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焦虑症?

焦虑症又被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大类中最常见的一种,可以分为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惊恐发作)。

一般来说,我们遇到的来访者基本上都是广泛性焦虑。 

广泛性焦虑主要有三种临床表现: 首先是情绪症状,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经常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担心与紧张、害怕,且通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个体感觉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或忧虑的内心体验当中。 

其次是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个体会感到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等躯体方面的症状。 

最后,运动性不安(精神性不安),比如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易激惹、烦躁、注意力无法集中、难以静下心来等,并且通常会伴随着睡眠的改变,像失眠、多梦,甚至导致睡眠障碍,上床后辗转反侧,脑袋里各种各样的想法飞转个不停,表现为入睡困难,或半夜醒来无法再次入睡,噩梦、盗汗等,往往第二天会感觉头昏脑胀,没有熟睡后的清醒感。 有了睡眠问题之后,又会加剧自己的焦虑,担心睡眠问题会不会进一步影响自己在生活中原本就担心和焦虑的事情。 

其实焦虑本身是一种非常正常的情绪体验。比如说刚才(直播)画面处理不好的时候,我内心一下子也会有那么一些焦虑和紧张的感觉,所以它是对现实中或潜在的一些挑战或威胁产生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通常情况下应该是与现实威胁的事实相适应。 

也就是说焦虑的强度与现实威胁的程度应该相一致,并且会伴随着现实威胁的消失而消失。所以它是具有适应性意义的,有利于个体去动员身体的潜能和资源来应对现实威胁,来达到应对挑战所需要的控制感,实施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直到这种现实威胁得到控制或消除,焦虑感才会慢慢下降或消失。 

比方说近期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动员团结起来,共同来应对这次战役,起初我们都很焦虑,甚至到了恐惧害怕的程度,对于未知的各种不确定,对于突然要面临死亡这个字眼,我们可能会焦虑被感染、无法正常复工、经济压力,因为抗疫而不得不与孩子分离。 

我们还可能焦虑孩子因为不能正常上课而导致学业落后等,那段时间大家普遍情绪张力都非常高。这些都是正常的,我们称之为应激反应,因为它有特定的应激源,也就是刺激物引发的。 在那样的情境下,很多行业在焦虑的推动下做了很多事情,来增强控制感、减缓焦虑感。

像不少原本生产口罩的企业迅速形成生产线,开始生产口罩。不少志愿者和爱心人士纷纷行动起来,尽己所能为大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包括我们心理行业,可以说整个心理行业都动员了起来,开展各类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的课程,开通心理热线,以及个人或机构在平台上分享推出的各种推文等一系列的行动。 

非常重要的是,全国人民的大力配合,乖乖宅在家里不出门,所有这些合力帮我们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 这些其实都是在焦虑的推动下,而导向的一个问题解决的有效模式。假如我们不焦虑的话,很可能会不戴口罩继续外出,结果势必会增加受感染的风险。 

焦虑的心理教育

焦虑是人类适应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情绪反应,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和应对环境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具有适应性意义。 但是如果焦虑像我们上面所描述的,是持续的、无具体原因地感到紧张、不安,或者无现实依据地预感到灾难或威胁会来临,也就是说焦虑情绪的强度并没有现实的基础,或者与现实威胁明显不相称。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有觉察,并进行适当调整和干预。 

那么,有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帮助自身或来访者完全消除焦虑吗?看起来这是一个不错的理想化状态,虽然从现实的角度来说,绝对的事情都没有办法实现。 

焦虑让我们感到很痛苦,所以我们想要消除这种不好的感觉。如果我们遇到威胁或挑战却不会感到焦虑,那么我们就无法动员自身的能量和潜力来应对威胁和挑战。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压力曲线,即焦虑不足的时候,我们的效率其实并不是最佳的,这是由于我们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完成这项任务。同时如果当一个人压力过度的时候,也没有办法很好达成应对压力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让焦虑水平到达一个适当的水平。 

我们的目标是要帮助来访者或者自身增加应对的弹性,提高适应性,这样才能保持一个健康动态平衡的状态。正如医生和医学并不是让人不会生病,但他们能够让人在生病的时候恢复健康,恢复到身体的平衡。 

同样,心理治疗师或者说学习心理学,也不是让人没有焦虑、没有情绪,而是当情绪来临的时候,我们并不惧怕它,我们能够去觉察并调试它。 我们首先要对焦虑症的个体进行心理教育,让他们对焦虑本身产生认知上的转变。因为很多时候来访者或我们自己会因为焦虑的感觉而焦虑。 

为什么会有焦虑的感觉?因为感知到了威胁,然后就产生了一个战/逃的反应。我们让自己变得警觉,交感神经会兴奋,肾上腺素分泌会上升,心跳会加速,全身的肌肉会处于一个紧张的状态,用这样的方式来应对威胁。 但当我们已经处于一个焦虑状态时,往往更加雪上加霜的问题是,我们又对焦虑本身产生了的战斗/逃跑反应。因为觉得焦虑是不好的,想要去除它。这个时候其实就是在把焦虑看作一种威胁,所以又对焦虑本身产生了一个应激反应,这样会让我们消耗更多。 

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把这一刺激的战/逃反应先放下去,把身体的能量和头脑的精力消耗在真正需要应对的现实威胁中去。 人生这一漫漫长路,我们需要去面对很多的威胁和挑战,在这一过程中要节能,提高成本效益,这样才能够尽可能花最少的力气,达到最好的结果,更加利于我们生命发展的可持续性,可能也更环保,因为我们越是焦虑,呼吸也就越急促,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更多,所以我们平静的时候就更环保,算是给全世界控制温室效应做贡献了。

当然,这是一个玩笑。 首先我们对焦虑本身要有一个接纳的态度,也就是说不要总是去排挤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越排挤它,它越排挤你。 当我们试着接纳焦虑感觉时,这个过程本身就有缓和的作用。你会发现好像焦虑的强度变弱了一点,情绪张力好像舒缓了一点。 

如何与焦虑和谐相处,以及如何去调试焦虑水平?

案例: 晓婉,18岁,高三学生,学业成绩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父母是普通公司的职员,有一个弟弟10岁,母亲脾气暴躁,对其要求很高,父亲相对性格内敛话少沉默。 

因疫情期间无法正常开课,在家里上网课,但自觉自制力较差,无法高效甚至有效学习。高考临近,变得十分焦虑,常常觉得胸闷喘不上气,手心出汗,想上厕所。 上网课期间总是控制不住浏览网页、刷电视剧或打游戏,一方面觉得复习的时间不够用,一方面又觉得占用很多时间在这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每次都觉得懊恼不已,觉得自己不应该分心,应该把宝贵的每一分钟都投入在学习中。 

常常在分心之后又耗费了很多或者说更多的时间去懊恼和后悔,让可利用的时间进一步缩短,每晚入睡就很困难,又导致第二天学习效率低下,晚上睡觉的时候又总会想着第二天我要做很多的学习计划,把计划排得满满当当,睡觉的时候非常兴奋地去想这些事情,往往到半夜凌晨才渐渐睡去,导致第二天起来精神不佳。 

又因此觉得身体疲惫,无法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而倍感压力、自责、消沉,他自己说一定要考上理想的大学,要为父母争光,否则就会觉得很丢脸。 

在疫情期间,因为学习问题跟母亲爆发激烈的冲突,内心起伏也很剧烈,有复杂的冲突,内心体验到痛苦。因为性格原因,不太善于与人交往,几乎没有朋友,自卑,与人交谈的时候会脸红心跳,怕自己说话或行为不恰当被人嘲笑,因此苦闷也无处宣泄,没有朋友可以倾诉。 

针对这一案例,如果你是治疗师或咨询师,会怎样进行干预呢? 现在我从认知行为催眠的角度来谈谈这个案例。 在接手个案之后,首要要做的是了解基本信息和主诉问题,然后就用各自擅长的技术来进行处理。

在初始访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个案进行一个评估,并且形成一个个案的概念化,这两点非常重要,否则我们就无法很好地理清思路,去理解和分析个案的问题,并用有效的方式或手段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从而达成咨询目标。

 我们心理工作在外人看来可能就是聊天,也有不少人会质疑说,心理咨询聊个天就有用吗?事实上很多人在求助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之前,大部分都是先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自助的,只有他们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在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依然无法摆脱当前痛苦的情况下,才会想到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首先我们要进行评估和概念化。  

什么是个案概念化?

简单来说是指咨询师根据某一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概念,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信息收集,并加以有意义的综合,进行临床预测,建构假设,从而进一步形成咨询计划的雏形。  

个案概念化有三大步骤:

 1.收集资料,要确定来访者最突出的问题。 

2.将信息进行归类,划分为有意义的群组,思考这些主题是如何影响来访者的生活、健康以及主观体验的。 

3.尝试以心理咨询理论来整合和解释来访者的问题,即建构假设,并以此为基础,选择适合的方法和技术来达成咨询目标。 

初始访谈可以是结构化的,也可以是半结构化的,甚至可以是非结构化的。 在我们的课程中提供给学员一个完整的结构化的初始访谈的模板,大概包含了咨询协议的概述,回顾过往治疗,包括解释催眠疗法、治疗师和来访者的角色,以及完成问卷,追溯个案史,然后协定目标,完成家庭作业等。

具体如下: 1. 咨询议程概述(10分钟) 概述咨询的议程,我们会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收集来访者基本的信息,然后简要去确认他的一个议题/问题。 我们可以问来访者:“能不能请你用简单的话语来告诉我,你前来寻求治疗的目标问题是什么吗?”并且简要向来访者解释一下咨询协议。 

2.回顾过往的治疗(5分钟) 因为所有咨询要准备的工作都要在初始访谈里面去完成,所以需要询问来访者过往的治疗经历。 

3&4.解释催眠疗法,以及治疗师和来访者的角色(5分钟) 做一个简单的催眠心理教育,让来访者知道什么是催眠,它的工作机理是什么。我要解除来访者对于催眠的误解和迷思,以及他怎么做可以提高催眠治疗的效果。 接着解释治疗师和来访者的角色,我们非常强调“工作联盟”这个概念,而不是治疗师主导或者带领来访者。来访者是一个非常主动的个体,我们不能把他放在一个非常被动的角色里面。 

因为治疗师和来访者双方是统一战线的,是一个协作的过程,在治疗过程中共同去协定咨询目标,并且协定咨询的治疗方案以及期间的任务等。 

 图1  影响心理治疗进展的因素 

从上面的图表中可以看到治疗关系其实在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一个疗愈作用,占到了30%,而技术和模型只占到了15%,所以说认知行为催眠非常强调“工作联盟”这个观点,希望能够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 

5.完成健康问卷及其他表格(10分钟)

 ①健康状况问卷。主要去了解来访者的基本的健康的情况,里面有很多的问题,心脏、偏头痛、身体疼痛等,不多说了。 

②PHQ-9和GAD7临床调查问卷。PHQ-9主要评估来访者的抑郁情况,GAD7也就是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主要用于评估广泛性焦虑症。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SAS或者SDS来测量焦虑和抑郁的情况,大家可以自行选择。 

③罗伯森情绪困扰问卷(REDs)。 这些都是自评量表,来帮助我们更好了解来访者的具体状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跟来访者是以互动的形式进行的,同时也是我们很重要的建立关系的阶段。我们在传递着咨询态度、共情、真诚、尊重、积极关注等。 

包括在初始访谈阶段,其实不单单是从来访者的回答和问卷结果中去收集资料和信息,很重要的还有一些非言语的信息,是通过我们的观察和感受来获得的。 所以不是给来访者几个问卷,让他感觉自己好像在答题一样,而是带着我们助人的态度和热情,同时去跟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6. 个案史/细节(15分钟) 了解个案时,针对来访者寻求帮助的议题的具体细节,要问几个问题: 

第一,在什么情况下最严重和最困扰你?到底发生了什么?发生的频率怎么样?你认为问题有多严重?我们去澄清和确认来访者目前呈现出来的问题和状况。

 第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去分析他的情绪感觉、身体感觉、行为和认知,这也是我们认知行为催眠理论模型的核心。 

第三,它如何影响你和他人的关系?如何影响你的工作/生活?要评估议题对生活机能和质量的影响。 

第四,第一次发生是在什么时候?去追溯一个问题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问题发展的时间线,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发展成现在这样的程度。 一般来说,来访者不良的应对模式会让他们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和巩固,所以通常来说问题逐渐变得严重,即一步步恶化。所以会问来访者,问题变得越来越糟糕了吗? 

第五,有什么能使它比较好或帮你应对它的吗?我们要去评估来访者的应对方式和策略,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我们可以由此去侦查到来访者的问题症结所在,你会看到来访者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的,我们会挖掘出一系列他的不适应性认知,以及由此发展出来的不适应性行为。 

比如案中的晓婉,不擅长与人交往,跟人交谈的时候会感觉不自在,怕自己说话或行为不恰当,担心别人嘲笑,所以她对自己和别人的认知都会相对比较负面。 而由此引发的行为结果就是逃避。

她很有可能会逃避交际的场景,或是在交际场景中回避说话,可能希望别人都不要看到她,都不要找她讲话,这样她才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否则就会很紧张、很焦虑。 

作为治疗师,我们要带着好奇心,像侦探一样,去打开来访者问题背后的秘密,去思考和分析,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困扰来访者?为什么问题一直还没有得到解决?真正能够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的方式又是什么? 进行初始访谈,不是在走流程,不是机械性地去完成步骤就完事了,尤其是当我们已经拥有一个类似模板的访谈步骤的时候。即使初始访谈做好了,我们也没有办法非常有效地去帮助来访者。 

咨询要的是走心,与来访者建立关系,把我们的态度传达给来访者,需要去思考、分析问题,思考什么样的干预方式,什么样的技术和方法,能够真正有效地帮助来访者达成他想要的咨询目标。这其实也是概念化的重点步骤。然后可以把以上问题的回答放在下列表格中,在课堂中会给学员提供模板。 

表1  初步访谈表 

填写完表格之后,把信息进行整合成一个BASIC表格,在BASIC表格中可以很清晰地梳理当下议题的一些具体信息。 

表2  制作基本(BASIC)的治疗目标 

BASIC表格分为五部分:行为、情绪感觉、身体感觉、人际关系、认知。 

以晓婉为例: 

· 行为是逃避复习、浏览网页、刷剧、打游戏、睡眠困难、易激惹、跟母亲冲突;

· 情绪感觉是焦虑、低落、烦躁等;

· 身体感觉是胸闷、喘不上气、手心出汗、想上厕所;

· 人际关系目前是跟母亲关系是紧张的,跟同伴关系是疏离的;

· 认知是认为每一分钟都要投入在学习中,一定要考上理想的大学,一定要给父母争光,否则就会很丢脸。以及她觉得自己不够好,别人会嘲笑。 

这时,我们需要跟来访者共同讨论,来一起协定治疗目标。 认知行为催眠是目标和问题解决导向的,所以关注的是如何从现有的问题慢慢地导向来访者想要的目标状态,即我们所主张的一个症状的多元模型。  

在Padesky的十字面包模型中,可以看到,其实想法/认知、感觉、行为三者是相互关联且相互作用的。 

同样以晓婉为例: 根据现有的材料,总体来说,晓婉目前遇到的问题是考试焦虑和社交焦虑,那么我们做治疗的时候要分化出不同的问题分开来处理。 

首先看她最聚焦的考试焦虑问题,其实不同阶段人的主要问题是会变化的,很有可能在晓婉考上大学之后,她的社交焦虑问题就会更加凸显,因为上了大学之后,大家关注点不再仅仅停留在学业成绩,更多会转移到人际交往中。

目前她可能更关注的是高考这件所谓决定命运的大事。她的想法是觉得每一分钟都要投入在学习中,一定要考上理想的大学,一定要给父母争光,否则就很丢脸。 而当理想中的状态无法达成时,就会非常焦虑,身体和情绪都会出现相应的反应,行为会出现回避以及入学困难等。但是越是出现回避和睡眠困难的问题,越会导致自己变得更加焦虑,从而又出现“我没用,我做不好”这样负面的想法,然后这一恶性循环就不断往复,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7.协定治疗目标和计划(5分钟) 分析完当下的问题之后,要确定治疗目标和治疗计划。治疗目标:经过讨论,基本上可以确定治疗目标。

治疗计划:要从想法(认知)、感觉和行为三个方面来着手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