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个关于大学生读书的话题悄悄爬上了热搜,有调查显示,近5成大学生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

相信看到这个热搜,不少指着孩子在学校好好读书的家长会痛心疾首,或许不少人会认为现在的孩子们不务正业、内心浮躁。

 

但现在的大学生真的是不知道应该多读书多学习吗?

 

调查接下来的一句话说出了问题的本质:近六成的学生对自己的读书情况不满意。

 

这个情况是不是莫名有点儿熟悉。

 

每周健身时间不足半小时,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是很满意(尤其是生病的时候);

每月陪伴孩子的时间不足三天,总是觉得自己不是合格的父母;

每年学习的时间不足一个月,对自己的技能不是很满意;

......

 

与之相反的是:

 

每天刷视频的时间超过两小时,上网时间已超标;

每周吃零食的次数超过5次,脂肪含量已严重超标;

每月熬夜时间超半数,黑眼圈水平已饱和;

......

 

我们是因为不知道怎样的生活方式才是好的吗?肯定不是,要不然也不会出现后面的情绪。但我们的认知和行为,往往不够和睦,日常处在矛盾中。

 

这导致我们的意志力消耗了不少,辛苦倒也是真的,但进步情况似乎并没有。

 

前面我们提到过意志力的消耗过程(此处指路:就是这个原因,让你的每个flag最后都会倒下),其中提到意志力做好是用在建构习惯上。同时,每一个好习惯都有一个天敌叫做坏习惯,去掉一个坏习惯就多一份空间产生好习惯。

 

大学生没时间读书,大概是在玩游戏、看小说;你没时间健身、陪孩子,但却有时间刷视频、逛淘宝。

 

我们是怎么被这些成瘾性的坏习惯绑架的,小鼠给了我们答案。

 

 01 

 多巴胺带来的快乐 

 

研究者在老鼠的笼子里设置了一个踏板,只要踩一踩就会有可卡因等药品注入体内。结果,老鼠们很快爱上了踩踏板,不知疲倦,夜以继日。

 

这个结果相信大家都能想得到,毒品带来的多巴胺分泌会给生物带来快乐的体验,老鼠们不是在踩踏板,在制造快乐。

 

回头看看我们人类,也是这样,那些香烟、酒、甜食、视频、游戏等等,这些容易耗费我们精力或容易让人上瘾的东西都掌握了自己多巴胺分泌的诀窍它给人们带来快感,也让人难以摆脱。而且,游戏、赌博等上瘾性行为还掌握了间隔不确定比率的奖励机制来强化人们的性为,显得尤为狡诈。

 

随后的研究阐释了我们为什么难以摆脱这些行为。

 

 02 

 行为唤起 

 

实验者在每次给老鼠注射毒品时,都引入声音或光线的刺激,之后再采取强制戒毒。对已经戒毒成功的老鼠,实验者们用注射毒品时的声音或光线进行刺激,老鼠们一下子又唤起了对毒品的渴望。

 

看到这个场景,是不是依然感觉到熟悉。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不仅老鼠的历史是这样,人的历史也不例外。

 

立志减肥,严格控糖,吃草半月,却被闺蜜一个电话勾起吃烧烤的愿望;

立志戒烟,忍受了半年的戒断反应,就在成功的边缘,某次聚会,朋友递过来一支烟,立马又唤起了对尼古丁的渴望。

 

环境对人的影响,可能比想象中还要大,它同时也是把双刃剑。

 

针对有益的行为,环境可以助你一臂之力。比如记忆,接收到与记忆时相似的环境刺激时,更容易提取记忆内容。大家可以自行把实验的老鼠想成背课文的老鼠,声音或光线一刺激,文章就出现在脑子里了。

 

对于正在努力背书准备期末考试的学生们,可以参考这个规律,平时记忆的时候选择跟考试环境尽可能一致的场所,或许能帮你取得好成绩。

 

但是在牵扯到坏习惯时,环境依然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提醒大家,没事儿不要拿意志力跟环境作斗争,向孟母学一学,惹不起,尽量躲着,远离不良习惯的环境,你就成功了一半。

 

 03 

 越幸福 越积极 

 

习惯跟意志力有关、跟教育有关、跟环境有关,但你可能不知道幸福感跟习惯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忽略掉现实生活幸福感这一part,同样可能让你戒坏习惯的努力功付之东流。

 

还是这些老鼠,把它们单独关在一个狭小的的笼子里,时同时给他们提供了两种饮料备选:水和掺了吗啡的甜鸡尾酒。毫无疑问,这些老鼠都选择了鸡尾酒来打发无聊的生活。

 

于此形成对比的是 ,那些生活在鼠间天堂的老鼠们。

 

实验者选中了16只幸运的大鼠将它们放在空间充足,环境优美,实物充足,且有伴侣后代的环境中,同样提供两种饮料备选。

 

在这种情况下,老鼠们的上瘾情况出现了改观,现实生活的美好让这些老鼠们不在依赖吗啡取乐,反而转向了享受鼠生。两者的鸡尾酒消耗量相差12倍!

 

回头看看身边的人,是不是那些生活较为美满,工作价值感更多,情绪更为积极的人更不容易出现成瘾性的坏习惯。

 

现实的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和追求意义带来的的满足、快乐,远比物质或药物刺激更为吸引人。

 

我们常说的:现实不如意才会躲进虚拟世界里寻求快乐,这点不无道理。不是因为有了积极的习惯而更幸福,而是因为幸福更容易远离不良的习惯。

 

这点尤其提醒家长注意。

 

一个积极、良好的教育环境,是一个人抵抗“成瘾”的强有力的保护伞。

 

相信对很多家长来说孩子网络成瘾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甚至有不少家长不惜重金送孩子去戒网瘾学校。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判断标准,我们通常认为,每周玩游戏超过5天、每天超过5小时就很可能成瘾。

 

一次标准来看,我国大约五分之一的青少年已经有电子游戏成瘾现象或面临着电子游戏成瘾的风险。同时,23.6%青少年每周至少玩4天游戏,年级越高频率越高,5.5%青少年每天玩游戏超8小时,留守儿童高于非留守儿童。

 

如果你的孩子也有网瘾或者网瘾倾向,在送孩子去 “电击”之前,可以先想一想,孩子网瘾成瘾是否与自己的忽视和家庭环境有关,或者再多了解下孩子是不是遇到了什么挫折。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一味严苛打压,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存在感,体会不到温暖,那孩子躲进网络世界里就不足为奇,之后更有可能沾染其他的坏习惯。

 

现实的问题没能解决,哪怕对孩子进行了强制脱瘾,只要有机会,网瘾依然会出现。

 

关于打压式教育,大家可以参考最新一季爸爸去哪儿(一起出发吧)中杨烁对孩子的教育表现。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男子汉,杨烁采取的办法是:吹毛求疵的要求,百分百执行的标准,再加上严厉的怒吼。孩子在“严父”的威严下小心翼翼的做任务。

 

视频一出,便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纷纷指责杨烁教育儿子的做法太过严苛,对孩子的心疼声一片。对每个人来说,一个温暖有支持的环境都是培养良好行为的土壤,远离成瘾或不良行为的基础。对于孩子更是如此,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男子汉而采取全方位打压的方式,可能不仅会适得其反,还会滋生出各种不良行为。

 

那些抱着“宁可做个恶人,也不能给一张好脸”教育理念的父母们,可要提起主意了。

 

 

参考资料

1.老鼠和毒品的故事 . 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 . 科学松鼠会作品集

2.中国四成青少年网络成瘾潜在风险 . 中国青年报

 

文/编  晨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