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上出生那一年,小希已经单身度过了四个本命年。而她的职业恰好是容易让人产生各种联想的心理咨询师。不知道什么原因,从来没有步入过婚姻生活的小希,从十几岁开始就被身边人当作是倾诉情感问题的对象。

 

从十几岁的时候被同桌问“爱上了一个不回家的大叔该怎么办”

二十几岁被问“你说婚姻是不是爱情的坟墓?我到底该不该结婚?”

到现在被访客追问“你说他真的天天都加班吗?他是不是有小三?”

 

一年又一年,她越来越迷茫。虽然并非自己亲身经历,但从身边人的吐槽中,她对亲密关系累积了越来越多的失望情绪。今天听这个人吐槽自己家里那一位长期脾气暴躁,简直就是个战争贩子,明天听那个人抱怨自己每天一个人做家务一个人带娃,如果不是固定每周给先生洗脏衣服,还以为自己早年丧偶……这些都已经让她十成十的感觉到心累。

 

更别说偶尔还会在咨询室里,眼睁睁的看着五十左右岁的大姐提起自己婚姻不幸,儿女又不争气的时候,哭得像个未满周岁的孩子。她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要么孤独终老,要么忍受一个千疮百孔的婚姻,赌自己能养出个孝顺的娃将来彩衣娱亲。

 

但哪个都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然而生活在当下看来,似乎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

 

 

当然,迷茫的不仅仅是自己人生的前路,毕竟没有爱情的时候,眼下最要紧的还有事业。作为一名入行不太久,却相对幸运顺利走上了心理咨询师道路的人,平均每三个个案中就有一个的核心问题是情感问题。此外还有大概率的儿童青少年案例,探索一圈下来,发现问题根源还是孩子的父母情感失和。

 

在这个主题下,又能生出五花八门的小议题,有的是外遇,有的是情伤,更有家庭冷暴力时不时出现在讨论列表中。总会有话题她觉得力不从心。

 

光是这些议题就已经让她应接不暇,更要命的是三不五时就有访客或真诚或挑衅的问她:“你结婚了吗,你都没结婚有什么立场对我的婚姻指指点点。”或者“你都没有成功的恋爱经历,听你的,我不是更得失败了吗?!”

 

嗯,是的,经常要面临类似这样的问题,心累,脑壳疼。

 

小希是我的一位朋友,当我们聊到她这段职业和生活交织的迷茫时,我瞬间想到了最近接触到的课程。是的,我觉得这个课程可以帮她梳理很多现实的焦灼。

 

比如,针对最近非常影响她职业自信心的那几个问题:亲密关系到底是什么?没结婚的人不能接触亲密关系话题吗?对于一个没有经历过感情大起大落的咨询师,怎样才能给遇到情感问题的来访者帮上忙?

 

 

这个课程的主讲老师在课上特别提到,自己的一段十年的感情无疾而终,尚沉浸在失恋的情绪中。可是一个失恋的来访者在经过他7次的辅导之后,又相信爱情了,开始迎接新的生活。

 

老师还说过:一个做自杀防治干预的咨询师,难道一定要有自杀的经历吗?做离婚咨询的咨询师,一定是要离过婚的吗?

 

显然不是,心理咨询师是经过专业严谨的训练,用专业的知识帮助需要的人走出生活的困境,与他们是否有相关的经历,是没有直接相关的。

 

经过一次直播微课的学习,小希了解到那些从亲密到冷战,再到分手的人们,往往经历了五个感情逐渐降温的阶段:

 

一开始,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会有情绪,会言不由衷,经历尖锐的开场或是者相处的过程中出现冷暴力。

 

 

比如夏天约会的时候不再用“亲爱的,好热哦,我们去买奶茶好不好”开场,而是:“这鬼天气要热死人了,你还叫我在这种地方等,你脑袋是不是被门夹了?”

 

这种时候,就是需要调整状态,调整方式的时候。如果不及时调整,再往后,可能会经历批判式攻击与消极逃离的阶段,相处过程中相互挑刺,或者为了不冲突干脆不见面。那么之后呢,就可能在身体上越来越远离,慢慢的,糟糕的回忆与负向情绪的累积,最后就会导致感情持续降温的恐慌,一切,可能就会变得无法挽回。

 

在上了这次微信课后,没有什么经历和体会的小希,对亲密关系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回想自己以前的个案,发现很多时候是自己的判断有偏差,这些偏差使工作变得艰难。如果早点儿了解到这个知识,可能以前的工作会容易很多吧。不过好在还不晚,以后的工作里,有了这样的系统知识,就会变得更顺利。

 

目前,关于亲密关系话题,有这样一次体验沙龙,这个课程的授课老师是一位从15岁到50岁都会喜欢的老师:

 

 授课专家 

傅嘉祺

来自台湾的“萌新”情感专家

他是台湾东吴大学心理研究所临床咨商组硕士

台湾婚姻与辅导学会理监事

心理学跨界达人

从24岁开始,成为台湾张老师最年轻的心理师督导,该记录至今无人打破

从事咨询工作超过15年,涵盖学校、社区、医院、企业及军队等领域

心理咨询经验超过3000小时

在各地举办心理学演讲、工作坊超过2000场,其中情感类占1000余场

曾被台湾媒体评为补教界9大名师之一,是非常受欢迎的心理学

讲课条理性强、接地气、有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