机会,这样才能配合出好听的和弦。所以当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去训练他的规则意识、自控力的时候,他是开心的,他能感觉到成就感,因为他们合作了一个特别美妙的音乐作品。这才是正确培养规则意、自控力的方式。然后我们还需要做到系统的培养。

 

孩子成长到了一个发展规则意识自控力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学龄前后,如果这个时候家长觉得有孩子有很多需要去提升的,就需要做一些像家庭奖励积分计划这样的东西。

 

我们去跟孩子商量,一起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需要达标的标准是什么样子,每天做到什么样,就可以给自己加个分或者点个赞。然后多长时间以后,我们拿了多少分可以去换一个喜欢的什么样的东西。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理解规则,让他去逐渐调整自己的行为状态。并且他也知道正确的行为状态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最后还有抗干扰的正确打开方式,特别重要。在对于注意力的训练过程中,有一个误区,也跟我们过去流传很广的一个经典故事有关系—— 毛主席在闹市里面看书。所以我们很多家长特别习惯说,让孩子去肯德基麦当劳里写作业,练练抗干扰能力。

 

但其实我们知道抗干扰不是这么练的,为什么把抗干扰放在保护里讲?因为当孩子没有发展出很好的抗干扰能力、规则意识自控力还不好的时候,如果把他丢到嘈杂的环境里面,只能让他更惨。这就像刚才我们说的,在写作业、看书、玩的时候,家长打扰他是一样的。

 

所以这时候抗干扰怎么练呢?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心理学里面有一个有意思的研究叫stroop实验,有红、绿、黄、蓝4个汉字,不用这4个汉字字义的颜色来写,用别的颜色将字义与字体颜色搞混,然后试试读一下,越是认字的个体越容易受干扰。要想让孩子练抗干扰,就不要给他制造外界的那些噪音。这是我们说4~6岁的孩子我们如何去保护。

 

到7~9岁,孩子上学时面临的注意力保护问题。我们看到非常多家长,为了解决孩子坐姿和视力的问题,家长真的不遗余力的时时处处在旁边看着提醒,这种真的就是打扰。

 

我们之前在测评工作当中碰到实例就是孩子很喜欢画画,结果到了幼小衔接的时候,逐渐丧失兴趣。家长就回忆到底是哪儿出的问题,一问孩子,孩子说:“现在不喜欢画画了,因为你老打搅我。”他一画画坐姿就不对了,家人在后面“啪”一拍,吓都吓死了,所以怎么可能很专心地在画画呢?包括我们在孩子更小的时候练琴纠正手型也是异曲同工。

 

在7~9岁要保护的是孩子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科兴趣。我们经常在这个时候过多的把孩子不专注归咎于他就不喜欢数学,语文好的很,英语好的很。

 

其实我们发现,如果我们家长们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敏感细致地观察到,孩子在数学或者某学科里面遇到的一些小问题——比如说老师的要求突然变严了或者有些改变,孩子的能力暂时还没有跟上来;或者孩子还没有发现解决这种新要求的方式方法。我们一定要配合他,鼓励他去找到一个方法。

 

配合和鼓励是什么?家长要让他清楚老师为什么要有这种听起来好像有点变态的要求,让他理解到原来老师这样要求是怕我们出错,怕我们理解不到位,然后你引导他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其实说实话现在的孩子,我们尽量不要要求他,不要说你给他什么办法,要让他多去想。我有个特别好的例子,我们碰到过一个一年级升二年级的孩子,就是数学碰到竖式运算的时候遇到问题,这是对于学科兴趣保护和培养的一个机会,家长要善于发现,然后要通过启发孩子来帮助他自己找到办法。

 

第三个就是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有研究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课堂专注度高度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课堂专注度才能高。如果孩子在学业上认为自己不行,那他的课堂专注度一定是低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是什么?是“我”认为“我”能不能学会这门课。以上就是对于7~9岁孩子的注意力保护。 

 

 第二是启蒙 

 

我们经常觉得专注力的启蒙在0~3岁不就行了吗?其实不同的年龄段启蒙的点还真不一样。0~3岁我们主要关注什么?孩子的观察力培养,观察力的启蒙。

 

比如说我们可以看一看绘本。亲子阅读里面让孩子关注到一些绘本里面的内容,培养他的观察能力。比方说有一些非常好的引进版的少儿、儿童的百科全书,通过一些非常好的照片,一些第一手、第一视角的拍摄——像一些小动物,它可以抓到很细部的特征,让孩子多观多锻炼观察能力。这就是很重要的早期阅读习惯的养成。

 

对于4~6岁的孩子处于规则意识自控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所以这时候的启蒙要主动地帮助孩子从外源性专注过渡到内源性专注。

 

也就是说不是去吸引他,更多的是启发他,发现他感兴趣的东西。比方说找到孩子喜欢的事情,让他去钻研,给他机会,家长不要自己觉得这个活动不好、不要做,不要有这样的横加干涉。找到孩子喜欢的事情很重要。

 

然后就是明确目标和标准。我们看到很多孩子甚至是说在7岁进入到一年级,仍旧没有听说过注意力、专注力这样的词,但是我相信到小学一年级已经有非常多的孩子被贴上了注意力不好的标签。但他们那个时候还都不知道什么是注意力,还不知道什么叫专注。

 

所以我们怎么启发4~6岁的孩子,问问他喜欢做什么,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感觉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一定会告诉你,“你叫我吃饭的时候我都忘了”“我觉得我就是那个超人”。这就是沉浸感、代入感他有了这种体验,然后家长告诉他,这就叫专注。家长尝试在别的地方让孩子找到这种感觉,这叫引导。最后我们说要保护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这些都是主动的专注、自控力的前提。

 

对于7~9岁的孩子我们还启蒙什么?我们要启蒙注意力的迁移和泛化。我们从注意一件事,找到感觉,确保孩子主观的能够意识到这事,然后在其他地方找到感觉。让孩子尝试找到感觉的方法,这个很重要。我们得知道那是个什么感觉,孩子才能掌握,你不能指望他一门心思自己去悟,这很困难。

 

另外,需要注意的专注事情专注结果的理解和调解,一会儿可以跟马老师继续探讨这个问题,这里就涉及到情绪。有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要考试了,焦虑紧张的不行,认为孩子是真的专注在这事上了。

 

其实不是,他专注的是自己的情绪,专注的是这件事的结果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所以这个时候教会孩子区分什么是专注在事儿上,什么是专注在情绪上,教会孩子感受到当下的情绪是什么,当下的意念是什么,当下的臆想臆测是什么,这很重要。

 

 最后是发展 

 

对于0~3岁的孩子来讲,帮助他进行语言表达和复述。为什么这很重要呢?是因为语言的表达和复述是需要调动孩子的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是听觉专注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当然对于其他通道注意力的调用也很关键。因为当我们把信息存储到大脑的过程中,信息不是平白无故的就在那里,它取决于什么?我们能暂时保存需要进一步加工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非常重要的是加工出来的东西,会随时地指导我们的注意力进一步指向接下来的信息。

 

比方说我现在在讲课,我脑子里就在想接下来我要讲什么,接下来思路是什么,刚才讲的和我接下来要讲的都在一起,然后告诉我应该给大家如何讲授。

 

其实就是我要把注意力预先指向在什么地方一样,孩子们听课的时候,他们听到了一堆信息,就要判断这个事到底怎样。如果是这样,接下来老师讲这个的时候是不是这个地方会有变化。他会关注到自己会提前把自己的注意力指向集中在某一个信息上面去验证,这就是工作记忆,它很重要。

 

另外一个就是3~4岁孩子观察力的培养,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带孩子去观鸟、钓鱼,这些都可以培养孩子细致的观察力,培养他的注意力的持久度。这也是培养孩子的工作记忆,还有照相机记忆,非常重要的时期。比如说除了复述表达以外,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好玩的事情,像开始四宫格六宫格的数独,可以用小动物样式的数独游戏。

 

4~6岁是自控力相关的、像情绪控制能力的关键期。之前提到情绪和我们大脑的自控力是相关的,而且我们的自控力里面包括情绪的自控、行为的自控、核心能力的自控——我们要不要做,我们调不调动某个核心能力,以及我们如何控制自己当下的情绪,都归我们大脑前额叶管。

 

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方法来培养、发展自控能力。比如正念是一个很好的方法,4~6岁的孩子也可以理解,可以开始做。正念,我相信会有很多咱们心理学家大会的专家朋友们比我讲得更深入,更专业。相信我们观众朋友们也有很多专门搞正念的。所以我就不过多介绍。

 

还可以选择在日常生活和大自然当中去练习。我们刚才说的观鸟,小朋友我们大一点还可以拿着相机去拍,可以去钓鱼。原来是观察,现在是自己去感受,自己亲自去操作。包括培养阅读习惯,这个时候可以让孩子练习自己读。

 

这个时期要在兴趣当中发展和磨练。为什么加了磨练?我们知道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他会愿意去挑战一些自己的极限,这个时候就可以让他去挑战一下。

 

7~9岁的孩子已经上学了,所以文字书写、阅读兴趣的熏陶和培养很重要。有意识的让孩子去观察,比如一些不同的书法流派,让他去观察差别。

 

我们知道孩子和专家的差别是什么——分辨率,能不能发现两个事物之间的区别,能发现多大区别。如果区别都发现不了,还指望他能写出来吗?肯定是写不出来。所以我们首先要训练的孩子对文字书写有兴趣能分辨。

 

另外,数字计算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在生活当中多给孩子一些兴趣,比如说结账的时候让孩子去算算账单。或者经常在日常生活当中提供一些数字观察、速算的一些小游戏。

 

第三学习习惯的建立和巩固,在一到三年级太重要了,而且也跟孩子的规则意识自控力的培养、指向到学习领域高度相关。最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和获得。

 

这需要建立在学科兴趣的基础上,同时不要打压孩子。我们知道所有孩子在一个统一的标准下去衡量能力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我们如何在这个过程当中至少不挫败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这点作为家长来讲是最应该关注的,当然也包括我们的老师朋友们。

 

如何在学业当中让孩子建立“我”能学好这门课的信心,非常关键。我们到底怎么样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孩子,让孩子找到成就感,找到心流体验,然后慢慢去提升他的成绩,让他跟自己比,这点很重要。

 

好,我今天分享就到这。本来还有一些其他的知识点,比方说在孩子的注意发展中男、孩女孩的培养也会有差异。同时在这再提醒大家——运动很重要。我们知道上半年大家都没怎么动,争取下半年多给孩子一些户外运动的机会。运动对于提升大脑的高级认知能力,特别是注意力非常好!

 

主持人: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谢谢林博士。

 

刚刚在分享过程中,网友的问题已经送过来了:如何保护好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林思恩:

 

我们的孩子做事情其实有几大动力系统,在最早的时候其实就是好奇心。好奇心孩子天生就有,慢慢的才会变成责任感、使命感。成人做事情可能支持我们更多的是使命感:我喜欢这个事情,我要把这个事情做好。但最开始就是好奇心。有一本书我觉得特别好,叫《终身幼儿园》,大家听到这个名字就知道它的大概内容。

 

写这部书的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里的教授,他们的实验室专门有一个项目叫终身幼儿园。这个实验室给乐高做了几十年的顾问,所以他书中想表达的心态是什么?玩的心态

 

作者提到了“4P”法则来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这种终身学习的动力。我们也会看到很多专家,在自己研究的领域,觉得研究这事就是好玩,不用额外支持,其他人觉得累,但专家自己一点不觉得,他认为就是好玩。所以终其一生,他都是一种好学的状态,他觉得他研究的事很有趣。

 

前两天有一个科普文章也在讲好奇心这个事。我们让成年人和小朋友一起做研究。在4个案件里有1个是得胜概率最高的,成年人一定会常按那个得胜概率最高的。小朋友即便知道哪个得胜概率最高的键,他一定还会去按未知的其他键。这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小朋友喜欢的。必须得有好奇心,他才能探索。从0~1,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然后拥有好奇心,有这种动力、精神,才能不断探索。

 

所以“4P”法则中最基本就是按照项目制去学习,按照问题解决的方式去学习,而不是按照知识体系去学。是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就去挖出来各种边边角角的知识了。

 

然后还有热情、同伴。

 

主持人:所以这个问题其实不仅仅适用于孩子,还包括很多成年人。那我们就很想知道成年人的好奇心怎么慢慢就没了,变成了更多的是责任了呢?

 

马春树:

 

对于好奇心,我们的家长说的是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但家长更多时候做的是在破坏孩子的好奇心。所以对家长来说,能够学会怎么不破坏孩子的好奇心就已经很成功了,这也是最成功的,不要去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像林博士讲的,孩子生下来就是有好奇心的,他们的经验是经由探索。对于我们成年人说,我们是已经有了经验,再进一步去探索。对于孩子来讲,他先是探索了才有经验,所以孩子是在不断探索的过程当中。比如说孩子按了a键,按了b键,按了c键以后,你就觉得他又按了d键,他一定对d键感兴趣,对实验感兴趣。其实孩子只是在探索。

 

但是家长容易过度兴奋。自己的孩子看了钢琴,弹了钢琴。家长就认为孩子是不是有钢琴的天赋。然后等孩子再回到家,钢琴已经买了,老师已经请来了。家长就认为自己看到孩子喜欢弹钢琴了,这是对孩子弹钢琴兴趣的破坏。

 

所以孔子早就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孩子如果天天说:“妈妈,我也要弹钢琴。”家长应该是先租一台,让孩子弹。如果孩子弹一个礼拜不弹了,ok,送回去。这样家长没有破坏这个兴趣。如果孩子说:“妈妈,我要弹琴。”ok,马上最好的钢琴就到了。

 

对孩子来说这是对他兴趣的破坏,因为什么?这样弹琴就变成了一个学习,而且变成“因为你喜欢,所以你有责任把它学好”,“看老师都请来了”——如此大的压力就在孩子身上出现了。

 

这已经不是探索了,动力不来自于孩子,而来自于家长。因为家长要孩子去学习。孩子只是说喜欢,然后家长马上一大堆东西就来了。尤其现在我们太有能力做到这一切了。因为我们的家长太想知道孩子喜欢什么,什么都能给你发掘——这就是中国父母的典型的状态。

 

作为父母,我们其实需要的是一种克制的能力。克制自己不要给孩子喂的过饱,克制自己不要给孩子各种食物。现在在食物上,我们已经克制了——冰淇淋不能吃,肯德基不能吃,可乐不能喝。

 

但是在知识上、技能上,我们一点也不克制,什么都给。这就造成在知识层面上的消化不良,一个肥胖儿怎么样都走不动。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家长克制不去破坏孩子的创造力,不去破坏孩子的好奇心。这非常重要。所以这是属于家长的问题,家长要克制,有钱更要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