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心理网
    • 首页
    • 课程
    • 专题
      • 「朱言·建瓴」朱建军视频专栏
      • 心理危机干预与创伤辅导
      • 性少数群体专题
    • APP
  • 首页
  • 心理咨询师考试
  • 心理咨询师三级
  • 三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北京VIP集训班】
  • 【北京VIP集训班(三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培训
  • 三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北京VIP集训班】

    线上+线下360度学、练一体化备考辅导,魔鬼的训练,学霸的成绩。

    • 价格
    • ¥ 2580.00
    • 25人

      已加入学习

    • 学习计划

    学习有效期 截止:2018-06-30 (随到随学)

      该课程为限制课程,请联系客服
      • 扫二维码继续学习二维码时效为半小时
  • 介绍
  • 目录
  • 笔记 (0)
  • 评价 (0)
    • 该课程为限制课程,请联系客服
      • 介绍
      • 目录 免费
      • 笔记 (6)
      • 评价 (3)
    • 基础心理学1
    • 基础心理学2
    • 基础心理学3
    • 基础心理学4
    • 基础心理学5
    • 发展心理学1
    • 发展心理学2--婴儿期
    • 发展心理学3--幼儿期
    • 发展心理学4--儿童期
    • 发展心理学5--青春期
    • 发展心理学6--青年期
    • 发展心理学7--中老年期
    • 社会心理学1
    • 社会心理学2
    • 社会心理学3
    • 社会心理学4
    • 社会心理学5
    • 社会心理学6
    • 社会心理学7和8
    • 变态心理学1
    • 变态心理学2
    • 变态心理学3
    • 变态心理学4
    • 变态心理学5
    • 变态心理学6
    • 变态心理学7
    • 变态心理学8
    • 变态心理学9
    • 变态心理学10
    • 变态心理学11
    • 变态心理学12
    • 变态心理学13
    • 变态心理学14
    • 变态心理学15
    • 变态心理学16
    • 心理测量学1
    • 心理测量学2
    • 心理测量学3
    • 心理测量学4
    • 心理测量学5
    • 心理测量学6
    • 咨询心理学1
    • 咨询心理学2
    • 咨询心理学3
    • 咨询心理学4
    • 三级诊断技能1
    • 三级诊断技能2
    • 三级诊断技能3
    • 三级诊断技能4
    • 三级咨询技能1
    • 三级咨询技能2
    • 三级咨询技能3
    • 三级咨询技能4
    • 三级咨询技能5
    • 三级咨询技能6
    • 三级测验技能1
    • 三级测验技能2
    • 三级测验技能3
    • 三级测验技能4
    • 三级测验技能5
    • 三级测验技能6
    • 【直播回放7.23 9:30-1...
    • 【直播回放7.23 14:30-...
    • 【试听】如何进入天天心理直播课堂
    • 【直播回放7.30 9:30-1...
    • 【直播回放8.6 9:30-11...
    • 【直播回放8.20 9:30-1...
    • 【真题】2012.11 三级职业...
    • 【真题】2012.11 三级理论...
    • 【直播回放 8.27 9:30-...
    • 【直播回放 9.3 9:30-1...
    • 【直播回放 9.3 9:30-1...
    • 【直播回放 9.9 9:30-1...
    • 【直播回放 9.9 9:30-1...
    • 【直播回放 9.9 14:00-...
    • 【直播回放 9.9 14:00-...
    • 【直播回放 9.16 9:30-...
    • 【历年真题&答案2012.11-...
    • 三级全真模拟卷(一)
    • 三级全真模拟卷(二)
    • 【直播回放 10.29 9:30...
    • 【直播回放 10.29 14:0...
    • 第一课 11月5-11日集训:...
    • 第二课 11月5-11日集训:...
    • 第三课 11月5-11日集训:...
    • 【直播回放 11.12 14:0...
    • 【资料下载】第十课 考前辅导与减...
    • 排序: 最新笔记
      • 最新笔记
      • 点赞最多

    社会心理学

    1.概述

    2.社会化与自我

    3.社会知觉与归因

    4.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5.态度

    6.沟通与人际关系

    7.社会影响

    8.爱情、婚姻和家庭

    第一节概述

    社会心理学定义

    F.H.奥尔波特: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G.W.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么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社会行为

    人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勒温的公式:B=f(P、E)

    社会心理学简史 霍兰德

    哲学思辨:1.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经验描述:1.在观察基础上,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实时分析:1.从面熟转向实证研究2.从定向研究转向定量研究3.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价值中立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习论:班杜拉 联想 强化 模仿

    社会交换论:人与人的物质精神的交换

    符号互动论:

    精神分析论:荣格 集体无意识。等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

     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终身社会化

     早期社会化(上学)、继续社会化(上班)

    在社会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类的遗传本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社会化的分类

     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是全部社会化的前提

     性别角色社会化:生物角度、心理角度、社会角色

     道德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

    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角色分类

     角色获得方式:先赋角色、成就角色

     角色的规范化程度:规定性角色、开放型角色

     角色的功能:功利型角色、表现型角色

     角色承担着的心理状态: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

    角色扮演三要素

     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四形式

     角色冲动、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第三节 自我、身份与自尊

    自我

     自我:自我或自我意识(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的认知。

     主我与客我(詹姆斯):自我具有两重性,及自我是有主管的我(I)和客观的我(Me)两方面构成。

     I:自我的动力部分,是认识的主体、主动行动者。

     Me:自我认知的对象,是被观察者,他是通过接受别人(社会)对自己的有组织的态度系统形成的。是社会的我,通过角色获得。

     镜我:是由他人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我们周围的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

     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公开的我、秘密的我、盲目的我、未知的我

    自我结构

     物质自我:自我的载体

     心理自我:态度、信念、价值观、人格

     社会自我: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

     理想自我:理想中我该是什么样的人

     反思自我:自我概念的反馈

    罗杰斯:

     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更为重要中的作用,因为他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知自己的方式。

     自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解释经验.3.决定期待。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生理自我8个月—3岁

     社会自我3、4岁-13、14岁

     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需时10年时间左右

    自尊

    詹姆斯:自尊=成功/抱负

     个体是否对自己有积极态度,是否感到自己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是否感到自己是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自尊的概念—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影响自尊的因素

     1.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2.行为表现的反馈

     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4.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想的进行比较

    第三节 社会知觉和归因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此外,也包括对行为原因的知觉。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认知这的经验

     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认知者的情绪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印象: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开头结尾)、刻板印象、光环效应

    印象管理

      管理策略:1.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4.投其所好

    归因

     定义: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分类

     内因与外因

     稳定性原因与异变性原因

     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作出变化的预测

     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作出准确的预测

    归因原则

     协变原则:行为主体、刺激客体及背景三方面因素

     特异性—主体是否只针对客体做反应

     共同性—不同主体是否对客体作反应

     一致性——背景不同反应是否相同

    特异性:低 共同性:低 一致性:高 归因结论:主体

    特异性:高 共同性:低 一致性:高 归因结论:情境

    特异性:高 共同性:高 一致性:高 归因结论:刺激客体
     
    影响归因的因素
     社会视角
     自我价值保护
     观察位置
     时间因素
    归因的个人价值保护倾向
     自我防卫策略:1.自己成功内归因。2.自己失败,外归因。
     动机性归因偏差(竞争):1.他人成功,外归因。2.他人失败,内归因。
     
    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社会动机概述
     社会动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中等最好)
    社会动机
     亲和动机:源于依恋,
    影响亲和的因素:情境、情绪、出生顺序
     成就动机:个体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
    影响动机的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侵犯动机:优异的伤害他人,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侵犯行为:伤害行为、侵犯动机、社会评价
    侵犯影响因素:情绪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社会角色与群体、大众传媒的影响
    去个性化和侵犯行为正相关,当下没有明确的意识自身的身份时候,容易出现侵犯。
     利他动机:个体不顾自身,增进他人的价值和利益的一种心理倾向。
    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自然环境、社会情境、时间压力、利他的对象特点)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内疚、人格)3.利他机能
    权力动机:
    社交情绪
     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1.抑郁,2.酗酒。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社交焦虑是仅此于抑郁和酗酒的,危害美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据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统计,我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其中70%的人是因为抑郁症。
     三低:思维迟缓、情绪低落、语言动作减少或迟缓
     三无:无用、无助、无望
     三自:自责、自罪、自杀
     嫉妒: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
     羞耻与内疚
     羞耻:因为缺憾,或不一致,产生的痛苦情绪体验。
     内疚: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态度定义: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态度的成分:认知、情感、行为倾向
    态度的属性:方向、强度、相中度、深度、外显度
     
    态度转变
    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1.传达者方面(威信、立场、意图、吸引力)2.沟通信息方面(信息差异、畏惧、信息倾向性、信息的提供方式)3.接受者方面(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人格因素、个体的心理倾向)4.情境(预先警告、分心、重复)
    态度转变理论:
    海德平衡理论(P-OX-X模型)
    p个体、o他人、x客体
     废立最小原则,情感是很难改变的,改变最小难度的(认知)。
    态度的测量
     测量态度一般用间接的方法:量表法、透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测谎仪的工作原理)
    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
     沟通指信息的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国通。
    沟通的主要功能
     获取信息
     思想交流、情感分享
     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
     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
     协调群体行动,促进效率提高与组织目标实现
    身体语言沟通
     目光与面部表情
     触摸,人在触摸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
     姿势与装饰
     身体运动
     人际距离:公众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亲密距离
    人际关系的理论及原则
     特点;个体性、直接向、请感性、
     深度、情趣爱好、态度、自我概念人际关系、隐私
     原则:相互性、交换性、自我价值保护、平等
    人际吸引
     亲和、喜欢、爱情
    吸引条件;临近、相似或互补、外貌、才能、人格品质
    第七节 社会影响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行为的原因: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
    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因素、个体人格因素、情境的明确性
    社会促进和社会懈怠
     社会促进:结伴效应、观众效应、性别助长、
    社会懈怠:群体活动中个体责任意识减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
     
    模仿
     是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模仿的意义:1.是学习的基础、2.适应作用、3.促进群体形成
    塔尔德的模仿率:1.下降率、2.几何级数率、3.先内后外律
     
    暗示
     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音、表情、姿态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社会感染
     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
     
    第八节 爱情 婚姻 家庭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狭义)。
     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依恋、利他、亲密
     
     
     
     
     

     

    [展开全文]
    aube · 2017-08-05 · 【直播回放7.30 9:30-11:30】第二课 社会心理学 1
  • 授课老师

    天天心理

    天天心理网站管理员

    最新学员

    学员动态

    SARAH0874 开始学习 第二课 11月5-11日集训...
    SARAH0874 开始学习 第三课 11月5-11日集训...
    SARAH0874 完成了 变态心理学3
    SARAH0874 完成了 变态心理学2
    SARAH0874 完成了 三级测验技能4
    • 关于我们
    • 公司简介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讲师招募
    • 新手指南
    • 服务条款
    • 网站注册
    • 购买课程
    • 常见问题
    • 课程支付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 银行转账
    • 优惠券使用
    • 售后服务
    • 售后政策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结业证书
    • 友情链接
    • 成功之道
    • 1879计划
    •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

课程存档 课程内容版权均归成功之道(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京ICP备15037598号-4 Powered by 成功之道(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