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元助行动”专家系列直播。元助行动,由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委会、成功之道(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天天心理网、1879计划承办。为武汉加油,为助人者赋能!作为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技能加油站”,为全国的咨询师同行提供心理援助的专业资讯和公益培训课程。 

专家蔡春美,台湾师范大学卫生教育系博士,华人伴侣与家族治疗协会理事,1879计划授课专家。 

主题圆满未了的亲情,心理助人者如何陪丧亲者走一段路  

我们今天要来进行一个比较严肃一点的课程。一开始在谈这个课程的规划的时候,其实我在想怎么样让生死两相安好,这是我们做为助人工作者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让生的人可以没有遗憾,死的人也可以走得平静。所以我把这个课程题目改成《圆满未了的亲情,心理助人者如何陪丧亲者走一段路》。

 

今天课程的进行方式会跟过去不太一样,也许会严肃许多,也许难过许多,我想现在全世界,大概好几个国家,好多的家庭正在受着这样子的苦。我们慢慢来谈谈,看心理志愿者如何来做丧亲的这一部分。

 

我们把它放成丧亲辅导,是因为我在想心理助人工作者这个时候能够做的是什么?能不能至少先陪丧亲者走一段路,我们先把今天课程的定位在这边。

 

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要谈这样的主题,从开始发生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的事件以来,到现在整整一个月过去了,我们面临到好多的恐惧,害怕,焦虑等等。该有一个话题,一个对于死亡的话题,来谈谈在这件事件当中死亡患者的亲友到底该怎么办?

 

死亡到底带来了什么?是悲伤。所以我把今天的焦点放在悲伤辅导的部分。这个课程的设计,我会把它定位在心理助人者,所以心理工作者,如果过去已经学了好多心理助人的知识技能,我们如何应用这些过去学过的理论来做伤心的辅导,到底怎么做,然后要注意的一些资料,我会提供给大家,我们最后会有点时间,可以做双向的沟通跟讨论。

 

首先我们来聊一聊,我不知道各位不知道红楼梦有一句话,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其实这一次发生的事情太突然,如果这个死亡没有被我们社会所认可,我们的悲伤真的很不容易被社会所接纳。

 

在面对死亡这件事情的时候,如果是正常,那就是寿终正寝。甚至于台湾民间信仰,只要是高寿的,我们还会用红色、粉红色来写讣文。

 

但是如果说是像这次这些死亡的事件,它真的是太突然,而且不是被社会完完全全接纳的。所以相对来讲,背后的悲伤也就真的很难去接纳了。

 

我们来看这个数据,我统计到最新的数据,这次的事件确诊78,000多人,死亡有2700多人。你想想看这2744人,他们的亲朋好友们又怎么去面对这件事情?还有另一种死亡是不在这2744例内的,还有什么?

 

在医院医疗资源被突然大量占据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人来不及就医,就过世的。其实还有一些不是肺炎,但也在这次疫情当中往生的人。

 

我曾经看到一个报道说他的家人是得到了癌症,必须要拿一些化疗的药物,可是他们想,到了医院去的时候,万一被感染怎么办?以至于他不是新型冠状的肺炎,而是其他的疾病,肺癌,就不敢去医院了。就在这过的时候他就过世了,家人都很悲伤,也许认为本来可以在医院好好治疗,而且可以有蛮好的治疗效果,可是现在却没办法,这个的悲伤,谁来帮忙?

 

其实还有这次事件里面看到这些悲伤新闻的人,我这边放了一张图,我不晓得大家知不知道这个消息,这是一个女孩子,她正哭喊着她的妈妈,妈妈过世了,就在救护车上,车子开了,然后她在后面追着喊妈妈。我在台湾看到这则新闻也好难过,心里想这时候谁来帮帮她。

 

我想作为工作者有很多都有替代创伤。看到这些悲伤新闻的人,也跟着难过起来,其实你自己也非常需要好好去做一些处理跟调解。这一类都是我们在这课程里面很在乎、值得去做探讨的话题。

 

有爱就会有失去,失去就会有失落,有失落就会有悲伤,每个人都要去面对悲伤的,而这些悲伤,我们会有机会碰到,但是却无法预期它什么时候会出现?甚至于我们也没办法预期如果身边这个人不在了,那将来生活怎么过?

 

在这个时候的悲伤其实是因人而异的,怎么说?我这一把它分成了五个部分。

 

比方第一个因角色关系不同而有不同。我想针对各位来讨论一件事情,就是说这次的疫情里面过世的,如果说是一般的民众,跟医生跟护士过世有没有不一样?其实有蛮大的不一样的,如果是医疗人员过世,我们会更害怕的是连医疗人员都会过世,我们会不会有危险!我们会更多的猜测跟担心。

 

相对来讲,第一线的防疫人员,在现场帮人们做检体的这些人。他们如果在这个时候过世了,他的家属跟朋友会有多么的伤心。 

 

我记得在台湾的非典肺炎也就是SARS的时候,我们有医生跟护理人员在这次事件中过逝了。这件事情家属反馈出来就是,没错,医生跟护士救人这是你们的天命,你一定要去做这件事情,但是做这件事情之后,人命都没了,要怎么办?防疫人员甚至于是住院病患的家属,当然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受影响人群里面;这些人他们的家属跟朋友们;包括不是这些住院病人的家属跟朋友;包括像我们看到这些的时候,哀伤也是不太一样?

 

再来就是发生的情境会不一样,这情景是指什么?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医院,在医院过世的,还是在家里面过世的,还是说还来不及到医院,从家里出门了不到医院,在街上过世了。家属在面对这三种状况发生地点的时候,哀伤也会不一样。

 

还有发生这事的时候有没有未完成事件,如果我正要出去买一个便当回来给你吃,结果过世了,当时家属就会有想法,我干嘛让你出去帮我买东西,是不是我害死你的,像这种心情就会出现。

 

接下来是预期的还是非预期,也就是说你对死亡这件事有预期大概会发生,因为他已经病了一段时间了,已经住院了,已经感染上了,可能开始要准备死亡这件事情了。可是如果昨天还跟你讲话,人还好好的,今天发烧,然后就走了。这件事没有被预期,当然悲伤就比较大。

 

跟死者原来的关系,我们作为心理助人者,我自己是做家庭工作很长时间,就很在意的是这件事情。原来的关系什么?原来的关系怎么样?如果我跟往生的人原来的关系非常的好,是很紧密的;或者是我跟他是很疏离的,不太讲话的;或者是其实我很在乎他,但是我很讨厌他管我;或者我离不开他,但是我又觉得我需要独立,爱恨交加的;或者是我生活当中没了他,就没有手脚了。像这样原来的关系不一样的时候,他的过世对于这个家族来讲,悲伤也会不一样。

 

死亡的原因,如果说是其他的疾病过世的,或者是是癌症过世的,或者即便是车祸过世的。当死亡带进去恐惧跟愤怒的元素的时候,这时候悲伤会非常的不一样。

 

在这个事件当中,事发太突然了,我们都有恐惧,甚至发现好多事情跟我们以前想象的不一样,甚至我们有产生很多愤怒,这些原因都会让悲伤不同。

 

再就是往生者的状态,如果往生者还是很年轻的,跟他已经很老了,当然每一个生命都是非常宝贵,可是往生者状态不同,亲属在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就会有不一样悲伤的历程。原本是健康的,还是他本来就已经有些疾病,现在才过世,这个也很不一样。

 

为什么要谈这前面谈这五个内容(后面还有两个),也就是心理志愿工作者,当有一个人打电话过来,跟你讨论悲伤事件的时候,请你脑筋开始去做这些评估,你就要想他跟死者的关系怎么样,你肯定要问这些事情,所以我在前面就先把评估的点先跟各位谈。

 

再来还有两个评估的点要谈,一是丧亲者在死者死亡后的状况,除了死亡很可能失去其他的。本来家里都是死者在赚钱的,他死亡之后谁来赚钱,或者是可能他死亡了之后,遗产的继承,接下来孩子们的监护问题等等,其实有好多生命当中的事件在这个时候突然间也跟着没了,它这个意义就很不一样。

 

再来我觉得在这边有个很重要的东西叫说再见的仪式。为什么会有告别式?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好好仔细想过这个话题,人为什么要告别式?台湾有一部电影叫作《父后七日》,它里面在讲他爸爸过世7日了之后,全家人非常忙碌,在忙着送他告别式的事情,要准备什么祭品。可是7天过了之后,把告别事全部办完了,把往生者就是这位爸爸送走之后,他非常才出现悲伤。

 

拿这个话题来讲,我们到底有没有一个可以跟过世的人说再见的仪式?或者是在他要走的时候,去握住他的手说再见。这件事情也会对悲伤产生影响。我自己在做家庭治疗的时候,蛮多的人都会跟我讲说,我的父亲在走的时候,我来不及跟他说最后一句话,会有很长久的遗憾。我想我们大家都很能体会到这种酸跟痛。

 

还有身边人的态度,如果有人死了,我看到这个人的死开始掉眼泪,旁边有人对着我说,他死很应该,你哭什么,这个时候我的悲伤会不一样;或不准我掉眼泪;或者是旁边人说他死得好,类似像这些东西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悲伤。

 

这边再跟各位聊一个话题,这个叫往生者过去对于死亡的信念,如果往生者过去在跟你闲聊的时候,他谈到要死之前会怎么样,他于此的看法是什么。如果是泰然的,悲伤就不会这么大。

 

我就举我爸爸的例子好了。我爸爸在过世之前,常跟我说,春美,我病了,想办法,如果有任何的药物,有任何可以救我,我都愿意冒险,都很勇敢去接受治疗,打针吃药都愿意,但是如果一旦我不行的时候,你们千万不能留我,你一定要让我走,不可以给我插管,不可以给我做一些心外的急救,都不行。

 

当我爸在跟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哭得很惨,觉得是在跟我交代后事。可是当他最后要走的时候,我可以跟各位说,我爸爸当时教给我很大的生命智慧,他告诉我这样是人生的圆满,所以最后就不折腾。我爸之前教过我这些,所以对我现在来讲,我知道他是生前是什么态度。

 

可是像在这一次的疫情里面,有好多都是突然被发现被确诊,然后就被送到医院去。其实蛮多人可能在这个时候连见一面都难,甚至于到最后,也很难好好地去说一句话,这部分是辛苦的,这份痛是蛮累的。

 

这都是在我们接到个案的时候,你必须要先问到的一些相关的资讯,再来就是他自己过去的经验,如果今天这个人过去有面临好几次这种悲伤的事件,或者他其实每次都可以把这悲伤事情处理得很好,当然这件事情对他来讲,悲伤就会少一点。

 

还有人格,有些人的人格是非常的开朗的,兵来将挡水水来土掩这样子的,可是也有一些人,一碰到挫折进来,就开始觉得人生完蛋了,都毁灭了,就往下沉。所以这些也是他的压力状况。

 

再来年龄,各位想想看,我们是中生代,如果今天死掉是孩子,老一辈人的难受,跟我们这一代人死掉,老年人们的难受,还有我们死掉了,小孩子的难受,每一种都不太一样。所以幼年、中年跟老年,我们在一开始接案的时候要评估到这个东西。

 

还有这个来找你的人,平常面对压力事件的时候是怎么样处理的,我想这个是要先去评估跟问到的。也就是说有些人本来在这些事情的出现的时候,会好找朋友聊聊,或者是找咨询师聊聊,很好地处理;可是有一些人面对压力或者困难的时候,他就躲起来了,就不要讲话,表面开开心心,会说,很好,没事,什么都很好,不要再跟我讲什么,都是小事。如果他这样的话,其实是把悲伤压制掉的。这样的行为状态,我们也要先评估到。

 

我想在线上问朋友们,知不知道你自己对于生死的信念是什么?你要先去弄清楚这些,如果对于生死也是豁达的,今天面临到这些事情的时候,就比较豁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