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元助行动”专家系列直播。元助行动,由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委会、成功之道(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天天心理网、1879计划承办。为武汉加油,为助人者赋能!作为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技能加油站”,为全国的咨询师同行提供心理援助的专业资讯和公益培训课程。 

专家向菲北京心理学会优秀会员,APA学校分会国际会员,美国BSU大学心理系访问学者社区报心理专栏撰稿人 

主题:心理急救中的社会工作:“要做”与“不要做”  

各位老师、社工伙伴、志愿者,大家晚上好。

首先我们要感谢这次的主办方,有社心联、标准委,还有心理危机干预委员会成功之道,天天心理等,还特别感谢技术团队所做的支持工作。我叫向菲,今天由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些有关社工在心理急救中要做的工作。

我们能做些什么、该做些什么、什么又是不该去做的。 其实这个话题在汶川地震的时候被提到过,那应该是我们第一次大规模的来学习培训,也练习了心理危机干预,也可以说是全国范围内首次普及了危机干预这个概念。

在03年SARS蔓延的时候,我还在实验室在琢磨数据,没有接触咨询和社工工作,几乎就没有感觉到心理干预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很多都是后来听说的,我们有精神科的大夫去了小汤山医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我进入这个行业到08年的时候,汶川地震确实是印象很深,那个时候突然之间就出现了很多的培训,有些培训平时听你是要花钱的,但是在当时512地震之后,很快就开始在很多的地方,比如学校或者医院开展免费的咨询培训,对机构还有名额限制。

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多组织并没有经验,给了机构名额,别人到现场之后才发现名额有限,教室坐不下,也起过一些争执。 培训很多,最多的时候一天三场讲座,上午、下午和晚上。现在回忆起来,有些老师讲的有些技术其实是挺可笑的,但在当时你不会这么觉得,因为你从来没有听说过,从来没有学习过。 也是因为汶川地震时的那样的一个混乱的场面,大家都是奋不顾身的,很踊跃的。很多人都到了第一线,所以后来流传下来了一个大家现在尽人皆知的梗:防火、防盗、防心理咨询师。 

这次的新冠疫情,从一开始我就是一个社工的身份参与到防疫的工作中,其实我发现我们的工作是有了很大的改进的,后面我也会说到。包括我们这一次在社心联组建队伍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很多现实的问题,所以我们是会一直用的做三师的服务,包括咨询师、社工师和医护师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医护人员是非常紧张的,因为大部分人即便不上前线,也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坚守。一些医护人员有时候是下了班又来参加到志愿服务,有的是退休的,咨询师还是很多,基本上不紧张。社工数量在两者之间是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充裕,但是也不像医护人员那么紧张。 

有人会问,心理急救和危机干预的区别是什么,在汶川地震的时候,大部分培训的课都叫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跟心理急救是有一些不同的,认知产生偏差就造成在汶川地震的时候,很多咨询师真的是到现场去做咨询,甚至有人带着量表到现场去做量表。

大家想一想,如果你自己是受灾者,看到来一个人拿着一张表,然后一边问你一边填,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在等待帮助的人吗?是他是来帮你的吗?还是他在做自己的事情? 我们在当时并没有把这些概念都分的很清楚,尤其是在实操上,这次过了这么多年,我们就会发现原来实操有的时候可能要更细一些,而且哪一些是真正当前的某个阶段所需要的,而不是说这个理论拿过来就用,完全不考虑它的适用阶段。 

这一次我们非常幸运,网上有很多课程,尤其是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现在是平静了一些了。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有很多办法,我们可以倍速听课,我就经常这样做。因为我们作为讲师讲课是有要求的,尤其是我们这种人文的课要求讲得声情并茂。所以我们说话说得很慢,这时候倍速去听能够极大的提升效率。 

人文科学为什么要讲得声情并茂,要大家像听故事一样能够听进去?你看我们对理科就没有这个要求,你把这题讲清楚就行了,并不需要说你讲的那么动情,那么有声有色的,是不是?人文科学我们说字都认识,说起来都能听懂,但是我们不同的语气、不同的发声状态听起来会完全不同。 这就牵扯到我们的社工工作了,先说社工的价值观和基本原则,就这么几条,实施起来却千差万别。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价值观很重要,习惯也很重要。你平时怎么待人接物,你怎么处事?你在危机的时候,往往用的就是你最习惯的一个模式。所以我们在讲儿童和青少年的课程时,一定要强调培养好习惯,因为人在困难的时候,最终使他撑过去的就是他的习惯。因为人已经很难了,你这个时候让他学一些新技能非常的艰难,这个时候你就要帮助他回想以前的习惯。所以我们就会发现咨询师也好,社工也好,志愿者也好,那么你来做这个工作的时候,你平时是怎么应对压力的,这个是很重要的。 

我们接触过有的志愿者,他平时应对压力的方式就是物质使用(物质使用障碍:substance use disorder, SUD,下同)。现在的心理急救工作就是个很大的压力,无论是工作内容还是工作的强度都是。这时候你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应对方式,你平时应对方式就是物质使用的话,最后就会崩溃,然后就出现物质滥用了。所以我们说人文科学的东西,服务于人的事情,自己的价值观、习惯非常的重要。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说到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和原则,考过社工的都应该知道,一共是7个,我这份材料用的是这样6个:接纳、尊重、个别化、非评判、案主自觉和保密,我们先来过一下这些价值观和原则。 

其实我们可能也已经学过很多次了,在这项工作还有2个特别重要的前提:1、相信每个人都有可能改变;2、每个人都有能力应对挑战,不过有的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些帮助。这2个前提适合所有针对人的工作,无论是咨询师还是社工。没有这两个前提,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做这项工作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一个原则,接纳。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要考虑你接纳的是什么,是人还是行为,还是他的想法。比如说这个人抢劫或者说犯罪了,那么你接受的是他这个人,你在专业工作时候你需要接受他,这个人还是他的行为,你跟他说你就该去抢银行,你没钱?对,我也没钱,咱俩一块去抢,能不能这样?是不是还是说接受他这个人,当他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他有他的原因,他有他的过往的经历,使得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尽管这个决定可能是一个错误的决定。那么我们接纳的到底是什么?这是需要考虑的。 

另外一个就是尊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对吗?你平时可能是这么想,这又回到了前面所说的习惯。说到尊重,我前两天这两天刚看到一篇文章,北京的一位传媒大学的教授,他从地坛医院康复出院了,具体是采访还是回忆我记不清了。在文中他说到当时他病得很重在ICU的时候,他看到旁边走廊不是一堵墙,而是一个窗帘。他就请护士把窗帘拉开,但是护士没拉上去。后来ICU的一位主任去把窗帘给拉上了,拉上之后这位主任还在窗帘上留了一个条,上面写着“窗帘不要放下来,请不要放下来,张教授要看风景”。 通过“教授要看风景”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要尊重这个人,包括在他已经丧失了很多的时候,他还有一个社会称谓在。

其实只要是灾难,无论是这一次的疫情还是其他的灾难,人会丧失很多。丧失了很多之后,如果说他这些社会称谓也都随之丧失的话,丧失感只是会更强烈。所以我们在做工作的时候,要注意对对方的称呼。 

另外一个我们看个别化,我们每个人在有不同的经历,他对问题的处理也都不一样。举个很多人可能都听过的例子,一个人鞋带开了,你是帮他系鞋带,还是提醒他鞋带开了,还是不理他让他走过去?这根据每个人的情况都会有所不同的。如果说这个人是一个没有双臂的人,或者说是一个小孩,你可能就帮他系鞋带系了,有的人可能你就不告诉他,就让他摔一跤长长记性?都有可能。 

再说说非评判,我们后面可能也会说到,就不要去评价对方的反应和感受,比如说我们说这一次武汉的疫情,那么多人,不管是重症还是轻症,一直在不同的医院的奔波当中,那么这种奔波有可能也会加重病情,我们有没有必要一定把这件事说出来,一定要去评论,其实是不需要的。

接下来保密,这个保密其实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现在媒体。其实之前我也做了一期的访问,对方在整理文字稿的时候很希望我能讲一两个故事。对这类要求我一直很犹豫,我不知道该怎么讲,我不知道这个故事究竟是对一些人有帮助还是有伤害。所以我个人在这部分一直是非常的谨慎。当然我们说媒体一直是有他们做事的流程或是方式。但是我觉得如果说一定要引用求助对象的故事,那至少要征得对方的同意。我们可以去问,我可能在某些采访中用到你的故事,你是不是同意。 危机事件是一个突然发生了无力应对的生活事件,包括公共事件和个人事件。那么危机干预和心理急救关系到底是如何的。为什么我们今天讲的是心理急救而不是危机干预。

这就要看下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总体来说分为4期,冲击期、防御期、解决期和成长期。从这次疫情我们很容易看到,目前我们是处于前两个阶段,即冲击期和防御期。 在解决期,基本上我们最多也就是时不时过去看一眼,成长期也是可能很长的时间内我们会联系一下。针对这次疫情来说,最初的冲击期那么就这一次的疫情来说,我觉得最初的时候是冲击期,主要的表现是不知所措,惊慌失措。我们可以从武汉最初封城、医疗系统的崩溃可以看出这一点。

接下来我们会调派很多的人员、物资和设备过去。 实际上不仅是病毒有这样一个爆发的时期,同时也是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心理也有个冲击期,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他看人家去做测试,他也去做测试。他看见人家去那排队,他也去,已经完全没有思考问题的能力了?其实我一直在想,如果当时汶川地震它不是地震,它是病毒,还有那么多人敢去吗?我不知道,我只是有的时候会这么想。 再有就是防御期,现在很多人应该是在防御期。这个阶段其实也会有很大的情绪问题,但当事人往往会否认。

像前两天看的武汉用环卫车运猪肉事件,武汉的基层就在这次的事件当中很快发现问题并跟居民道歉。道歉的时候居委会的干部也就是社工戴了个类似于N95的口罩,居民又不干了,说他怎么能有这么个口罩?究竟你是自己花钱买的,还是你从救援物资里拿出来的。旁边一个干部说你给他个解释,总得给人家一个解释的机会,你肉怎么回事?这口罩怎么回事?接着居民不干了,说我给他个解释的机会,谁给我们活命的机会? 我们说这种冲突,以及它的攻击性和愤怒,是符合心理危机的特征的。

处于这样的一个时期就会出现这样的情绪,而且我们没有办法去评价这样的情绪是不是对的,因为处于这样的危机状态有这样的情绪反应就是正常的。所以我们可能经常现在就会遇到的一些情况,可能我不能够仅仅的从日常的一些情理去推断它,你要把它放在他现在的一个心理阶段来看,那么一切就都解释得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