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青少年心理师专业》的答疑,邀请在教育系统非常具有经验的唐树春老师进行回答。唐老师也是第一期1879优秀毕业生,擅长青少年心理相关工作。

 

此次问题涉及多动症、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常见问题,给大家在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很多的思路与启发。文章内容整理自答疑内容有删改。

 

 问题一 

提问:ADHD有很大的盛行率与并发症,并且一直延续到成年期。但是目前大陆很多的学校没有配备心理老师,家长对ADHD的认识并没有被普及,有很多ADHD的孩子受到很多的困扰,却一直没有被诊断、治疗。

有的孩子就算是被诊断了,但是因为老师和其他的家长缺乏相应的知识,就会因此而误解,觉得是家长对孩子不够严厉、太宠爱才导致的。他们会集体的排挤孩子,甚至学校也会劝退。针对这种现状,我们该怎么做呢?

 回答: ADHD儿童现在被越来越多的发现,也引起了社会的重视,社会亟需要普及这方面的知识,也能更好的照顾到这些儿童。 

 01  关于ADHD的基本知识   

ADHD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英文简称。它的特点是以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参与事件的能力差,但是智力基本正常为表现的一种疾病。 14岁以下儿童的患病率为7.9%,1/3以上的患儿有学习困难和心理异常的现象。

 02  ADHD的病因在学术界的解释 

1、遗传和神经生化因素。这类患儿男性多于女性,也就是主要来自于父亲。 

2、轻度的脑损伤和脑发育迟缓。比如母亲受孕期间营养不良,出现各种疾病:早产、难产、颅脑损伤、中毒等等。尤其是额叶皮质损伤,更容易出现ADHD症状。 

3、社会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的婚姻质量、精神健康状况、酗酒等行为。

4、环境因素。比如说经常接触有毒的化学物质,如铅等重金属。 关于ADHD的诊断,观察如果符合状况,应到专业机构去诊断确诊,我们作为咨询师,一般情况下不去断言、诊断就是ADHD,我们只疑似或怀疑。 很多时候人们只是根据观察,往往会有误诊:比如把多动症和一般的精力旺盛儿童混淆,将孩子发展中故意做出的不良使用行为混淆。如:萨提亚家庭治疗中,有一类我们称为是打岔型的人,也会做出一些不适应的行为。

 03  关于ADH儿童的治疗 

1、药物治疗。这是指情况比较严重的。一般患过多动症的儿童,在神经系统或心智不成熟的情况下需要服用药物。到了16岁左右随着自控力的增强,就会有较大的改善,逐渐的脱离药物。 

2、有效的心理治疗。

从三个方面介入:

一个是关于家长的培训,帮助家长更好的了解ADHD,学习正确的管理孩子的行为和方法。

第二个是进行儿童注意力训练

第三,是学校的干预。主要是帮助老师了解ADHD儿童的需求等相关知识,以及恰当的管理方法,比如儿童在教室内的行为,如何进行管理等等。 

这样让老师和同学们能够正确的认识这方面症状的儿童,能够更好地接纳TA和TA相处。在这些介入方法中,我觉得家长的接纳和照顾是最为重要的。

 问题二  

提问:陈老师在讲课中提到生活辅导的实施方式有班级活动、个别咨询、团体谘商。请问班级活动和团体谘商的区别是什么? 

回答: 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我本身是教师,当过多年的班主任、管理学生工作,所以对学校、班级辅导、班级活动有比较广泛的认识。 

班级活动:包括的范围很广,涵盖了陈老师所说的生活辅导的大部分内容。比如班级管理、实务活动、班级组织建设、班级活动、团体活动、学习的组织管理。 大的方面来讲,主要包括班级的心理建设、生活建设。生活建设又包括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等等,还包括班级的一些娱乐活动,我们称为康乐活动。 

班级活动的原则是寓教于乐。当然班级活动也带有心理辅导活动的属性,而且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在心理辅导,专业方面会差一些。因为更多的是知识的学习,价值观的灌输、文化与道德认同等方面是占主导的。

 团体谘商:专业性的治疗活动,它针对的是特定的对象和议题来招募团体成员进行团体咨询的一种方式。 在实务工作中,人们往往会把一次性的,把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混同团体谘商。谘商团体我们知道依据属性、人数可分为大、中、小,三类团体,从对象的选拔、领导者、方案的设计,目标都与班级活动是有很大不同的。 所以从这点上来讲,大家是能够区分出来的。

 问题三  

提问:在团体活动中,有一个成员边玩手机边参加活动,请问应该怎样处理?

回答: 这是团体活动中经常见到的现象,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这里我想界定一点,学员提出的团体活动指的是团体辅导活动还是团体咨询,这里面是有区别的。 

不管是在什么活动中,学员出现这种情况要用团体辅导的技术,寻找合适的时机进行核对,或者是进行特别的关照:比如TA有什么特别的需求,这样做有什么动机?当然这要找合适的时机,是由领导者进行,或者是由协同领导者进行。 

还有一种方法是,在团体进行前,要通过团体规范的制定、讲解与执行对这类行为可以进行适当的约束。让这类成员对团体规范有比较深的了解,同时也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约束来进行规范,达到团体要求目的。

​ 问题四 
 
提问:什么是共情?什么是同理?共情和同理又有什么异同? 
 
回答: 这是作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必须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同时,共情同理,也是我们作为专业心理咨询师必须掌握的技术和态度。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1879学习时,在《咨询基本技术演练》的课程,老师分析过:共情是在心理咨询师中心理咨询中大陆常用的语言,同理是台湾地区常用的用语。同理的意思是与来访者同在理解。 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说“同理就是感觉到心里去,共情指的是重在感同身受”。
 
 所以从这点上来理解,二者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心理咨询师最基本的态度和技术。是在咨询中与来访者建立关系,保障咨询顺利进行,或者更深入下去必不可少的技术和态度。 不同的理论派别关于共情同理,描述用语会有所不同,对来访者困扰介入的角度可能也是不同的。 
 
例如,有的取向是从行为入手,有的是从认知入手,有的是从情绪入手,每个来访者都是独特的。 所以咨询师为了走进来访者,我们首先要学会在共感上工作,这样才能贴近来访者,让TA觉得是被理解的、被接纳的、被支持的,我们的咨询才能够有效深入的进行下去。
 
对青少年心理师专业感兴趣?
 
文字整理/小羊
编辑/不加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