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哀伤?

 

这边我要跟各位聊一聊一些关于哀伤的话题。什么是哀伤?哀伤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我想各位在线上的朋友,你也可以听听看,跟你所面临到的经验是不是一样。我觉得一个亲人过世是第一个失去的是生活的稳定。我本来都有人帮我买菜、煮饭,现在他走掉了,赚钱的人走掉了,整个生活开始不够稳定。

 

这一次生病的人送到医院去,活着的人,在家里面,必须要做居家隔离。在出不去的时候,病人已经在医院过世了。我光想到这个就会觉得很心酸很痛,等到处理完后事,接下来怎么办?目前我们大家都处在这个状况,我想这个会让感触更深。

 

还有就是依恋,在悲伤辅导的时候,我们也很在乎关系。我生命中一个人的爱,就这么看不见了。这是我自己的例子,我以前有养一条狗,在它过世的之前很想吃水果,我就把水果切得碎碎的,放在手上,然后我坐着看电视,就把手往下放,它就过来在我手上吃水果。然后过去了一个礼拜后,差不多10天后,那天我又在看电视,习惯就把水果再捏捏贴在手上,就往下放,它没来,我突然大哭出来,我才知道原来我身上就有这样子一个很简单的依附关系。我刚举的是狗的例子,如果是人,我每天回到家就煮一桌饭,等他回来吃,他没回来了,你看那个情况真的是很酸很痛的。

 

还有再来跟往生者对应的角色互动,这指的是什么意思?这指的是有夫才有妻。在我家的妻子,她走了,我叫做什么?在关系里面,因为这个而来的角色的位置,我爸爸在我家,我是女儿,等我爸爸不在了,那这个时候我就没有了父女关系,像这样的角色对应其实蛮多的。对应最常见就是男女朋友、夫妻或者是说手足像这样的关系。

 

还有人生意义跟生命的意义,人生目标跟生命意义,这指的是什么?有些人会觉得我为了他活的,所以我一定我要活下来;有些人就会认为说这一切都是要为他而努力的。他走了,我还剩下什么?

 

还有自我价值的稳定,就是有他,我自己就会很完整,我很珍惜我生命当中有他的时间,这些都是生命自我价值的意义。还包括信任,其实我想亲人过世也会失去很多的信任,信任指的是什么?我们对于人性、对于社会、对于医疗,这都是我们的信任,当然我觉得最重要一件事就是对人生的信念。有人告诉我,我觉得我人生活着就是让我爸爸有面子,他现在走了,你觉得我还要剩下什么呢?

 

既然失去了这一个对我来说人生最大的信念,如果这个人活着或是面对一些事情,觉得我人生可以控制,还有控制感那就好。你会发现有些人是没办法控制事情的,所以这个是信任失去之后让我们失去的东西。

 

接下我们来聊聊,那什么是悲伤。悲伤指的是什么?就是我们面对失落的时候的身心灵震荡反应,所以在这边来讲一件事情,碰到这样的状况,你一定会身心灵都会有一些反应的,因为你是人,但要注意它是持续的,不会你哭一次它就没了。 

 

我可能会哭,但是哭很久的话真的就有持续性的意义了,而且请注意哭是自然可预期的反应,悲伤是有反应,而且是可预期的。其实是跟个人过去经验知觉有关,我们刚才也提到过,我们评估的时候要知道对方对悲伤的概念是什么。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来聊一件事情了,悲伤的反应,我简单的跟各位提一下,这不是重点。

 

人碰到悲伤的时候,一定会出现这些反应的。感觉也好、生理也好、认知也好、行为也好,当然就是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很悲伤,感觉是很悲伤、愤怒、沮丧、罪恶、恐惧等等。好多生理的部分,其实我觉得请各位都会注意到,有一些人有非常多的生理表现,特别会出现什么:他对声音非常敏感,就跟你说,我觉得听到下雨的声音,好像那种对感官声音会特别的敏感;常觉得胸口闷;然后没有办法睡觉,失眠;不想动;食欲降低;或者是拼命吃东西,这些都是悲伤的反应。

 

然后认知,当然我觉得也蛮常见,就开始一直很执着,对于往生者的思念,脑中一片空白,他就会一直跟你讲,你就是要弄懂这些到底发生什么事。一天讲两天两三天想一直跟你讲,它真的蛮难弄懂的;或者是他责怪自己怪他人;有人会想,不要想就好了。其实我想人生很多事情不是不要想就可以解决的,当然最明显我们可以看得见的哭、然后就把自己躲起来,不愿意跟任何人说话,跟你社交的一些反应,心不在焉、然后是故意的发脾气、责骂。

 

还有我觉得在行为部分请各位注意一个,我还蛮常见,很多老人家在他的小孩子过世之后,如果是在40岁、50岁过世,老人家差不多应该在60、70岁。这时候孩子出现情况后,这些老人家常会出现一种状况,在我面前永远不要再提起死掉的那个人。不提往生者这个时候其实是怕触景生情,听到会难过,可是相对来讲这是一种悲伤反应,这是他面对悲伤的处理方式。

 

再来就是珍藏,希望把他的遗物留在身边,所以我想这一个仪式很重要,至少你可以陪着丧亲者去找到一个往生者的东西,一个遗物可以留在身边。这些意义的传承,还包括有些人这个时候特别会往宗教方向去,寻求宗教灵性的关怀,还有宗教意义。当然对我们来说一定要赶快积极处理的,比如说有自杀的意念,抑郁症,然后就是喝酒,使用一些药物成瘾的药物,这些都是要注意的。

 

这个时候失常往往还蛮正常的。

 

有人哭得很惨,你就跟他说不要哭了,哭什么用,就把他所有的情感被压抑掉了。所以在这个时候,你的想象世界跟真实世界突然间因为发生一件事情,你都想想不清楚怎么会这样,这个时候想象世界跟真实世界的分裂,其实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大概会持续多久?原则上来说,半年到一年都有可能,我想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给他非常好的支持性的介入。特别是比较大一点的悲伤反应,过与不及都是我们各位心理工作者需要特别去注意的。

 

首先太长了,他可以哭很久,难过很久,超过一年两年以上;或者太快,现在大哭好,好了,不会再哭了,我不会再为流一滴眼泪了;或者说现在都没事,就过了一段时间,三天四天,一个礼拜之后大哭,这也是值得要关怀的部分;还有过度的反应,过度的反差,一下哭一下又好了;明明是很悲伤的事件,他是笑着讲的,这个的话就特别需要注意;还有特定情境就是,他特别在黄昏的时候才哭,或者是他特别在跟谁讲话,看到谁的时候就有特别的行为反应,到这边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复杂性的悲伤。

 

悲伤是正常的,过度了或过久了或压抑掉了,这才叫做创伤。我们最大目的是什么?把他的这些僵化的悲伤转变,把它流动,然后更完整,这是我们最大的目标。

 

我们想一件事情好了,你们各位想想看,小孩子,现在不小心跌倒了,或者想买一个东西不给TA,身边最喜欢的一个宠物过世了,你自己想想看,在你小的时候,当你在哭的时候,大人他会讲什么?不准哭,或者是说当你很想发脾气的时候,会说,你再这样试试看,我数到三。上这些东西都会孩子们学到一件事情,是我有悲伤,我有情绪是不可以的。就在这次面临到这样子悲伤事件的时候,甚至就会把悲伤压抑掉了,这个人就僵化了。

 

所以要让他脱离僵化,让他哭,让它流动,然后让他心里的悲伤出来,出来了之后才有疏导的可能性,所以让他的情绪流动会让这个人更完整。

 

接下来这一边有很多的咨商理论,我这边大概就会谈得比较快一点点好,因为不见得你每个理论都学习到,我大概跟各位稍微来谈一下。

 

咨商的理论学派,有心理动力学派,有经验取向学派、认知行为学派,家族治疗的学派跟后现代取向等等。要看你学的是哪一个,我知道在中国大陆这边蛮多人学精神分析,也有些人学完形好格式塔,也有人学理情治疗,我知道蛮多人在学催眠、焦点解决,你学的东西应用在个案身上,可以怎么运用呢?

 

首先心理动力取向,就是我们所谓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阿德勒或荣格这一边,请注意这一群学派本身很在乎的是对往生者的依恋,所以我们就要做一些事情,透过情绪的宣泄,让他跟依附对象分离,能够好好的说再见。你是学这个学派,用这个学派的角度来做这件事情,要知道早期的经验是被压抑到潜意识之下的,所以去找到他早期的时候,对这个人到底有多少的罪恶感或者愤怒,把伤心者的移情反应视为重要的处理议题。

 

你要知道精神分析其实很在乎的是移情跟反移情,也就是他在往生者过世之后,心里头到底是移情些什么?丧亲者和过世的人,他们之间的纠葛、需求情节是什么?于请注意这里梦境分析很重要,不管你是学哪个学派,当你在跟丧亲者谈的时候,他通常都会跟你提到我最近又梦到他了,我最近在想他了。

 

我记得我自己的话是我的一个老师过世。后来我的工作上面碰到一些困难,我就是想怎么办?等到我碰到困难了,我竟然梦到他,我知道他已经过去了。我还在梦里问说,你现在过得好吗?他笑笑跟我说很好,我说我生活上面有些困难,我很想听听你的意见。他说,好,可以,来来,可以。就因为这个我是笑着醒的。像这个东西我都把它写下来,其实它的目的是什么?在我心里头对这位老师的一些连接,我还很希望得到有人帮忙,而在梦里能给我些力量。

 

所以各位如果你们再跟丧亲者谈的时候,说到梦的这个东西,你要好好去听他的梦里的任何一个含义,这个很重要,梦里面很多的想法,其实就是潜意识的展现,所以你要好好去问,他梦见什么?

 

再来往下走。认知行为学派,当然我们脑筋怎么想,然后就开始可能会出现一些什么态度跟情绪,会出现什么样的行为,所以它基本上认为人是很理性的动物。所以我认真做一些调整,情绪做一些宣泄,行为做一些支持跟一点点改变,这个人就会有一些心理的疏解。我想各位应该最常听到的,叫系统减敏法,或者是增强法。他做对这件事情我就给一点好处,做错了,当然觉得拿掉他身边的一些好处等等。

 

减敏感就是,其实我很怕看见什么,然后慢慢东西在我生命中越来越多。各位可以怎么做,我知道线上蛮多朋友你们在做催眠的,所以催眠是好东西,所以这个时候你可以开始跟他谈,让他放松,用放松的训练、引导影响,这个是好的。当然你把人催眠,在催眠的过程里面,暗加一点点正向的东西给他,让他醒来的时候是非常舒服的,我想这个东西很重要要做的。

 

这边有几个步骤,这6个步骤各位要记得,首先是让当事人好好去说这个他一些事情;听完之后你就教育他有关于悲伤的讯息,悲伤非常是正常的,这东西还真是蛮正常的反应的;慢慢进一步理解,面对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内在的的担忧是什么;再讨论正向跟负向情绪,看他生命当中所碰到的一些难关是什么?引导式的想象,你好像还有一些话没有谈,你可以带他,引导他去想象,在那个场景里面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第五要做的事情是什么?象征性的仪式跟死者告别。

 

曾经我朋友告诉我说,他一个很重要的朋友出国旅游,他知道朋友坐飞机,然后跟朋友说,你上飞机的时候,能不能拍飞机上面的云?我很喜欢看天上的云,你可以拍给我吗?然后那个朋友就说,好,我搭飞机的时候就拍一下,然后朋友在空难里面过世了。所有东西都没有了,朋友过世了。

 

我记得就当时来找我,他讲这段时候好痛苦。等他全部说完之后我就站起来,那天天气刚好很好,我带他到了办公室的一个窗子前面,可以看到那天的云很特别,整个天上的云是不动的,就像棉花糖在一块一块,就像鱼鳞片这样,都不动这样子。然后我就语音一下,我跟他说哪一块?然后他说什么意思?你不是说要帮你拍云朵吗?你看现在有这么多块,说是哪一块?他就哭了。

 

他说我每次看到语音都会想起他。我说那太好了,下次看到语音的时候,你就喊他的名字,然后再看看,仔细的看看天上的云,画下来也好,记到脑子里也好,如果你有相机手机把拍下来都好。这是我在带他干嘛,带他创造意识,他每做一次,就叫他好好说声再见。

 

现在有一段时间了,我们没有见面,可是在他真的这样照做了一段时间。他说每次看到有云的时候就笑了,他在想你站着哪块。创造仪式跟死者告别很重要。

 

我想到科比的太太。她在那科比的告别式上讲了一句话,说你在天上照顾我们的另外一个小女儿,我在这边照顾三个小女儿,我们将来会有再见的那一天。这句话其实在建构一个未来。真的是很感人的,其实我觉得人很多时候现阶段很难说,我们可以把希望积累到未来去。这是认知行为。

 

经验取向,我们所谓的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存在主义、格式塔。像这一些都非常常见。无条件的关怀,深度同理心反应,真诚一致,也就是说不管他说什么都好好的听,这个时候你的态度是最重要的,所以你去接纳他,甚至于接纳自己的情绪。相对来讲,你要帮他对意义的找寻,对往生者的意义的找寻。

 

这句话什么意思?这件事情的过后,对我们来说,这个意义是什么?你要去帮他找出来。我很常用的一句话,如果人生是一本书,一个小说、一部电影、一张照片,你觉得电影的照片在讲的是什么?我想我都会来访者谈这样的话,甚至人有需要去面对内在的死亡焦虑。我好奇的问线上的朋友,你怕死吗?想过哪一天死亡发生在你身上的时候,那个是什么感受?你们这个东西你准备好去面对了吗?

 

像这个人真有需要去了解一个面对死亡的焦虑的,所以你得把自己的焦虑安好,然后带着这个去交流,就带着这样子的经验去听对方,你的焦虑是什么?帮他安好,让他听懂背后的焦虑是什么?这是意义治疗法。

 

我记得我有个朋友,大学毕业当兵回来后已经赚到了大概是这台币的1000万,大概是人民币200万。

 

我们全部人都觉得我的同学有人是富翁讲这段故事,可是他突然车祸就过去了,过世的时候我们到他家里面去,我们大家都非常的悲伤,我非常佩服他的爸爸,他的爸爸就就跟我们说,我替我的儿子觉得很骄傲,他身边有这群好朋友,在他过世的时候,你们大家来送他一程,他人生这样活得很有意义了。第二句话是,他走了,他的存款都留下给我们了。他之前还买了房,买了车,当时买房跟买车的时候,他的车子跟那房子的所有权人,一个是爸爸,一个是妈妈。然后他说儿子死的时候,他们才发现才知道这件事情,他就说原来孩子是来报恩的。

 

寻找意义我觉得是对悲伤辅导很重要的一件事,那么你带着来访者去探寻,这件事情的意义是什么?

 

我想还是最重要一件事情,把焦点放在当下,表达完整的情绪,让他好好的同理,真诚的去了解它背后的意义,帮他找到甚至于探索他未完成事件,是不是有来不及说再见,是不是来不及在生命当中做什么事情,去探索是哪一件事情还没有做,哪一句话还没有说的。应该怎么做我在最后会告诉大家。

 

第四,家庭治疗取向。辅导理论有相当多在就是教你治疗,当然我们谈的就是家庭系统的故事影响到全家,人受到个人跟环境脉络互动的影响,而产生其思考跟感受行为。所以家里一个人死了,绝对不止身边那个人,全家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如果有人死亡,家庭就会被剥夺掉一个重要的角色,所以家庭一定会进入混乱。你可以问问看家庭,当这个情况发生之后他们家的家人的平常的吃饭的时间、吃饭的场合、吃饭的现象有没有发生不一样?

 

他们全家板一搭一坐下来,结果那个位置空了一张椅子,感受和心情是很不一样的。有些家庭是不能谈,像我刚刚说的也这样子,完全不谈过世的事件。如果做介入治疗,我们是会谈论死亡。

 

不过这里有一件事情,台湾有这个现象,我想中国大陆应该也有,我们华人社会都有这个现象,有些家长会过度保护某些人,我们还蛮常见的那种譬如说30岁、20岁过世的人,他的爷爷奶奶七八十岁,每天都问小孩在哪里,怎么这么久没回来?你看他的五六十岁的爸爸妈妈怎么回答。都说没有,他出国了。事情就过去了,所以像这种事后被知道的,老人就会非常的难受。

 

我常常在想家里真的没有秘密吗?你们可以思考一下这个话题,所以如果以家庭治疗的来说,我们通常都会希望能够协助家庭成员重新去重组他们整个家庭结构功能等等。也要评估整个家庭受到死亡事件影响多大,这个都是比较评估层面的部分。

 

再来当然就是后现代,后现代我们大家提到焦点解决,我知道还蛮多人学焦点解决的。还有语言,我们本身故事中的语言会碰撞出不同的意义,所以说有多少说故事人就有多少种意义的故事。

 

后现代主义就让个案好好说,然后去把这个话题谈清楚。协助丧亲者就他所在社会或人生的生活情境,讨论伤心的意义,它整个的意义是什么?最后这句话很重要:借由与听故事的人相互交流,而产生与他同在的感受,可以减少孤单。最重要特别强调就是我们能够帮助他们好好地说,在生命的当中,就为他们自己的生命去选择故事,你讲是一个版本,我们可不可以来看看这个故事当中这个版本它带来的意义是什么?找到不同的说故事方式、角度,得到不同的故事的意义、更深的内涵,我想在后现代里面是还蛮常用这个做法的。

 

这里有回到我们把前面刚刚有谈到的部分,我们先做一些些整理,首先请你一定要记得做评估,这个评估是什么?如果他打电话来,这个人打电话跟你说我是这次新冠肺炎事件的人,我的家人死于这件事情了。你记一下,这里就像是一个我们那种核对表,你都要问到这个人死亡的时候,是什么原因?几岁?平常健康状态是什么?一定要问他的角色功能是什么?如果讲他是我们家的支柱,你就知道,这个人的意义非常的重大了。

 

再来,如果丧亲者就是当事者这个人,你就要问到,你平常在你之前跟他的关系怎么样?你们之间非常的黏很靠近,还是你之间常常有一些爱恨纠结,像这样子的话,你要先问他,关系是什么?

 

原来的关系,就是你们之间有冲突,还是你非常亲密,还是老死不相往来,这种当然也是有,但悲伤情况就会不一样,我们前面也提到过了。还有丧亲者对于死亡的概念就是信念是什么?我问各位,已经你有没有想过,活着是惩罚还是死掉是惩罚?活着是奖赏,还是死掉是奖赏?我好像问了很哲学的题目,这个都是死亡的信念。如果他说死亡是解脱了,所以也许在这方面压力就会小很多。

 

或者是说的他自己过去面对死亡的经验是什么?如果以前碰到死亡,人家告诉他说不准哭,不准闹,你躲起来你给我到旁边去,这样就觉得这个是不能谈的。但是如果他以前在面对这件事情的时候,我身边有很多支持者陪着我度过悲伤的过程,我处理悲伤的经验是比较正向的。

 

悲伤的反应,你肯定要问他,你他现在在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在情感上面还是是在认知上面,还在行为上面,哪个层面有一些症状,特别去仔细去看它持续多久?它哭了一年以上了,还是只是两个月还是一天。有没有特定的什么场合,或者是说身体有些什么反应?我想这个都是要去问的。

 

还有有没有重大创伤压力症候群?这指的是什么?我想这次事情跟大地震之间不太一样,这次会发现一个月了,还在听到有人确诊,有人过世,灾难的感觉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