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许久不见的小沈阳在《青春环游记2》中的一句话着实让网友们心疼了一把。

 

在谈到演艺生涯时,他坦言自己不敢碰小品了,原因是《不差钱》的起点太高,高起点也代表着高关注和观众们的高期望。只要演不好就会遭受大家的攻击,而随后的小品总是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因此“受伤”到不敢再碰小品。

 

艺术家安迪·沃霍尔说:“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而每个人也可能只出名15分钟”。在网络社会中,这种可能被放的更大。

 

由于现在媒体的发达,一个爆款的出现会成为大家争相报道的热点,借助这股力量,不少人从默默无闻一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同时,由于我们接受到的信息中有大量这种一夜成名的故事,这无形中也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浮躁和焦虑。

 

像小沈阳《不差钱》这样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能碰到的,但却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大家都梦想着能有一笔意外之财,梦想着抓住一个机会能够一飞冲天,所以经常有人调侃何以解忧唯有暴富。

 

现在这一句不敢再碰小品的感叹,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真正理解,一夜成名背后的难处。希望这篇内容能够帮大家认识到任何一种生活状态都有其需要克服的困难。不要因为只看到了成功人士的公众一面而产生的不切实际的追求,更不要被这种表象蒙蔽了双眼,看不到眼前的幸福。

 

 “十五分钟”的自我怀疑 

 

众多的一夜成名事件让更多的人相信安迪·沃霍尔的十五分钟定律,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网红”这条赛道上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为的就是争取这十五分钟。

 

很多人会认为是这“十五分钟”是自我实现的时刻,但自我实现一定伴随着自我肯定和自我悦纳,这种突如其来的名利可能没办法帮你达到这样的状态。

 

心理学中有个效应叫做冒名顶替效应,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Georgia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者发现,在接受他们采访的那些成功成年人中,有33%的人感觉自己的成功不是理所应得的,他们往往会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于一些外在因素,比如运气、环境、时机等,常常忽略或者否定自己的能力。

 

这样的认知会让他们不敢接受新的挑战,担心真实的自己暴露在大众之下,进而还会影响其今后的发展。

 

当然,这个结果并不针对一夜成名或意外取得成功的人,而在这部分人中占比可能更高。

 

成功带来的并不一定都是自我肯定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愉悦,尤其是对于低自尊的人来说,想要通过这短暂的聚光灯照射而非实力累积达到自我实现是基本不可能的,带来自我怀疑的恐慌到是更有可能。

 

 人生不只有十五分钟 

 

人生不只有十五分钟,也不可能只停留在十五分钟。如果随后没有相应的机遇和实力支撑,很有可能也会和小沈阳一样陷入到无法实现自我突破的困境中。

 

我们都生活在一张社会网中,大部分人对比的对象是这张网上爬的比较高的人,一旦由于某些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因将你放到高位,你的标的就变成了曾经的自己。

 

自我突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经之路,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世界纪录的保持者会继续高强度训练,只为能打破自己创造的纪录。同样也是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功成名就的企业家、科学家、政治家并不会放弃工作,反而比之前更加努力地工作以期突破自己现有的成就。

 

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本应该是一路升级打怪,突破层层阻碍,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和信心的过程。如果忽然出现了一个意外事件,帮你突破了所有阻碍,只留下了一个天花板,不管你多努力都无法突破甚至触及到这一位置,随后的生命处在一个下滑通道中,你还能够感觉到幸福吗?

 

由低向高的攀升和由高向低的滑落,你更希望是怎样的人生轨迹?

 

或许有人说得到命运的眷顾也可能利用资源最终实现突破,当然这是可能的,只是这个过程可能没有想象中轻松,甚至没有你现在的生活轻松,暂且不展开。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都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生活水平的上升,人们的忍受阈限也会上升。

 

NBA有个魔咒,60%的退役球员最后会破产,中国也不乏一夜成名而后走向衰败的例子。

 

旧中国农村流传着一句谚语:赌博钱桌上鲜,生意钱一溜烟,衙门钱口袋颠,劳动钱万万年。说的也是这个问题。

 

当然这种情况不仅体现在财富上,名望也是如此。

 

之前的光环和之后的暗淡,对于当事人来说无异于参加了一次《变形计》,拿的却是贫苦孩子的剧本。之前对《变形计》节目的指责在于它让贫困的孩子看到了可能的美好,却又很快将其与这种生活剥离,对这些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

 

而处于这个情况下的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体验了一次“变形计”。

 

 希望即幸福 

 

大家都在追逐的成功甚至是快速成功与实际的幸福可能相去甚远,希望大家不要本末倒置。

 

其实可以看出来,以上所有的问题基于一个根源:对未来的希望破灭了。

 

塞缪尔·约翰逊说:希望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而且或许是世间最重要的幸福。

 

央视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是:你幸福吗?

 

当时引起了不少吐槽,幸福没有特定的标准。如果你所处的环境是有希望的,如果你还可以通过努力对未来的预期越来越好,如果你有牵挂的人也被人牵挂,那你大概率就是幸福的。

 

并且这也是大部分人的生活,在国民的收入分配调查中,劳动所得依然占70%以上,人们依然靠着劳动将理想带进现实。不去过分夸大成功的重要性,不去一味追求快速的成功,能够凭借努力一点儿点儿看到更好的自己,是最好的捷径。

 

《动机与人格》这本书中提到过一个观点:所爱至深之人,对方的渴望就是你的渴望,你们的渴望是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学的研究也告诉我们,同样的钱给他人花能够带来更长久的幸福感,当然这个“他人”可以是亲人朋友甚至可以是陌生人(捐款),但不是平白无故给一个不相关的人。

 

这些都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连结是幸福的源泉。相信你也了解到最近尤其是北京地区疫情有反复,不知道你是否有亲友在北京,如果有也记得给他们送去一句关心,多一分链接。

 

希望大家在看过外界的纷纷扰扰之后,还能看到你已有的这些资源,感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