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一3月8日妇女节,提前祝大家节日快乐,借着这个节日,我们今天的话题就从女性讲起。

 

都说2020年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元年,现在看来21年有继续觉醒的势头,从《赘婿》作者不要女性观众的言论被批判,到李诞代言女性内衣翻车,再到宋轶“好嫁风”海报被骂。

 

开年就处在一场场关于女性价值的讨论中,但我们从中看到的依然是对女性的不宽容。

 

当然,赘婿作者的迷惑发言和李诞的误导性广告词这两件事,除了让我们看到部分人潜意识中对女性的贬低,也没有太多讨论的部分,但宋轶“好嫁风”的宣传就给了各方充分的发挥空间。

 

起因是宋轶在宣传新剧时,在微博发了几张以“好嫁风”为表达中心的海报,当即被指贬低女性,随后宋轶重新编辑了微博并道歉。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好奇的我旁观了这场舆论战。

 

整个过程中,有人认为“好嫁风”的说法贬低物化女性,甚至认为嫁人这一行为就是女性在自贬身价;也有人认为女性早晚都要结婚,想要讨异性喜欢很正常,认为批评“好嫁风”的人都是出于嫉妒,是嫁不出去的人。整个问题讨论到最后变成了一场人身攻击。

 

很明显,对于这种没有绝对标准的问题,真理难以越辩越明。最后都会演变成一场自我价值的攻防战。

 

前面两者的对垒,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新时代“独立女性”对战传统世界旧思想。但仔细一想,两者的核心都是一回事,就是在昭告全世界:我是绝对的真理,但凡跟我的生活方式不一样就指定是没过明白。

 

我们也必须承认,无论哪一方的胜利,都不意味着女性更自由了,这不是进步,两者都是在用极权的方式来寻求安全感和认同感,是在以一种霸权对抗另一种霸权。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对这种“逃避自由”的方式有过详细的阐述。

 

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的观察,揭示了孤独和自由的矛盾。认为资本主义给人们带来的两种影响,一种是人们的自由确实增加了,可以有更多样的生活方式和表达自我的权利,同时,多元的选择也导致孤独感和不安全感的增加。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孤独是自由的代价,由于社会的发展,女性可以在更多的领域创造价值,生存也不再单纯依靠婚姻。在有了可以讨论是否进入婚姻的余地的同时,也带来了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我们没办法确定不依靠婚姻的女性就真的可以获得想象中更好的生活,背离传统的压力又给这种选择以更大的舆论风险。

 

而社会性会让我们本能地想要摆脱孤独和寻求安全感,因此会出现逃避自由的情况。

 

弗洛姆同时阐述了逃避自由的几种方式:

 

第一种放弃社会发展给与的自由,寻找已经摆脱的原始枷锁,也就是坚定地认同女性必须进入婚姻的观念。

 

第二种方式是破坏性,也就是通过毁灭自我以外的世界消灭与之抗衡的力量,以这种方式来显示自己的力量,逃避难以忍受的孤独与软弱无力的感觉,也就是不婚主义者坚定地消灭婚姻现象,以此来使自己成为主流获得安全感。

 

弗洛姆称之为以极权的方式来对抗孤独,两者都不是健康的处理方式,都无法让人们真正得到解脱。结果只能是让每个人的生活都更焦虑和痛苦。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对抗的环境中,没有人可以拥有真正的自由。但凡是婚姻不幸的案例都会被作为攻击婚姻的靶子,反之亦然。

 

真正能够让女性生存环境得到改善的,不是争论,而恰恰是不争论,尊重每个人的选择,认可每种选择的意义。就像弗洛姆说的自由和孤独并非难以调和,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其关键在于社会能对多样的个人选择保持开放和宽容的态度,允许一个人向着自己的天赋自由的发展。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简单说来,在只要不将人的价值困在一个固定的模板上,我们就有可能安全地不受攻击地享受自由。

 

如果不一定非要考上名校,你就有更多的时间发展兴趣,如果不一定非要30岁之前有房有车结婚生子,你就可以充分探索人生的方向,如果不要求孩子一定是优秀的,就可以有更多机会表达爱。

 

但同时我们也知道,这个目标很难达成,因为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在与其背道而驰。

 

社会对一个人价值的评判正在变得单一且固化。

 

近些年铺天盖地的金融贷款广告、美容整形广告都在试图告诉我们,没有钱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不漂亮的人生是没有选择余地的。你需要借钱给孩子买生日蛋糕,要借钱给自己更好的生活,要借钱旅行感受世界,要借钱让自己变得更漂亮,要借钱拥有奢侈品......

 

它们正在用极权的方式,将人生其他的意义排挤干净,试图将人生的价值和金钱的价值绑定在一起。

 

在这样的价值引导下,我们也变得越来越狭隘,似乎只有将一个人的全部价值都换算成财富和社会地位还是人生的唯一答案。

 

因此也就会出现有人在知乎提问,为什么李永乐这样厉害的人要在中学当老师?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很明显提问的人认为李永乐老师的价值被低估了,也有人认为李永乐老师所在的学校很厉害,工资很高。但很少有人思考为什么优秀的人不能做一个平凡的老师,教书育人的价值为什么会低于社会地位和金钱,为什么从事崇高职业的人会被认为是屈才。

 

可见这样单一的价值取向,已经深入到了我们日常选择的方方面面,大家对本能地会将其套在各种问题上,但凡偏离这个价值的决定,都被认为是不明智的。

 

这不仅导致我们对别人的不宽容,同时也导致我们对自己的苛责。

 

我是不是不够成功,是不是不够有钱,是不是做的不够好,是不是不够漂亮,是不是不够聪明……

 

把这个模板套在自己身上,我们的人生充满失败。每次对别人创造的价值标准的认同,都仿佛是对自己的PUA。

 

在当下的社会我们看到,掌握资源的人试图统一社会的价值观,让每个人都认同金钱的价值,认为拥有的物质等于个人意义,因此,很可能在不就得将来真的会出现,20%的人拥有120%的财富,剩下80%的人拥有20%的负债;而在个人层面,我们每个人也都试图说服别人:我的选择是人生的最优解,所以在任何可以攻击异己的地方,都永远是无休止的争论,我们甚至连自己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地方都无法接受。

 

不宽容正在让每个人不快乐。

 

当然了解这些,并不能真正改变社会的风气,但希望下次你在陷入对自己价值的怀疑时,再想批判别人的选择时,脑子里可以跳出来这个观点:你所认为的价值观可能只是某一种极权的胜利,它不关乎人生的本质,你应该活在自己构建的价值体系中,同时包容他人与自己的不同。选择不结婚不妨碍体验爱与责任,选择不生育也可以在事业上体感“繁衍”的成就感,人生没有什么模板,也无所谓对错,“好嫁风”也只是一种穿衣风格概述而已,“嫁”或“不嫁”都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