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今年的五四青年节被一则广告刷屏了,它就是B站在青年节前夜推出的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

 

最开始关注到《后浪》,是因为朋友说这个内容出圈了讨论度非常高,而且评价两极分化。

 

乍听到这个状况再结合这个名字,还以为跟之前一样是“前浪”和“后浪”的矛盾,毕竟在很多人眼里下一代永远是垮掉的一代,好像不批判一下年轻人就找不到存在感。

 

可是当我点开视频,立马就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视频开始第一句就否定了我浅薄的认知。何冰老师用诚挚的眼神和激情的口吻告诫那些认为一代不如一代的人:要看看年轻人。

 

很明显,演讲的基调就是要歌颂新一代年轻人,而且一开始就狠狠地戳中了年轻人的心。多年来,长辈宛如严父,对年轻人一直抱着宁可骂错不能放过的态度,大胆批判,谨慎表扬。年轻人像一群叛逆的孩子,表面上各种反叛不在乎,内心却无比渴望被肯定。

 

终于在这个演讲里,有何冰老师这样一个长辈愿意与我们平等对话,愿意看到年轻人的努力和风采。就这开篇第一句,已经让我满怀期待地搬好了小板凳准备接受表扬。

 

就当我认为接下来的走向应该是表扬年轻人拼搏进取、坚韧努力、不屈不挠、奋力前行的时候,这个演讲又一次否定了我的猜想。

 

演讲的第二句话很好的概括了中心: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地享用。

 

批评的声音就此展开。

 

确实不可否认,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的生活整体上可选择性更高,但是演讲配合的视频却让这种选择性高到了一个大部分人触及不到的水平。因为接下来涉及到的是cosplay、旅游、探险、极限运动、电竞、舞蹈……

 

正是这些内容,让本是不同代际间平等对话的演讲,变成了同代之间的生活轨迹比拼。

 

一部分年轻人从演讲中看到了生命的无限种可能,看到自己的生活终于被肯定。于是大呼感动,争当后浪。

 

也正是这些内容,让众多的年轻人被排斥在演讲中的年轻人之外,看到的都是别人的美好生活,大呼我们不配称自己为后浪!

 

 

为什么一个内容积极思想上,满是溢美之词,明确指向年轻人,也发布在年轻人为绝对主流的平台上会出现如此严重的两级评价呢?

 

下面结合我看到的年轻人的生活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被内涵到的年轻人 

 

作为年轻人,在自己的节日抱着找自己的心态看一个表扬自己的演讲,到最后发现人家根本没想带你玩,那些表扬和鼓励里面没有你的影子。

 

炫酷的科技,肆意的生活,处处洋溢着的积极向上的气氛,第一遍看确实会让人热血沸腾,但停下来想一想要怎么做的时候才发现,好像有什么不太对。

 

这种感觉就像是家长跟你感叹:你看你们现在的条件多好,什么事都不用操心,最好的学习用品,最好的老师任教,爸爸妈妈都权利支持你们,你看旁边林叔叔家的孩子都考上清华了,真是幸福的一代人。

 

这句话确实表扬了一部分人,但那时林叔叔家的孩子,那个同龄人中的优等生,对于你来说这个所谓的表扬就很奇怪,好像后边紧接着就应该是:你看看人家,学习好、能力强、还听话,你再看看自己,都是同龄的人,怎么就差距这么大……

 

身边有过“别人家孩子”的人对这个情景应该都不陌生。这个演讲活生生重演了一遍被比较的童年,年轻人纷纷表示被内涵到。

 

 

 现实中的年轻人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确实让社会上存在各种各样的资源,但绝大部分的资源,演讲中所谓宝贵的选择权,却不是每个年轻人都能享有的。不是生活在同一时代就拥有同样的资源,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资源依旧是稀缺的。演讲中的资源丰富,选择多样的生活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不现实。

 

二八定律告诉我们,80%的资源掌握在20%的人手中,但我们不能用这20%的人的生活状态代表100%的人群。

 

有人可以拿着一万多的设备学习,也有人连上网课的电脑都配不起;有人能支撑得起想走就走的旅行,也有人手停口停在温饱线上徘徊。

 

到底什么是年轻人的普遍情况,我们可以从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4月28日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窥探一二。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离现实意义上的掌握资源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年轻人尤其如此。但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这届年轻人从小就看着这些掌握资源的人在怎样生活,两相矛盾之中催生了一个神奇的文化产物——丧文化。

 

 对线丧文化 

 

这个演讲的激昂程度直接对线了这种流行于年轻人之中的丧文化。

 

演讲中的年轻人锐意进取、热爱生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对生命充满热情。这束光对于丧文化下的年轻人来说不温暖,反而有些刺眼。

 

丧文化自出现就一直被批判,但也一直以顽强的生命力存活在年轻群体中,可见必定有很大一部分人在消费和依赖丧文化。

 

不管提出者和代表者是谁,丧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是阶级固化的产物。经济发展变缓,留给年轻人向上流动的机会变少,这是客观现实。背景一般的年轻人很难靠着一己之力过上视频中的生活。

 

与目之所及的美好之间存在着却触及不到的距离,这种落差使得年轻人需要丧文化,需要在这个角落里暂时安顿下自己。

 

可以说是丧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对年轻人的保护,但这个演讲,却刺破了这个保护层。

 

如果将演讲中的生活认为成年轻人的常态,如果默认了所有的年轻人都获得了演讲中提到的丰厚资源,那年轻人就不应该丧。

 

这样说来,好像新一代年轻人就真的是垮掉的一代,一味寻找安慰和借口,沉迷丧文化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但事实并非如此。

 

绝大部分的年轻人不是真的丧,丧更多的是他们的保护色,不至于直接暴露于现实的挫折中。他们表面上有多丧,背地就有多努力,年轻人中没有多少三和大神,但有的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爱它的英雄主义。

 

我看到的年轻人,都在为生活拼尽全力。

 

他们大多数人拿着不高的工资,对着房价望洋兴叹,他们很多人没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只为了能够有稳定的生活,他们没有资源培养费钱的爱好,进行着廉价的娱乐活动。

 

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对这个世界保有善意。他们知道生存从来不易,但愿意不断努力,慢慢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舒适的生活;他们当中有一部分幸运人在努力多年之后,有慢慢有多余的资源可以支撑自己放弃多年的爱好;极少部分人靠着更为艰辛的努力不断走向演讲中的生活,继续探索未知的人生

 

用了无数的努力和幸运,才终于走到了我们屏幕中看到的生活。这才是现象之后的真实,与演讲中不同的是,但这一切来得并没有那么轻松,他们不是一出生就可以探索自己想要的生活,更不是在童年的时候就进入了不惑之年。

 

年轻人,他们应该被赞美的不是过着怎样的生活,不是拥有怎样的资源,而是怎样过上了这样的生活,怎样拥有了这些资源,这些有血有肉的幕后故事,才是年轻人的真实。

 

《后浪》作为一则广告可以说非常成功,但对于年轻人的赞美确实过于抽象化。在真实的世界里,如果真实情况不允许,也没必要一定积极。在这个有些艰难的年岁里,也希望每个年轻人都有机会能活成“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