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晚上好。


我一直觉得大家对于儿童注意力这门课应该是会有蛮多问题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接触过儿童注意力,或者说儿童专注力的养育过程当中其他的课程,比如像知识付费领域有非常多的课程,更多是帮助家长们解决一些即时的问题。


真的把注意力作为一个课题,用140节课来拆解,这是第一次。我们把它按照科学性各个方面去拆解,这是最细的一次,也是科学性非常强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大家遇到一些困难、困惑,这是非常正常的,大家不要觉得是学习能力的问题。


这140节课讲到的儿童注意力相关的各个领域的知识点包括整体的脉络,其实在心理学学科、认知神经科学,包括教育学等等这些领域,也都是需要在学校里面、在研究室里面待很久才能把它搞清楚的。


我非常佩服大家在边工作、边养育孩子边教学之余,还有勇气来参加这样一个应该说没那么有趣味,但是干货非常多,甚至太干了的一门课。


在我今天第一次跟大家面对面答疑督导的这个时机,想先跟大家说一下,有任何疑问非常正常,大家已经超级棒了,先点赞。

 

 

问题一

 

1、5岁半的小孩有时会两眼直愣愣的看着某处,发呆,这是属于正常现象吗?

 

答:


5岁半的小朋友如果出现这种发呆,我觉得首先应该跟孩子有个交流,也就是说通过日常的观察,我们先了解一下他在什么情况下发呆。


其次是发呆时我们尽量不要打搅他,发呆以后我们可以跟孩子说,“刚才妈妈看到你在出神儿,你在想什么?”


我们要对孩子表示好奇,或者说对孩子做的事情、他的想法感兴趣,跟孩子用这种平等的、友好的、关切的语气和谈话方式进行沟通。


确保首先我们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发呆,具体有没有在想什么事情,孩子会不会发呆之后还能想起来并且愿意跟你分享,这个过程当中会流露出来孩子发呆背后的一些想法、问题,其实要比我们简简单单看到孩子发呆要更有价值、更重要得多。


千万不要把孩子的一些现象就作为问题直接拎出来,先不要把这些现象归结为这个问题或者那个问题。我们先去关心他有什么需求,我能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支持?或者说我能否更了解他?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非常建议咱们先不对孩子的现象有任何的打标签,先通过跟孩子的交流,我们去理解他、去了解他。


2、孩子学习的时候会有小动作,该制止孩子的小动作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呢?

 

答:


孩子学习的时候(如果跟前一个提到的孩子是一样的,也是5岁半的孩子),学习的时候有小动作很正常。


为什么?因为在4~6岁这个年龄段是孩子规则意识自控力发展的高峰期,在过程当中孩子有很多的行为举止,其实很多自己是知道的:妈妈我也想控制住,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住。


这个是他在这个阶段的大脑发育特点,他的前额叶在高度地发展,他的神经元的髓鞘化正在形成,所以这个时候出现这些问题,不是多动症,或者说不一定是多动症,我们首先不要给孩子盲目地贴标签。


如果孩子在学习,这里写的是在学习或者写作业、看书、复习,在这些过程当中有小动作,千万不要在孩子学习的过程当中时时去提醒,特别是时时处处地提醒,对孩子的注意力发展是非常糟糕的,而且其实对于孩子未来的规则意识自控力,特别是对于自控力的发展,孩子长久发展自我效能感也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在这我们可以提前跟孩子约定,告诉孩子或者跟孩子一起沟通爸爸妈妈希望你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是怎样的,包括在这个时候还可以约定其他的,比如说坐姿,比如说我们应该怎么样握笔,怎么样在过程当中注意笔顺,注意自己检查等等,这些都是提前约定的,提前约定很重要。 

 

在这还有一个系统性的提前约定的方式,比方说用家庭奖励积分计划这种模式,5岁半学龄前后,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幼小衔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有必要通过这样家庭奖励积分计划的方式,系统性地去帮助孩子改善和提升他的规则意识自控力,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问题二

 

 

七岁男孩子,可能有书写障碍和注意力缺陷(学校里的作业只要涉及到写就不肯,速度很慢,写几个字就说累,拼音字母p、q、d、b不分),属于内心敏感型。喜欢听凯叔说故事里的惊险小侦探的故事。


刚上一年级不久,一次感冒好了之后,出现了眼睛抽动、眨动频繁的现象,请老师帮忙分析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以上三个问题:1、书写困难;2、注意力不集中;3、抽动。如何帮助孩子成长?

 

答:


(内心敏感型不知道是咱们家长的判断?还是有什么样咨询机构的一个判断?)结合案例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多从几个方面去想:


一方面从孩子在上学就是进入到学校的阶段,很多孩子都会出现短暂的b、d、p、q不分的现象,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因为我们知道这其实是孩子的正字法在发展,也包括他的视觉注意力在发展,所以不一定是书写困难,先不要急着贴标签


但是综合来讲,如果出现了抽动,出现了书写当中的一些问题,刚才说的b、d、p、q不分也有可能是阅读困难、阅读障碍,出现镜像字等等,但是他是有一定的时长的,比如说大部分孩子可能过了一年级就好了,但如果是阅读障碍或者说书写障碍,可能到二年级到往上还会有这个问题,而且甚至还会有一些进行性加重的问题。 建议是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不要过早贴上病理性的标签。


这一点考虑第一个是观察,第二个是到有资质的机构,最好是医疗机构做一下这种针对性的测查,这是第一个原则。


第二个原则还是不要放松警惕,如果孩子同时出现这几个问题,我们的的确确是需要提醒关注了。
如果伴随抽动,又同时出现我们说的书写方面问题,那么在这里我们是要注意了:有抽动这种现象,我们还要关注的是您提到的感冒诱因,另外也要看一下有没有其他心源性原因——就是心理因素导致的。


比方说是不是这段时间比较紧张、比较焦虑?这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往往是会导致抽动,或者说加重抽动的一个诱因。


第二个角度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要提醒注意,同时要关注这种突然出现加重的表现,以及一些行为表现背后是不是有其他的诱因出来,除了我们说的感冒有没有其他方面的(诱因)?


这是两个很重要的原则。 如何去帮助孩子成长,最核心的是我们一定要经过正规的医疗机构去先进行一个诊断,没问题固然是非常好,如果有问题一定要配合孩子的现状,配合孩子当下这个年龄段的发展规律去做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的制度、治疗或者说干预方式,这个是最主要的原则。


在解决方法上面:如何帮助孩子成长,如果我们去把它归结为ADHD或者有这方面风险,或者说即便没有,孩子出现了这些方面的问题,最重要的在孩子核心能力的成长上面,我们一定要做到有家长在学习过程当中的陪同


不是说陪写作业,也不是说事无巨细地都跟在他身边,陪同其实就是孩子做任何学习训练的时候,不要丢给他一些东西,“你要多练,你看看你注意力不好吧,你还不多练。”不要这样。


我们是家长,孩子是需要按我们的指令去练习、去学习,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要把握住一个很重要的机会,跟他平起平坐,去坐在他身边,比方说跟他一起做某一个练习,我们去PK,或者说通过一些家庭的互动桌游,去了解孩子到底注意力的不同维度发展的怎么样?到底是不是注意力问题?


当我们真的跟孩子平起平坐,做同一套题的时候,核心能力的训练题很多其实不需要孩子有鲜艳的知识,当然是好的设计题目。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能感觉到很多时候成年人可能做的还不见得比孩子好,这更能有助于我们去客观地了解孩子注意力发展的水平、阶段,他的长板、短板的分布是什么样子的。


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科学地、客观地融入到孩子的核心能力成长,特别是学习过程当中,如果已经暴露出来一些小问题,我们一定要以这种方式去参与,而不是去贴标签,或者让他自己去练习这种方式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除了在生活当中的观察,给他支持以外,如果有条件可以去做科学的注意力的测评,除了医疗的诊断性质的测查以外,其实还可以对孩子专注力和注意力的各个细分维度进行评估


通过这样科学的评估,我们就能了解到孩子注意力的整体发展情况,还有各个细分维度的发展情况、发展水平、长板短板的分布,我们怎么样去给到他下一步更科学的支撑,这个是前提。


这些都是我们去帮助孩子成长最核心的,了解了孩子以后,我们生活当中还有非常多可以跟孩子一起去共同成长的一些训练方式,在我们后面的课程当中也会跟大家有进一步的讲解。

 

问题三

 

关于直升机式的家长,听课后我们知道了这种陪伴方式是不好的,也知道家长最好是鼓励孩子自己完成,等待孩子寻求帮助时给与支持就可以了。


请问老师这种方式在实际操作中会不会有年龄门槛?或者说是不是得根据孩子年龄分阶段讨论:比如孩子在学前班时或者一年级时,如果家长只是单纯鼓励孩子自己做,很有可能即使孩子想专注地学习,但仍然做不到,这个情况是非常普遍的,毕竟神经发育还没发展到这个自控程度。 

 

答:


在学前班或者一年级时候,如果家长只是单纯鼓励孩子自己做,很有可能很难,确实是这样的,我们不能单纯鼓励他。


孩子4~6岁,我们不能单纯鼓励孩子去做,并不是说他还做不到因此我们需要陪着他,而是说我们要有更科学的方式,除了鼓励以外,还要有激励他的方式。


比如说家庭奖励积分计划,我们课程还没有讲到,在这里面很核心的有跟内源性专注,跟孩子注意力发展高度相关的规则意识、自控力,家长其实提到了自控力可能还没到,这时候就鼓励他,跟他约定。


他做不到是很有可能的,但并不是说这个时候做不到,我们就等着,然后觉得他某一天就会突然一下脑力到了,他就能做到,不是这样的。


我们其实有很多方法,尤其是4-6岁。我在课程当中也讲到了美国斯坦福非常经典的棉花糖实验: 以4-6岁的孩子作为研究对象,去看4-6的孩子的自控力也就是自律性,是如何影响他当下的行为以及未来学业和职业发展的。


当时4-6岁的小朋友在实验过程当中,每个孩子一个人在一个小房间里,实验人员会在小朋友身边的桌子上放一颗棉花糖,然后说“我一会出去15分钟,回来以后,如果棉花糖你没有吃,我会再给你一颗。”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4-6岁的小朋友面对的是糖,对他们来讲是一个蛮大的诱惑,对吧?结果也可以想见,这里面有2/3的小朋友是没有控制住自己吃掉了棉花糖的,但是毕竟这里面有1/3的小朋友做到了,所以得到了两块棉花糖。 

 

这个研究非常有价值的点在于,日后跟这些孩子有一个追踪性的研究,或者说做了一个回访相关性:当年没有吃掉棉花糖的这些孩子和吃掉棉花糖的孩子,他们未来的学业和职业发展到底是怎样的。最后发现没有吃掉棉花糖的这些孩子们,那1/3的孩子们,他们的学业成就和职业成就是更高的。


所以在这里我们一定要关注:在4-6岁的时间段是可以,而且一定要去关注孩子的规则意识自控力的发展。 如果单纯的鼓励没有用,也确确实实是很难起作用。尤其是在孩子更小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去关注家庭的一些规则,家庭文化不是很清晰,这样家庭里面的孩子就更明显,也更难去通过单纯的鼓励去发生作用。


这个时候我比较建议,除了用一种比较系统的方式——家庭奖励积分计划,鼓励孩子在我们想要他最快发展出来的一些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上面尽快地达标。


另一个是提到规则意识、自控力最大的一个误区就是觉得规则意识和自控力的发展和形成过程当中,一定是跟孩子的天性满拧的。


这个满拧就是说似乎我们要想培养孩子规则意识自控力,孩子一定是痛苦的,一定是被绑着的,其实不然。


我比较鼓励或者非常建议的是,在这个年龄段可以尝试给孩子报一些兴趣班,比如说那些集体的球类运动,它是有明确的规则的,孩子在玩的过程当中,通过遵守规则,他其实是可以获得乐趣的。


另外还有像合唱团、鼓乐队,它其实都有分声部,分不同的乐器演奏,包括一些小乐团,其实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是开心的,通过遵守规则能获得成就感


不光是欣赏到大家集体合力造就的一段声乐作品,或者说是一个室内乐或者说一个小乐团,他演奏出来的作品非常棒,自己边演奏边听就很有成就感,包括像鼓乐队,特别雄赳赳、气昂昂的孩子很开心。


建议在这个年龄段一定不要放松孩子规则意识、自控力的培养,单纯的鼓励不行,我们一定要想其他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