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关于认知行为疗法——
☞Ellis的理情疗法,当事人被迫改变观点,而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是当事人主动改变观点。
☞认知治疗的步骤:从情绪事件找自动化思考——回应自动化思考——向下挖掘中介信念与核心信念——个案概念化——改变核心信念:苏格拉底式对话。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从较为轻微的症状开始,如果一开始就处理最严重的问题,可能遭到来访者的阻抗。
☞认知行为治疗是事件取向的,从具体的事件出发,找自动化思维时,聚焦在事件发生的一瞬间,捕捉那一瞬间的想法、念头、感觉。那些脑中未经修饰的念头,脱口而出的话语,即自动化思考。
☞所有的证据,以当事人讲的为主,而非咨询师自己的总结和概括。按出现的顺序,将具体细节像录音带一样重复,不断反刍关键时刻的词句。咨询师讲话速度要慢,不要紧张,一着急,就导致焦虑,记不住。
☞伤害人的,不是真相,而是不敢面对真相。所谓的真相,不是夸大的想象现实。
☞当事人心中有两个矛盾的自我,如果这“两个我”能够互相商量,则比较好,如果总是争吵,比一个我还要糟糕。
☞挖掘核心信念就像挖掘古迹,有的要挖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如果乱挖,容易损坏文物。每次挖一寸就要停下,拍照、摄影、记录。心理咨询也是,每挖出一点都要反刍,要确认。
☞挖古迹,先挖到最上面的部分,可能最先挖到屋顶。心理咨询同样如此,共情同理摘述后,再往下挖,挖一层确认一层,问:“你是这么认为的,对不对?”
02 关于心理咨询——
☞不管哪个流派,基本咨询技术都很重要。
☞基本咨询技术要加强,要熟练,否则会匠气十足,看起来是那个样子,但是不自在。熟练后,才能自在地场面构建,向下挖掘。基本功打好了,才能比较快速、顺畅地进行。
03 关于人生智慧——
☞如果一个人的强制性思考很强烈,这样的思考,也有可能让一个人很成功。极端个性可以造就重大成就,同时这种人也不好相处。科学家、艺术家其实都是不太适应的人,科学家都不正常。
☞世界能够改变,靠的是那些桀骜不驯的人,他们坚持到底,很辛苦。适应力强的人能从现实中得到好处,但是不能改变世界。
☞越是亲近的人,越是摩擦大,因为有很多利益相关,不易分清界限。就像开车开很快,就容易撞上 。亲人之间也要有礼貌,也要有沟通技术。
☞孙中山说,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为了推翻帝制,十次失败,第十一次才成功。这个世界不公不义,可以选择在这个非理性的世界,理性地生活。
☞常生气的人是因为道德教条太高,认为凡事都“应该必须一定要”。表面上是道德,实际上是对他人的伤害,把自己的需求、期待变成对他人的要求、命令。
☞如果不焦虑就没有动力读书,如果太焦虑就读不下书。
☞抑郁症人对世界的观感比较负面,到底是抑郁症人的认知正确,还是普通人的认知比较正确?答案是抑郁症人的认知比较正确。这个世界是如此不公不义,选择不去死,是个人的选择。理性地生活,让世界的理性增加一些,过得有意义一些。
04 课堂答疑——
(1)挖掘核心信念时,往下挖进入深层的痛苦,咨询师不忍心,怎么办?
这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身体治疗时,开刀会痛,但不开刀可能会死。治疗不能害怕,不能不忍心。心理咨询师带领来访者在惊涛骇浪中走过,自己的心智要坚强。
二是当事人所说的痛苦,是现实痛苦还是夸大痛苦?如果一个女性,老公有外遇,不爱她,她觉得活不下去了,那又怎样?咨询师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
一个骨头坏掉的人放在眼前,可以马上治疗,也可以几个礼拜不去碰他,是不去碰比较残忍还是去处理比较残忍?有些时候,当事人会比想象的更坚强。你们(1879的学员)不知道死活,来当心理咨询师,更要勇敢地面对人间的苦难。
(2)在一些父母带领孩子来咨询的个案中,越来越发现是父母的问题,在处理父母的问题时,越靠近他们的核心信念时,他们阻抗越严重,不想承认,怎么办?
家长有时候是害了孩子,让孩子很痛苦。一般情况下,孩子比较好沟通,但家长不想沟通。有时家长将咨询当工具,要咨询师当帮凶。这时候可以对家长采用个人化技术,充分共情、同理、尊重、接纳家长,这很重要。
课堂演练并不真实,但是思路很清楚。实际的个案比这复杂很多。咨询时就像拔河,拔过来三米,又被拉回去两米。教学影片、参考书可做参考,但真正接案时,没那么容易。大陆目前的社会氛围比较浮躁,来访者要赶快要答案,导致心理咨询很糟糕,有些人为了赚钱,给答案,甚至出现小三劝退师。
在正规的咨询中,要签合约,场面构建很重要,要跟当事人说明是“一起讨论”,讨论后也许会有答案。如果一直停留到同理共情的阶段,来访者会不满足,想要答案,这时候,就应该使用个人化技术,使他觉察,就不会着急要答案。咨询师也不应该有“你交了钱,我就该给你解决问题”这样的观点,咨询师不做这个,解决问题是当事人自己的事情,咨询师在中间起到帮助解决问题的作用。
(3)上一次课程是“问题解决咨商模式”,比较偏情绪处理,偏个人中心,这次课程偏认知,感觉矛盾,怎么办?
“个人中心咨商”,情绪比认知重要,用简述语义、共情同理、标定情绪等技术;这次偏认知,要当事人改变想法。在接纳许诺(ACT)中,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道理,咨询师越反驳当事人越反抗。所以ACT是改变心理僵直、固执,让当事人变得更有弹性。
咨询的过程中,会上不同的高速公路,共情同理过后,有个人化技术,然后有进阶干预。如果不学技术就学流派,真的会完蛋,相当于学了一肚子偏见。你们学到现在,每两个月学一个流派,会很痛苦。基本功练好后,会到概念化和进阶干预,就需要做统整,找出主要困扰问题,再进行进阶干预的策略,从情绪取向、认知取向、行为取向进行干预。
弗洛伊德是心理咨询的天王巨星,后面的流派都是在反对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间经过了很多的流派,到现在出现后现代的诠释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学到最后,你们会发现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十八般武艺大都学过了,会挑出比较顺手的几套。即使三年的课程上完了,依然还会有很多疑问,到时候,会进入各个学派深入学习的阶段,可以进督导班学习。同时,专业也会分化,每个人慢慢会有自己的专长,会进行分科咨询。实务问题处理时,不是只有基本技术就够了,还需要补充相关领域的知识。
(4)遇到疑似精神疾病的当事人,怎么办?
对于疑似精神疾病的人,要挖出他正向的东西,来维护健康,当事人的不正常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可以不挖不合理信念。咨询师要尽到提醒责任,提醒家人应该送往医院就诊。最好咨询师要认识精神科医生,做好转介衔接的工作。
(5)关于咨询师移情、咨询师的价值中立问题。
我从概论就开始强调,咨询不是讲道德。人的感情一发不可收拾,要陪伴。
咨询师不是父母,也不是法官,而是专业人员,帮助当事人进行整理。可以帮助当事人看清现实的处境,看到社会的舆论,但在厘清的过程中,咨询师不反应价值观,始终价值中立。
同时,尊重接纳不是赞成,也不是反对,更不是纵容。咨询师不要干涉当事人做他自己的决定。咨询师可以提醒他,而不是威胁他、吓唬他。
咨询师是带马到河边喝水,不是强压头让马喝水,马不喝水不强迫。就好比,子女未成年时,父母有监护权,天冷的时候,可以要求孩子穿衣服再出门。如果子女成年了,不穿衣服就出门,父母无权干涉。如果孩子不穿衣服感冒,那是他自己的事情。
点击下图观看1878计划(中国心理咨询师继续教育标准建设项目)系统课程内容: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