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曹雪老师的直播课程。曹雪老师是心理咨询专业技能证书培训中的重要师资,心理咨询专业技能证书培训专为心理学零基础并对心理咨询工作感兴趣的人群入门而开设,从心理学的本质开始,多角度探索心理咨询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

 

我们这一次分享的主题是《有自己特色的心理咨询师》,大家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有没有马上就想到:做我自己的特色,是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不是自己的特色就等于为所欲为?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01 

 什么是自己特色 

 

经常看到广告宣传说:我们要训练心理咨询师、要培养心理咨询师、要打造心理咨询师,你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咨询师的成长特别像一种机械化大生产的过程?但实际上的情况是,心理学很难。

 

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来讲,包括从我们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健康工作角度来讲,我们都做不到机械化大生产。比如有50个人坐在这听同样的课,50个人听到的东西都是完全一样的,但你不太可能跟别人100%一样。
 

在咨询师成长的历程当中,无论是知识技能还是其他一些,你有要和别人学习的那一部分,也要保有的自身特色的那一部分。你自身的一些特征是无法消除的,就是你的习惯也好,过去的经验、经历,你会带着这样独特的自我烙印成长为咨询师。

 

另一个我们所说的特色是,随着咨询师的成长,你自己身上可能会有一些发展变化,比如对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三观,处事方式等等,有的人可能发展的慢一些,有的个体可能发展就快一些。这是我们所说的特色。

 

特色是基于共性的。谈到心理学工作,我们出发点就是心理的本质,心理的本质就是大脑、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动性的反应,这个反映本身是一个共性的过程,每个人都会经历认知过程去认识世界,但是反映出来的内容却各有各的特色。和自身的经历背景等等是有关系的,那么你的主观世界所反映出来的客观现实,是不是等同于100%的客观现实?

 

举例比如一个来访者说她婆婆特别特别刻薄,问题就来了,婆婆是不是一定特别刻薄?她觉得婆婆刻薄,是她的一个主观认识。但也许作为咨询师,你自己的婆婆不是这样的,你可能会觉得婆婆怎么可能刻薄呢?

 

咨询过程中,我们就需要区分这些想法到底都是谁的,我们一直要去探索来访者的事实是什么,他的内在主观事实又是什么?我们的事实是什么?我们看待来访者的事实又是什么?我们看待来访者的主观事实又是什么……将来你去督导的时候,你的督导老师,通过你看到的来访者的婆婆又是什么样的?

 

这是心理学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点,你从事心理健康工作、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学的工作,永远逃不开的就是这个东西。你的视角永远带着自己的经验,这个经验可能促进工作,也可能就会阻碍你的工作。甚至有时候你技术挺好的,分析也没有什么问题,来访者觉得:你说的对,但我就不想听。但是如果你的来访者换个咨询师,你换了个来访者,同样的咨询过程,可能效果不一样。

 

这是你要回去反思,这个过程里面,自己的特色风格给你的咨询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个特色使得你在咨询的路上,什么地方容易顺利、什么地方容易受挫折?

 

在真正的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之后,你就会发现咨询师自己就是工具,这个工具可能好使,可能不好使。我们要反复思考,心理学是通过什么,使“我”变得有效。

 

我们在最开始先说了一下什么叫自我特色,这个特色可能是优势可能是不足,你要回去反思,自己身上的烙印是什么?然后才是那些知识、技术、技巧、能力这些部分的提升。任何一位咨询师的成长都离不开自身的特征,所以你不断的要去内省,怎么能够让我们走得更好。所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咨询师普遍的成长路径。

 

 02 

 咨询师普遍的成长路径 

 

一个心理咨询师是怎么培养起来的?我有一段时间参与了中国心理咨询师协会筹委会的工作,编制了一份《心理咨询师的成长指南》,我们一直在讨论,在中国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应该走一个什么样的路径?在成长指南讨论当中,首先就对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任务做了一个界定,我们心理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干什么呢?

 

运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遵循心理服务的原则和伦理,通过实施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影响策略,预防或减少人在成长、发展中的各类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和社会和谐。

 

所以你看到了我们使用的工具、我们做事情的手段、通过什么来完成任务——通过改变认知、情绪、行为,我们要在这些方面做点工:预防和减少。

 

也就是说在有问题发生之后,和在问题发生之前,我们都可以做一点这种工作,预防和减少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当中的各类行为问题,我们的目的是要干什么?促进心理健康人格完善。最终通过大家的完善,使得整个社会逐步走向和谐。你看这个任务就很大了,在大的任务过程当中,你就会发现,心理咨询符合这个范围。但是这个范围是不是又不仅仅指心理咨询?

 

我们通常来讲狭义上的心理咨询工作,我们通过各种介质,比如说电话、语音、面询,和来访者进行1对1的这种工作,我们是不是叫心理咨询?当然也有一对多的,比如团体咨询这一类的,这个是狭义的心理咨询工作。

 

相应的,你可能想做一些预防工作。比如说我把准妈妈都召集在一起,他们要为新生儿的出生做一点什么样的心理上的准备?新生儿可能会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新生儿可能会需要什么样的交流……你把这些知识前期的普及给了这些准妈妈们,降低他们的育儿焦虑、降低他们育儿遇到困难时的不良情绪。都属于预防和减少,你都可以去做一些这样的工作,亲子之间的这种依恋关系建立得非常好,孩子将来成长起来有判断能力,然后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非常适用社会的发展。你就为造福社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你说我不会做1对1的心理咨询,但是我懂得一些原理,懂得一些道理,是不是我也可以参与一些这样的工作?没有问题。你需要思考的是,要不要从事狭义的心理咨询工作,还是广义的心理咨询工作,还是兼而有之?

 

心理咨询师的成长,我们先来看狭义的,在成长指南当中指出来成长包括这三个方面:

 

 

专业成长

增强职业伦理、知识修养、专业技能;

个人成长

反思、个人体验等;

生涯领域发展

结合本职开展工作(教育、妇联、医疗等系统)、开展兼职/专职心理咨询、开展心理服务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工作等。

 

所有这些发展,包括我们讲专业成长、个人成长、生涯领域的成长,它都是互相交织、互相影响,使得你这个人全面发展。一段时间之后,回过头你会发现,自己跟之前不太一样,好多地方都不一样。

 

我认识一个咨询师,一个新手咨询师,我大概是看着他长起来的,我们去参加同样的培训,我每年去听一些讲座。在头几年的时候他就特别主动,因为他特别的积极,上课的过程当中不断的提问题,然后最开始的时候别人就会觉得这个问题提的问题有点无厘头,随着时间的进程,一段时间过后你会发现,他的问题提的不一样了,而且你还会关注到他提问题的速度发生了变化,他去陈述他自己问题的,那个过程也发生了变化。 

 

所以整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他就从一个情绪急躁的一个个体,慢慢变得很稳健。然后再去听课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其他同学提问的时候,他已经可以来回答问题和回应问题了,而且回应的都很好。

 

他是一边学习一边在做咨询,在他做和学、学和做的这样相辅相成的过程当中,不断的成长。心理咨询可以让一个急脾气变得慢下来,也可以让一个慢性子开始有一些活跃性的部分,但是是不是能彻底改变呢?心理学上告诉你这不现实。

 

那么,咨询师的成长的阶段,在成长指南里面大概划定了这么这个叫两阶段:入职准备期和入职实践期。

 

你真的要从事心理咨询这个工作,前期有个准备期叫见习咨询师,你要看一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你要进行学习,包括这种见习就很多了。比如说你可以去看看录像,这是一种最简单的看书、听课、看录像,然后到咨询机构里面去观摩他人做的咨询,参与一些研讨,把这些事情都做完了,该训练都训练完了以后变成初级的咨询师,再到中级再到高级。

 

 

第一个阶段是从学习到理解的过程,我前面加了半句,我叫助人先助己。这个也就是我为什么开始说你要做有自己特色的一个心理咨询师,你从学习到理解,实际上是知识内化的过程。

 

这是我们通过学专业知识增加的是自我的觉察、明确自己风格的过程,尤其是你怎么看待事物,你的认知习惯,你的情绪特点、你的行为风格……你有意识的去观察这些东西,就会发现自己的人际关系是怎么发生的。你在这个过程当中去觉察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你就更好的去理解了什么是心理的现象。我认为从看人到观己,这是入门比较难的一步。

 

也就是说,你要去考察自己内在世界发生了什么,之后才好去看这个理论到底是怎么来应用的。这个跨越真的是挺难的,需要意识到,你总是带着自己的想法去看待别人的。我们学心理学学了这么多年,做了这么多年的工作,依然还是会带着自己的有色眼镜,所以你需要停下来的那一步才能意识到我到底要干什么。这整个是个知识内化的过程。

 

你说老师我已经听得比较明白了,是不是马上就能做咨询了?听明白和能够做是不同的,还需要一个专业训练的过程。比如你要去理解他人,那么你能不能做到共情?现实生活当中你去共情一个别人,并不能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共情到,这就需要我们现场来做训练。

 

上课把共情的定义、共情的层次都给你讲明白,接下来你就要跟你的同学一起去做练习。他因为是你的同学,他也要成长,所以你们两个人就互相的去练习,通过这样的一种训练,你就能够感受到自己的理解和自己以为的理解,和对方的理解有多大的契合程度。

 

实际上我们很难真正的理解对方,我们对于对方的理解完全都是基于自己的经验的。这种理解有可能对有可能不对,那就需要对方来做验证。你如果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训练,你只是知道要做这个要做那个,不知道自己做的怎么样,没验证过,就去做咨询,可能会有很多问题。

 

比如说共情做的不行,来访者有可能就会说:“你压根就不理解我,给我做了很多指导,然后还要求我一次付清多少钱,然后我也不好意思不付……”不管你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到的,实际上是利用那种角色的差异,甚至我们可以讲说你利用了来访者的问题,他的犹豫,剥削了他,你没有给他提供相应的服务。

 

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提高咨询行为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无论如何,你真的想从业的话,最好经过一系列系统的训练,系统的训练里边就告诉你,我们真正在做的工作是什么?共情的工作是什么?我们是怎么样通过理解和共情去表达一种尊重、真诚。

 

我们通过这样的训练,包括把你的技术练下来,然后通过案例模拟,让大家去模拟一些这种真实的半真实的案例,去讨论,看看理论是怎么样应用在一个个人身上的理论,是怎么样来对个体身上发生的这一切来进行解释的,慢慢形成个案概念化,然后对你的实践进行理论指导。当你做了很多个类似这样的一些个案这样的分析之后,你去面对一个陌生的个体,你的分析有可能就会去接近他。

 

有时候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你在跟大家演练的过程当中都做得非常好,分析的非常好,一旦面对真的来访者的时候,你就出问题,这个时候就不是技术上的事了,可能就是你的个性的部分、或者叫你的这些非技术类的部分,需要你在这个过程当中相辅相成的去发展它。

 

如果说你的主要工作和任务就是去做培训、讲课、做科普知识,可能你不需要对自己后续的这些内容弄得太清楚,它要求的是一些其他的能力,却不要求那么多的互动,你把知识理论讲讲清楚,用明白那就可以了。可是如果你做心理咨询的话,这些东西你就不需要在研究的透彻一些,把它再对自己理解的深入一些。

 

因为我们如果要是做咨询工作,就必须要知道,你眼中的来访者有多大的成分是来访者自己,有多大的成分是你。你没有办法去除你投射的这一部分,没有办法让自己变透明,100%的呈现来访者自己,但是至少要知道你作为咨询师,哪些部分覆盖在了来访者上面,你看到的来访者,哪些是自己的有色眼镜造成的。这些都是需要一个系统过程的,你经过比较严格的训练,你做的事情才能是一个像样的事情。

 

在后面呢,你就慢慢的进入到了最后的一个阶段:从会做到专家。这个过程没有什么特别难的地方,它主要是熟练运用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里边,如果你铁了心的想当一个心理咨询师,无论如何也得给自己找一个能工作的地儿。

 

网络咨询也好,电话咨询也好,甚至为了你自己的一个安全角度着想,为了你的一个工作规范的角度来讲,大家尽量的找一个靠谱的心理咨询中心来工作,然后在中心里面也接受一些督导,听一些课程等等的,反正总之你用这样的一些方法,让自己的这些技术慢慢变得娴熟起来。

 

这个时候你的除了技术以外,你的个人的部分就要更加飞跃性的成长了,你在做的过程当中,就会慢慢的发现,态度理念有的时候比这个技术更重要。

 

以上我们讲的就是你在从事心理咨询 这个工作中,要经历的三个成长阶段:

 

 

围绕着这些,我们还需要额外去关注的另外一个重点,是你有没有能力去成为咨询师,以及你有没有兴趣去成为咨询师。能力和兴趣是推动我们在这个领域里面不断克服困难的那个内部动力。

 

因为这个领域里面确实会遇到很多你最初设想不到的困难 ,而且这个领域你会发现,越往里走,越觉得它其实特别的广阔,比如说你学这个之前没觉得和人工作那么复杂,也不知道有不同的流派,但是后来你就发现其实有特别多的流派,每个流派的理论基础好像,都不一样,没有定论。你就要在这里面去了解、去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知识有所丰富,你的稳定性也会变强。

 

有的时候你最后会发现,来访者到底能不能变好,和你的稳定不稳定有很大关系,有的时候你稳定了会起作用,有的时候你不稳定可能会起作用。你可能也适合某种来访者,不适合另外一些来访者,慢慢你就摸索出来了,有哪些人你适合。哪些人不适合,慢慢就形成自己的风格。所以这个就叫术业有专攻了,最后我们在某个领域里面把它做深、做精,然后你肯定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而做深做精就只有一件事,就是实践再实践。

 

如果说你真的愿意从事心理咨询这个工作,又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特别好的心理咨询师,我觉得特别挣钱不敢说,因为心理咨询到最后,这个工作主要是一个付出劳动,获取相应报酬的过程。为了让劳动更加有效,你可能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其他成本,比如要去督导,去做个人体验,让自己变得更好。日进斗金就比较难。

 

但如果说你平衡了自己,一部分做心理咨询,一部分做培训,然后带徒弟,这个过程也许效果也不错。所以你始终都在权衡和讨论过程当中,看自己其实更适合做什么,哪个你能做得更好,然后哪个是你更想做的事情,不断的去朝向更好的方向。

 

那么到最后我的问题又来了,等我学成了专家,是不是就学到头了?等我都学到了专家,我是不是就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了?什么样的来访者我都不在话下了,什么样的来访者我都能够驾驭?这个问题就留着给大家思考。

 

心理学这条路,先走了二三十年的人总觉得学不到头。因为你发现,自己没见过的东西越来越多,而且你发现,人的心理问题,心理的现象与时俱进,你才把前面那些理论学的差不多了,新的理论又来了。

 

比如,弗洛伊德的时代和我们的时代不太一样,罗杰斯的时代和我们的时代还接近一点,但也不太一样。中国的实际情况,从相对贫穷到经济飞速发展,这就使得我们在理解心理问题的时候不能照着书本全搬,因为最近几十年我们的社会变革是没有先例的,在这个背景下讨论心理问题,是有这个背景特点的。

 

包括这次疫情,都说西班牙流感怎样怎样,但是其实社会背景变化太大了。说流感,但是这个情况也有天差地别的不同。包括各国的关系又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们经济形势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我们也处在这样一种痛苦的情境当中。你说痛苦,他有不痛苦的地方,你说不痛苦的地方,他又有深层次的一些痛苦。这种差异,可能对我们以往的知识结构就是一个挑战,需要重新调整重新理解重新适应。所以事实就是,在这个领域里面你学不到头,一直可以去捕捉新鲜的东西。

 

去尝试和探索一些新鲜的事物,可以帮助人抗衰老。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好好的去学这个科目,很多人学了心理学之后会变年轻,因为一方面,要不断的去推陈出新,另外一个就是掌握了一种理解自己和别人的视角,心理的负担变小了,能够更好的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