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后一天早上,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到中美教育差异,从抽象理论论述到实用操作技能,各场主题演讲和工作坊依旧是座无虚席。

国家心理健康服务、家庭教育政策解读及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探索

闫洪丰  

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

中央和国家有关心理政策文件的主要起草者之一

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只要在国家体制内,就必须了解国家政策,心理学的发展也是无法超出体制外的。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也要仰望天空。掌控国家政策,认清大势所趋,然后顺势而为。

关于家庭教育问题,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已经特别提到。

调研发现,当前家庭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家长教育观念滞后

2、家庭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但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越来越少

3、学校放假,家长上班,孩子无人管

4、家庭教育“学校化”倾向严重

5、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改变这些问题的方向在于:三教合一。三教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环境/社会教育。通过三教合一,改变一个人整体的心理素质。

家长永远不可能被学校、补习班替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国家不是不管,只是时间暂时未到,相信相关的政策一定会逐渐完善。

绘画投射测验分析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刘伟   博士、江苏大学教授

心理咨询是一把钥匙开一个锁,对于一些防御意识特别强的来访者,首先就可以用绘画投射测验来做第一把钥匙,试试能不能打开第一个锁。绘画投射测验相比量表测量,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呈现真实性,可以绕开一个人的防卫,获得最真实的结果。

绘画投射测验的应用领域很广,主要应用在人才选拔、生涯规划、婚姻匹配、问题筛查、犯人改造、心理咨询、疾病评估、家庭教育等领域。而如果要应用于家庭教育,父母应该要做到以下几点:完善自我、做好榜样;了解孩子、遵循规律;学习方法、提升效果;评估反馈、调整方法。

从认知到学习角度谈儿童创造力和教育演讲

郝景芳   第74届雨果奖获得者、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宏观经济员

郝景芳老师认为人工的智能和人类的智慧最大的区别在于,智能用于解决确定性的问题,而智慧则是用于解决未确定的问题。

未来,高技术含量和低技术含量的工作依旧会不断拓展,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中等技术含量的工作会被逐渐取代,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发展创造力,这也是人类优于人工智能最显著的一点。

当人工智能的算术、算法不断发展,我们以后还需要继续学数学吗?需要,数学应该是以后变得越来越重要的一门学科,学数学是思维和灵魂上的提升,要学会用数学的思维进行思考和创造,这是提高创造力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此外,老师还提到,任何时候学什么都不会扼杀创造力,学越多的知识,不应该是造成信息堵塞,而是提供更多的创造基础。但是有一种方式是会扼杀创造力的,就是只允许出现正确答案,不允许错误出现。

中国心学之心教育体系建设

徐敬东   爱的教育与价值观管理体系创建者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患者的比例逐年攀高。为何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增多却未能改善国民幸福指数?徐老师认为,只有心理疗愈回归中国文化,弥补中国文化中的某些因素,才能从本质上实现国民心理健康状态的提升。

心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在这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心对应能量,身对应物质,灵对应精神。心是一切的枢纽和源头,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着力点。复杂的身心灵关系由心展开,传递到身与灵,个体需要鼓励自身心灵走向无限。

有技巧地陪着孩子玩——亲子游戏治疗工作坊

蔡丽芳  

台湾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咨商研究所博士

原台南大学咨商与辅导系副教授

跟孩子玩就叫做治疗吗?蔡丽芳博士从自身多年的儿童咨商经历谈起,告诉我们:个人中心取向亲子游戏治疗将游戏作为互动媒介,具有建立关系、揭露内在经验和净化、正向情绪、习得人际互动规则等多个功能。

蔡博士强调,游戏过程需要遵循一定原则,不要企图用任何方法来引导儿童的行动或谈话,让儿童带路,治疗者跟随;不要企图催促治疗进展,只需建立必需的限制,让治疗者关系符合真实的生活世界,让儿童觉察到在治疗关系中他是有责任的。

关于大学生无气力症的诊断与筛查

郑宁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首批心理督导师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无气力症就在社会蔓延开来,60年代始,各国开始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由于饱食社会病、家庭的过渡抚育以及较大的高学历社会压力等内部因素,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大环境等外部因素,引发了大学生对生活学习态度的低迷、情绪与身心的无气力、性格上固执、幼稚、不成熟、缺乏责任感等问题。

如何运用认知行为催眠帮助父母建立孩子的自我意识、自我效能感和沟通技巧

Lorna Cordwell   英国心理学委员会注册心理治疗师

在生活中,一些人可以比较妥善、自如地处理生活中的压力事件,“弹性”一词就是用来形容这些稳健的个体。那该如何才能建立个体的弹性呢?

虽然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催眠疗法可以帮助来访者在想象中演练新策略和建立弹性,但对于孩子而言,他们较难“进入内在”、或“想象未来”,使得催眠疗法的使用受限。因而在对孩子进行工作时,必须考虑到他们自身的发展阶段,要关注面前的孩子,根据他的年龄和发育随时调整催眠。

除催眠疗法外,父母也可以帮助孩子用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的问题。事实上,孩子习得并能够使用某项新技能,学会对问题采取行动并找到解决方法的过程也是在强化个体,会越来越有弹性。

科学潜意识观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实效化家庭教育

金洪源   元认知干预技术创始人、辽宁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教授

文化差异导致了这样的现象:中国孩子不管,容易变坏;西方教育不管,不容易变坏。因而,我们需要在科学和传统文化中找到一条有效道路。

中国传统文化宣扬内敛,国人的焦虑大多是潜意识的焦虑,这种潜意识的焦虑是不能讲道理的。金老师从专业视角指出,元认知干预技术具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专业人员把心理求助者培养成能够自己高效干预自己的潜意识心理结构,实现心理健康、人格优秀、潜能充分开发的优秀者的心理技术体系;二是自我修养和发展元认知智慧,指掌握了元认知干预技术的人们自觉地控制自身的潜意识心理活动,实现健康、潜能开发、人格优秀等目的的自我心理修养方法体系。

中美教育差异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借鉴

何胜昔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学博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后

教育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和家庭的焦点问题,关于教育问题的种种思考和理论也非常多。何胜昔老师指出,当前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存在一些误区。

比如想尽各种办法给孩子安排,认为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导致孩子成为空心人和巨婴;比如认为成功就是好成绩、好学校,最终导致孩子厌学和游戏成瘾;又比如,很多家长还信奉“玉不琢不成器”,喜欢一有机会就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结果孩子失去了人生的目标,迷失在寻找人生的意义之中,甚至有自杀念头。这些孩子的口头禅就是“活着真无聊”。

作为家长,应该允许孩子体验自己的喜悦,察觉自己的需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个体都应该为自己负责。另外,美式教育目标导向是未知的世界,强调爱和感恩、注重社会实践。每个孩子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去关注他人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