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丰卦,上面是震下面为离,震为雷,离为火,又为电。

 

 

本卦之象一看就是雷电交加,势力很猛,为盛大之卦,所以说“丰者,盛也。”就国家而言,象征国力强盛,是威武强国,是个盛世,这也是吉卦,但是丰卦中同时也蕴含着很多危险因素,因此也强调了忧患意识。

 

国家在国力最强、最威猛的时候如日中天,好比正午的太阳。但“日中则昃”,过了正午太阳就要西下了。月亮的运行也如此,“月盈则食”,月亮圆了也意味着要开始月缺了,这是阴阳变化的自然规律,因此一定要保持住这种“中”,所以在卦辞中强调“宜日中”。要是过了“中”就会很麻烦。《易经》在解释卦的时候,一是看卦爻的爻性和卦爻所处的位置是否正当,比如阳爻处于阳位就叫做正,处在阴位不当位的时候就是不正;另一个是看爻是否居于中位,中位的爻是最佳的,所以解读卦象时总是强调“中”和“正”。比如九三爻已经过了下卦之“中”,爻辞提到“折其右肱”,就是有胳膊折了的危险;而上六爻过了上卦之“中”,都是过了“中”,违反了“宜日中”的告诫,因此都有凶险。特别是上六爻所描述的凶险是一种很吓人的景象,爻辞为“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上六爻为丰大之极,爻辞意思是说有钱有势的丰大之时盖了个大房子,但把窗户都遮住了,很阴暗,表示太过自恃清高,失去了群众基础,从外面看起来里面完全没有人气,三年都不见有人出现,给人一种凶宅的感觉,所以主凶。

 

 

还有豫卦,后来的成语“备豫不虞”其实就是从豫卦的“有备无患”演变来的。

 

 

“豫,乐也。”(《尔雅》)豫有安乐、祥和的含义。但豫之太过为“逸豫”,过于安乐容易乐极生悲,因此应当有忧患意识而加以防备,此为“备豫”,要在事情发生之前有所防备。

 

豫卦所说的是,如果要想有幸福的生活,要想生活安乐,就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走正道来获得,不正之豫都是主凶的。卦辞中初六爻是“鸣豫,凶”,六三爻是“盱豫,悔”,都是不祥之爻。因为这两个爻位都不正,都是是阴爻居阳位,位不正其豫也是不正的。

 

豫卦的特点是有五个阴爻,只有一个阳爻。分析卦的时候,大家要注意“以少为贵”。因此在豫卦中九四阳爻是卦主,其余诸阴爻辞都是围绕九四爻卦主来分析的。

 

初六爻和九四卦主是相应的关系,因为初六爻是下卦的第一爻,九四爻是上卦的第一爻,这两个位置刚好是相应的。初六爻其位不正,却和九四爻卦主呼叫而套近乎,想借着卦主的势力拉自己一把,让自己不劳而获的去享乐,而不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豫,这就是“鸣豫”的意思。初六爻位卑还不正,说明这是个小人,所以爻辞主凶。

 

六三爻和卦主九四爻的关系是比邻关系,两者之间相比,“盱豫”的意思是睁着眼睛往上瞅,向卦主献媚取宠、溜须拍马,期望从中能获得点利益,所以也是不正的,因此也主凶。

 

豫卦中最好的爻是六二爻。首先它的位置居于下卦之中,占了个“中”字,另外六二阴爻所占的位置是第二爻阴位,当位为正,六二爻因此具有“中正”之象。六二爻辞说:“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是指坚硬如石的铠甲。此爻强调要坚守中正之德,不要像初六和六三那样没有中正之德,不走正道而求“豫”。只有坚守中正之德始终走正途,就能得到好的结果,所以“贞吉”。蒋介石字中正,可能由此而来。

 

古人从豫卦中悟出来“备豫”这个概念,就是指在幸福安乐时一定要有忧患意识,防备凶险。如同六二爻一样,坚守住中正,既不能和下面初六“鸣豫”小人同流合污,也不要像上面六三“盱豫”谄人献媚取宠,一定要坚守中正之德,才没有凶,才“无咎”。《礼记·中庸》里强调“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荀子·大略》中给“备豫”下的定义就是“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据《贞观政要·纳谏》中记载,唐代开国元勋魏征在上谏皇帝时提出“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意思是治国就应当要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 

 

 

《易经》中反复提到忧患意识,不仅险境中要有忧患意识,顺境中更要有忧患意识。《易经》如此强调忧患意识,并不意味着消极地回避凶险,而是要积极地应对。《易经》所强调的忧患意识是理性的忧患,并不是“杞人忧天”,不只是认识到忧患,更重要的是能够积极地应对忧患。

 

 

以《易经》中最凶险的坎卦为例,卦辞说:“有孚,维心亨,行有尚。”坎卦中虽然处处都是凶险,但在卦辞里却没有强调险,而是强调了“亨”。但出险而亨需有两个条件,一个是要“孚”,一个是要“行”。“孚”就是信,要有诚信、信念、信心,而且还得要“行”,能行动起来积极应对,别认为处于险境之中,干脆就等死啥也不干,那是不行的。如果总是消极等待,听天由命,那是出不了险的。出险必须要有行动,要积极应对,所以强调“行有尚”。

 

 

《彖传》中用“水流而不盈”做比喻描述坎卦,说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即便遇到很多艰难险阻,最后还是会突破阻碍流入大海,所以人在险境之中也应当如水流一样,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只有行动起来才能摆脱凶险。但这种行动并不是盲目地行动,而是理性地行动,不要盲干,要冷静下来、认真反思、接受教训、总结经验、提高能力、增强信心。

 

《易经》中的蹇卦就是讲这个道理的。

 

 

蹇卦的上面是坎,坎为水;下边是艮,艮为山。从卦象就能看得出,山高水险,象征着前进的道路艰难险阻。“蹇”就是难的意思,行动这么艰难,怎么才能够顺利走出去,《易经》蹇卦中提到了三点:

 

第一,如《彖传》所说:“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知矣哉。”指的是不要蛮干,不要盲目地行动,要冷静下来。从卦象来看,上面是坎水,坎为险;下边是艮山,艮本身就是“止”的意思,表示要停止。因为前面已经见险了,应当停止,不要冒险盲目的前进。

 

第二,是要正确选择行险的道路和前进的方向。蹇卦卦辞有“利西南,不利东北”之说,《彖传》解释为“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东北,其道穷也。”西南在后天八卦中为坤位,坤为土,位于五行之中位,象征着中央大道,因此这条道是平坦的;东北是后天八卦艮卦所在的位置,艮为山、为止,前方有高山阻隔已经没有路了,所以“其道穷也”。

 

第三,如《象辞》所说“君子以反身修德”。就是说遇到艰难险阻之时,应当先冷静下来,很好地反省自己、检讨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这样才能更好地行险,所以表达的还是积极地应对险阻。

 

 

 

《易经》所传承的“忧患意识”的核心思想归纳起来就两点:一是防微杜渐;一是有备无患,即“备豫不虞”。

 

关于防微杜渐,《易传》对《易经》的阐发可谓极致。坤卦初六爻辞说:“履霜,坚冰至。”履霜,秋之象也;坚冰,冬之象也,由履霜至坚冰,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文言》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阐发曰:“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此即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若绝此忧患就应从灾殃的苗头将起之时着手,防微杜渐。在盛世家旺之时,就应有忧患意识,要辨微探微,防患于未然,由此才能避凶趋吉,安然无事。《易经》(此指现存之《周易》)作于殷周更替的动乱之际,故作易者时时怀有深刻的忧患意识,而且已将这种忧患意识升华至忧国忧民。 

 

 

关于“备豫不虞”,《系辞下》说:“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备豫不虞,即有备无患之义。在《易经》“忧患意识”的影响下,人们已认识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天下之祸不生于逆,生于顺”(《钱公良测语》)的道理,所以尤其重视有备无患。

 

《易经》中反复强调的“忧患意识”,既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不仅对儒家思想有重要的影响,对中医学也有重要的影响。《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所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治病和治国同理,在病乱未形成之前就应有忧患意识,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故《淮南子·说山训》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内经》这一“治未病”的思想,显然是受到了《易经》忧患意识的影响。

 

 

《易经》的这种积极的忧患意识通过文化的传承,已深深的扎入到国人之心,不仅体现在个人和家庭,也体现在社会乃至国家、民族层面,因此可以认为贯穿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部过程之中。《融入了中华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之中,成为国人的主流意识之一。

 

 

忧患意识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代,这种忧患意识并未减弱,国家层面的很多决策都是防患于未然。在革命将要胜利取得政权时,党中央搬离西柏坡进北京之前,当时就说:“我们要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已经提到了取得政权之后要如何巩固政权的问题,已经注意到要有忧患意识了。此后,“唇亡则齿寒”抗美援朝拒敌于国门之外;特殊时期的“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等,都是在忧患意识指导下的决策。

 

现在我国正处于兴旺发达时期,更应遵泰、豫、丰等卦之旨,“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警惕霸权主义的“颜色革命”。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国人的主流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可堪称为“国魂”。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失魂者”及“月光族”也大有人在。特别是当今,随着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一部分人已经淡漠甚或丧失了忧患意识,这是很危险的。

 

 

自十八大以来,国家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对各条战线都提出了“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的警示,最近(2020.2.23)在“统筹推进新冠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增强风险意识”,“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感”。可见“增强风险意识”已成为我党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这也是国家战略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