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全球云端的伙伴们,大家上午好,这里是第14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心理会客厅的直播现场。欢迎您的收看和关注。

 

我是今天的节目主持人岳一格,来自1879的第7期班,今天是我们直播现场的第二天,今天在我们心理会客厅一共有7场直播,本场是第一场,第一场的主题是“青少年问题的百病之源—不容小窥的焦虑”。

 

今天我们请到的主讲嘉宾是台湾心理健康促进协会的理监事傅嘉祺老师,我们的对谈嘉宾是北京青少年政治学院及北京青少年研究所负责人田宏杰老师。

 

欢迎两位老师,今天的主题是关于青少年的焦虑问题,也是目前家长和老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家里刚好也有一个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所以今天我自己也特别期待两位老师的分享。

 

下面我们就有请傅嘉祺老师开始今天的分享。

 

傅嘉祺老师:

 

 

大家好,我是傅嘉祺老师。

 

我们今天要来谈的是青少年问题的“百病之源”,也就是焦虑情绪。

 

为什么我们会想要谈这个主题呢?

 

因为焦虑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情绪,其实在我实际接个案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的青少年,他们都会出现焦虑、抑郁,甚至是敌意、愤怒的情绪,基本上一定会出现的就是焦虑,而且我们也发现当一个青少年有焦虑情绪出现的时候,通常他的原生家庭中可能也有其中一个是焦虑型的父母。

 

焦虑可能会导致各种心理的相关障碍症,例如大家可能听过的强迫症,或者我们有时提到的广泛性焦虑障碍等,当焦虑已经超出正常范围的时候,就有可能会生病,而这个病可能不是吃药就能好的。

 

 正常焦虑vs不合理的焦虑 

 

焦虑跟抑郁是不同的情绪向度,我们知道抑郁可能是感觉到情绪的低落、失去自我价值感、活力下降。

 

焦虑可能有神经紧张、担忧、害怕、恐惧、不安等表现,这些都是焦虑向度的情绪。

 

首先要区分什么是正常的焦虑?什么是不合理的焦虑?

 

我们的情绪分正向跟负向,而不是以好或坏来区分。

 

负向的情绪其实是个调节的系统,当出现各种情绪的时候,都是在告诉我们自己发生了什么,所以当孩子们出现焦虑时,其实是生活中重要的价值跟目标产生了冲突,即理想的我是一个样子,真实的我却在另一个位置。

 

心理学上我们称其为“自我差距理论”,这个“理想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之间的落差越大,就会产生越多的负向情绪,因为这个冲突会引发忧虑和畏惧。

 

焦虑是一种模糊不安的心理感受,心理会慢慢影响到生理,开始可能会是血压升高,或者会有些生理的变化跟反应。

 

我们经常提到的比较多的是负向情绪,而且是过去的情绪,所以当孩子感到不安的时候,他一定是在过去有一些不愉快的经验,过去那些不安的经验让他对现在或未来感到焦虑和担心。

 

孩子的认知功能还没有那么好的时候,他可能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焦虑、低落,所以我们在协助孩子的过程中也要去找到这些情绪的感受。 

 

其实孩子的焦虑和害怕的情绪背后通常都有一些特定的事件,不过孩子自己可能是找不到的,所以我们在做心理咨询或是父母、老师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要能够听孩子说。

 

什么叫“听孩子说”?

 

我们身为长辈,往往都很急着想帮孩子把问题都解决了,通常孩子碰到问题的时候父母都急着要告诉他该怎么做,详细到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可是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没有帮孩子处理情绪。

 

在处理情绪方面,在这里可以教各位两招,第一招是说出孩子的情绪,比如“你是不是正在生气?你是不是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

 

当你说出他的情绪跟状态的时候,孩子大脑的杏仁核就会被激活,他就比较容易平稳下来。

 

第二招不是问他怎么了,也不是要给他解决方法,而是陪伴着他,让他学习到情绪是需要协调处理和控制的。

 

这些讲的都是正常的焦虑,但正常焦虑有时会变成不合理的焦虑,而这个过程,正是因为父母常常跟孩子说,“你不要担心,你不要想这么多。”其实这句话是没有用的,父母越这么讲其实效果越差,应该去问问孩子他的担心是什么,或者是让孩子把他的担心说出来,这样才能够帮助他。

 

其实当孩子生病时,就是正常的焦虑已经变成了不合理的焦虑。

 

什么是不合理?就是已经影响到孩子的生活、学习,例如他可能没办法去上课,或者是他在上课的途中,可能过度紧张、担心或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根本不能好好听老师上课。

 

我有个来访者,是一个17岁的女生,妈妈给了她很多的压力,她对于升学也充满极大的焦虑。

 

我记得她当时跟我说,“老师,你知道吗?我是一个不太有感觉的人。”

 

原因是有一次因为学校要期中考,对于考试她非常地焦虑,而且是力求能表现的好,当天她的状况是不小心受伤了,脚踝肌腱的部分其实是被撞出了一个洞,可是她没有跟任何人说,也没去保健室,她完全感受不到痛,因为她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焦虑上,因为担心不能好好考试。

 

后来她顺利地把考卷答完,但地上其实已经流了一滩血,同样考完的同学都被她的伤势吓到要晕倒了,而她还是感觉不到痛,对她来说这就是过度的焦虑,已经影响到她正常的感受。

 

可是当你问你的孩子说,“你知不知道你的焦虑是不合理的?”

 

她会告诉你说,“我知道。”

 

所以他们是知道自己的焦虑是不合理的,可是就是焦虑没法控制。

 

很多人会害怕坐飞机、害怕乘电梯、害怕去学校,他也知道学校并不可怕,或那是一个不合理的状况,可他就是会有莫名的焦虑。

 

他知道不合理,但不代表能做到不焦虑。

 

所以如果我们的孩子的焦虑的状况已经超乎正常,也就是不合理的焦虑时,就会影响到孩子的生活、人际跟学习,引发孩子显著的苦恼。

 

我们最常碰到的情况是孩子已经在求助了,但很多家长会说,“他应该没事,应该只是最近要考试了紧张,睡一觉就好了。”

 

其实孩子的身心变化是已经发出了求助的信号,我相信孩子一定在更小的时候就有跟父母表达过求助,可当父母每次都把孩子的求助信息当做没事的时候,他就不会再求助了,所以他可以释放的窗口消失了,情绪不能够得到宣泄,就会从心理跟精神上转变成生理上的症状。

 

有些人是心理紧张,生理不见得紧张,所以在医疗上我们有时候会使用一个仪器,叫做“生理回馈仪”,同时观察来访者的主观感受跟生理的心跳及血压的变化,综合判断来帮助来访者。

 

另外我们会询问,假如来访者的症状不是由药物或一般医学状况所引发的,我们会考虑是否排除生理因素。

 

如果是生理因素引发的焦虑,当然是首先处理生理因素,当排除生理因素之后,就可以确定心里的压力跟困扰是主要的原因,那才是我们要去处理跟协助的部分,接下来也会介绍一些可能相关的心理障碍症,也是希望大家知道怎样比较用健康的方式去理解焦虑。

 

根据“倒u型曲线”,比如以压力为例,当没有压力的时候,其实没什么挑战性;压力很高的时候,又很难表现得很好。

 

也就是说,一个人当完全不焦虑的时候,不见得会投入;而太焦虑的时候也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适当焦虑的范围反而能够激发我们更好的表现。

 

我之前有一个做空姐的朋友,她就是一个焦虑性格的人,我只能说她是焦虑性格,不能说她是焦虑症。

 

她总是会有很多的担心,担心自己如果表现不好,会不会出一些状况,我就提醒她,“适当的焦虑可能会让你表现得更好,可是过多的焦虑不见得是好事,而且你是空姐,应该做很多的安全确保工作,你的工作就是要不断地确认乘客的安全。如果你的焦虑展现在脸上,我坐在你的对面,我应该会比你更感到害怕。”

 

所以她后来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接纳了自己的焦虑,跟自己的身心状态共处,因为她已经了解到,其实适当的焦虑并没有什么不好。

 

当一个人可以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在一定范围的时候,其实是更能够提高对外行为的表现的。

 

 调整焦虑的各种方法 

 

肌肉放松训练

 

这里也会教各位一些方法,通常我们要做的叫做“肌肉放松训练”,流程大概是20~30分钟。

 

这个训练是做全身的练习,首先请你让身体处于用力的状态,持续地用力,这就是身体紧绷的状态。

 

然后再请你慢慢放松,假如“很紧绷”是10分,当很放松的时候,可能是0分或1分,这样来进行打分的自测。

 

这个训练到底是在做什么呢?

 

就是当一个人可以控制自己的肌肉松紧程度时,会带来心理的调整和变化,比如我透过自己的意念可以改变我的焦虑跟我身体的状况,当我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就可以影响我的心理,就会有更多的变化。

 

所以通常面对焦虑相关的来访者,我们一定是首先协助这些青少年认识焦虑,从认知上知道焦虑可以在一个合情理的范围内,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是没问题的。

 

同时也是教会孩子提升自我控制感,假如可以控制自己的肌肉,可以区分肌肉紧绷的焦虑程度是8分,现在放松下来的焦虑程度是3分,孩子在感觉到控制感时也不会过度焦虑。

 

 认知调整策略 

 

这两个方法也是我们在认知调整上常用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消极的分析策略”,即转移焦点。

 

当孩子在焦虑、担忧、害怕的时候,他可能就会去玩手机游戏,玩手游的过程中,就可以不去感受自己的焦虑跟紧张,这就是分心的策略。

 

或是他刚开始失恋的时候,会试着去做其他的事情,在转移焦点的初期是很有用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拉长,总归还是要回来面对问题的。

 

第二个方法是“积极的投入策略”,例如正念冥想。

 

通常在心理咨询的历程中或个人成长历程中,会先用消极的策略,后面需要加上积极的策略,这两个可以搭配使用,就可以在做青少年辅导时缩短整个的历程。

 

什么是“积极的投入策略”呢?

 

也先教大家一些有用的方法,比如冥想,冥想是东方的产物,我们常讲的冥想,其实不只是专注在呼吸上。

 

有些概念需要先跟大家澄清,“正念冥想”指的是观察当下此时此刻的心情,当孩子处于焦虑的状态,不是要他处理焦虑,或者把重点放在感受焦虑上,而只是希望他专注在自己的状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