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家庭心理建设高峰论坛第三天,从家庭暴力,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从代际禁锢,到家谱图中的自我探索,从绘画投射测验,到孩子专注力的培养……精彩回顾!

 

  主题演讲:亲子沟通的心理技巧——如何解决行为、需求与价值观冲突

演讲嘉宾:王鹏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中华女子学院应用心理学教师

关键词:沟通  心理技巧  

 

许多父母总认为自己有责任去解决孩子的问题,而不是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首先需要分清楚是谁的问题,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谁有不舒服的感觉、有情绪、有困扰,说明谁有问题。

 

倾听的关键是要听懂孩子表达的真实含义,准确理解孩子表达的真实情感,并能够用恰当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自己的感受及时回馈给孩子。 

 

演讲主题:大数据视角下,家暴受害者的心理图鉴

演讲嘉宾:朱廷劭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社会与工程心理学研究室主任

关键词:大数据  家暴  预测

 

家庭暴力能够使受害者的人格发生改变,尤其是神经质维度在短期内明显升高,更易紧张、焦虑,也更有可能再次遇到不幸遭遇;对心理影响上,受害者抑郁程度、自杀可能性显著升高,生活满意度显著降低,受害者抑郁水平逼近抑郁临床诊断标准,需要进一步的临床干预治疗。

  

演讲主题:绘画投射&婚恋匹配:一幅画助你找到意中人

演讲嘉宾:刘伟  江苏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绘画投射分析专家

关键词:婚恋 绘画投射  

 

绘画是直接跟人的潜意识进行沟通,用绘画投射进行婚恋匹配,可以减少虚假信息、人格面具带来的影响。可以用绘画对婚恋双方在生理需求、精神追求、原生家庭、性格、态度、人际、情绪、物质等方面进行相似性研究,也可以在支配与顺从、家庭与事业、温暖需求与给予、勇敢与懦弱等方面进行互补性研究。

 

演讲主题:承担起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神圣责任

演讲嘉宾:张青之  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会长

关键词:社会心理服务  社会心态

 

锻造一支坚强有力的基层心理人才队伍,在社区设立站点和岗位,缓解服务对象经济压力,以就近就便、简单实效的服务形式,解决特殊人群心理困境,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自我管理方式,加强人文关怀和生命教育,消除对心理问题的偏见与歧视,预防和减少极端案(事)件发生,培育社会群众的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演讲主题::打破原生家庭的代际禁锢 获得亲密关系的幸福密码

演讲嘉宾: 傅嘉祺   中国台湾婚姻与家庭辅导学会理监事,中国台湾心理健康促进会理监事

关键词:原生家庭  亲密关系

 

受到过伤害的人,往往会变成三种生物的行为模式:一是躲在安全壳里的乌龟,没有期待,就不会有伤害;二是刺猬,依旧愿意尝试,因为不想被伤害,就先伤害别人;三是鸵鸟,回避型的人格,在关系很紧密的时候,遇到一点问题,就会终止关系。

 

演讲主题:电子屏幕时代,一键清除孩子的视力和注意力问题 

演讲嘉宾: 林思恩  中科院心理所、香港中文大学认知神经博士

关键词:专注力  自控力  视力

 

自控力的前提:规则意识。

 

懂规矩:对规则敏感,到新环境能关注到显性和隐性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游戏上手快;

 

守规矩:愿意通过规矩做事,或者驾驭规则,实现自己的需求并监督他人;

 

立规矩:喜欢通过定规则来统一小伙伴的思想,解决争端。

 

演讲主题:在爱的关系中传递品格

演讲嘉宾:秦一铭  民政部社工联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应用戏剧学部秘书长

 

关键词:爱  英雄  品格

 

什么是英雄?是那些你可以在他们身上真实地看到优点和缺点的活生生的人。就像我们身边常常遇见的为人父母者,远远超过了当今社会上普遍认同的“英雄”。他们永远在向我们揭示:真正的英雄,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愿意为孩子们树立典范的真实的丈夫和父亲、妻子和母亲!

 

演讲主题:汲取原生家庭的力量:家谱图中的自我探索与成长

演讲嘉宾:江文贤  博士,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兼任助理教授,鲍文家庭治疗系统取向家庭治疗师

关键词:原生家庭  家谱图  

 

越研究家谱图越能客观看待自己的父母与家人,越能客观看待世界;了解家谱图可以了解很多事情的来龙去脉,可以学习以客观与多元的观点看待事物。

当焦点可以放在以家庭为单位的时候,就好像从高倍显微镜转换到低倍显微镜,也像是从球场内移到体育馆上方看球赛。太靠近而看不清楚的运作模式,因此变得清晰,而太靠近的视野也因为有了远方视野的协助,变得更有意义。

 

圆桌论坛:社会心理服务与家庭建设

嘉宾:

张青之   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会长

张霁   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负责人

徐敬东   NLP 国际授证导师

关键词:心理服务  家庭建设  家庭角色

主持人:秦一铭  民政部社工联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应用戏剧学部秘书长

 

心理学不是疾病学,心理学是专注于知情意行的,是每一个普通人都需要的,因为人人都生活在精神世界里。现在一提心理健康,有一种误解,以为就有心理疾病,其实不是,社会心理服务是服务于快乐,服务于幸福的,是让我们提升生活品质、让我们家庭关系更美好的。 
家庭是社会最根本的组成部分,如果整个社会心态不好,家庭肯定有问题。想要帮助到广大的爸爸、妈妈、孩子,就需要做一些社会化的普及工作,拿起家庭教育的武器,把技术教给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用技术解决自己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物质是决定幸福的根源,实际上把欲望降低、把眼界开放的时候,我们的物质并没有增加,但幸福感却提升了。
孩子的正知正见是从家长的“行”当中出来的,我们是靠家人的“行”,得到我们的“知”,用我们的“知”去得到我们的“行”。“知”难还是“行”难?“知”更难,因为我们知道了这件事,我们才会去做。孩子不是教育出来的,孩子是感染出来了,是靠父母的正知正见感染来的。

 

通过本次论坛,我们看到了宏观视角下新时代家庭关系的挑战与机遇,理解了中西方文化下家庭的相似与差异;深入探讨了离婚冷静期、恐婚恐育等与时俱进的社会热点问题;也进一步讨论了原生家庭、家庭暴力等全民关注的议题;在催眠、绘画、回归疗法等具体的心理技术里学会觉察、接纳与应对家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在家谱图、焦点解决中看清关系,汲取力量,拥抱家人与生活。

 

本次论坛从家庭心理建设出发,加速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和落地,通过科学的、专业的、有效的理论与技术交流,引导家庭建设、家教建设、家风建设,用小家影响大家,以大家促进和推动整个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