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关系和弱关系 

 

人际关系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强关系和弱联系。

 

强关系: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即交往的人群从事的工作,掌握的信息都是趋同的),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

 

弱联系:是指人们由于交流和接触产生、联系较弱的人际交往纽带,表现为:互动次数少、感情较弱、亲密程度低、互惠交换少而窄。

 

强联系帮助我们稳定自己的社交圈,提供必要的社会中支持,但这个圈子的信息和资源往往具有同质性,而弱联系则能提供更多其他集体的信息,从而得到更多机会。

 

每个人的强关系和弱关系加在一起将会是复杂、庞大的系统。但所有的关系也都需要我们去维护,对于节奏如此之快的现代人来说似乎出现了些困难。

 

前段时间看到有人吐槽说,我的人际圈慢慢只剩下了自己。这句吐槽虽略显夸张,但也道出了一个事实:越长大越孤单,成了很多人面临的烦恼。就像林依轮的一句歌词:我爱的人已经飞走了,爱我的人他还没有来到,很多人面临的状态是:老朋友已经离开了,新朋友还没有来到。

由于个性和动机等原因,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主动拓宽交际圈是很困难的,强行。既然做不到主动开疆拓土,那我们就一起看看怎样守护家园。

 

这里我们介绍两个可以实践的方法,一个很简单,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另外一个比较耗时间,但长期来看也最有效,希望我们都能坚持。

 

 01 

 神奇的曝光效应 

  

曝光效应(the exposure effect or the mere exposure effect),又谓多看效应、(简单、单纯)暴露效应、(纯粹)接触效应等等,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会心理学又把这种效应叫做熟悉定律(familiarity principle)。对人际交往吸引力的研究发现,我们见到某个人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此人招人喜爱、令人愉快。

 

曝光效应告诉我们,哪怕什么多不做,只是多出现几次,就能增加对方的好感,拉近彼此的距离。就像我们常听到的一个段子:异地恋的男生每天写一封信给女生,一段时间后,女生跟信使在一起了。

 

但如果大家想用这个方法来增加人际吸引,有几个内容需要注意。首先要保证自己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正面的最起码要是中性的,而且出现的频率不能太高。因为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曝光效应增加人际吸引的原理更多是放大原始情感。如果第一印象不佳多次出现也会放大这种负面的情感。

 

 02 

 搭建认知平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处于同一个社群的人彼此间也更容易接受同样的信息,也更容易建立情感,原因在于同一社群的人长期接触相似的内容,而这些类似的内容,帮助彼此构建了同一个认知平台,随后站在这个平台上的沟通就会更加顺畅,也不容易产生隔阂。

 

反过来如果长期生活环境及接触的内容不一致,也会导致彼此认知上的差异增大,造成交流上的困难,影响关系的维护。想要维护好彼此的关系,需要培养好彼此的共识,也就是站在同一认知水平上沟通。

 

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大家也可以有意识地注意下这一点。

 

 

对父母/孩子 

 

 

妈妈:最近看你状态不好,遇到什么问题了吗?

孩子:没有,就一点儿小事儿,跟您说不清楚,我能解决好。

 

 

孩子:妈妈,最近工作上有个新项目,还挺有挑战性的,但是有点儿忙,比较累。

妈妈:工作这么辛苦,妈妈早就说过女孩子不要这么辛苦,找份安稳的工作多好。

 

这是两个经常看到的沟通模式,在这两个场景中,我们可以设想随后的沟通一定是封闭式的,也不会很愉快。我们可能认为,导致沟通难以进行的原因是没有做到换位思考,但其实很少有人在聊天的时候会有意识地站到对方的角度去想。发生这种情况更多的原因是彼此根本不知道对方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中。

 

第一段对话中,孩子可能不知道妈妈花了多少精力了解自己的状态,也不知道妈妈想要提供帮助的心情;第二段对话中,妈妈可能并不知道孩子做了怎样的努力,想实现怎样的目标,自然也不知道孩子渴望被支持的心情。

 

第二季奇葩说曾经辩论过一个话题:朋友圈要不要屏蔽父母。

 

屏蔽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选择,原因大多是与父母有代沟,解释起来太麻烦、平时对家里报喜不报忧,不想让父母知道自己真实的情况、担心父母多想等等。

 

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由于彼此不生活在一起和接触信息的差异,导致沟通起来可能遇到各种困难。比如想跟父母聊聊最近的工作问题,可能要把工作内容、同事情况、进展情况、重要性等等,都解释一遍才能让父母明白发生了什么。

 

很显然,这么费力的沟通,孩子们不太愿意这样做。索性就不跟父母开放自己的生活,这样避免了麻烦,但也建立了壁垒。长期来看,可能导致彼此间的隔阂进一步加深。所以想要减缓我们与父母渐行渐远的速度,需要开放彼此的生活,努力建立共同的认知。

 

花一些时间让父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最近喜欢什么,遇到了哪些问题,心情有什么变化。我们的生活父母了解的越多,造成误会的可能性就越小。

 

在我们的文化环境中,大家都习惯对父母报喜不报忧,但在父母眼中,他们不仅想与你分享快乐,也想与你一起承担压力。所以,遇到问题,记得跟父母聊一聊,没准儿事情会豁然开朗呢。

 

与此同时,父母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父母对孩子往往是百分百的关心和爱护,恨不得能一直把孩子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下面,但孩子们总是跌跌撞撞地长大,这个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是难免的。如果孩子是独立在外求学工作就更是这样。

 

如果孩子们现处的阶段是:渴望成长,认为做出一番事业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那家长提供支持和鼓励,就是在和孩子站在同一水平上。但现实是我们经常看到在孩子遇到问题是,父母是往往是心疼孩子或者直接提供一个安稳的后路,这样不是不好,但确实与孩子现阶段的状态有偏差,双方就很难谈拢。下次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告诉孩子:没关系,下次可以走得更好。

 

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注定越走越远,也希望这个过程能够慢一些,相互让对方了解自己,尽量建立起同一个认知平台,让彼此在一起时,除了回忆,还有现在与未来可以谈谈。

 

 对爱人/恋人

 

现在的爱情和婚姻面前,门当户对一直被认为是封建陈旧思想。但仔细看来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很多人认为不门当户对的双方主要表现在财力、社会地位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这些其实都是不断变动的,尤其是生活习惯相对来说就更容易改变,如果仅仅是这些问题都不足以支撑或者摧毁一段已经做出选择的关系,致命的问题其实是由财力、社会地位等带来的认知差异。

 

如果一方认为活着的意义是享受人生,另外一方认为活着的意义是创造价值;一方直面眼前的苟且,一方畅想诗和远方,那这种价值观上的差异将反映在每个具体的选择上,大到是否要继续深造学习、怎样教育孩子、怎样规划家庭未来方向;小到今天看什么类型的电影、吃东西是否以健康为准、今天要不要健身,如果很长时间没办法磨合好,这些具体选择的差异,足以压倒关系。

 

其实哪怕开始的时候认知水平相当的两个人,也有可能在随后的生活中由于成长速度不一致,导致彼此间的隔阂。所以,维护关系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彼此不断搭建共同认知。

 

你也可以审视一下自己和爱人的关系,如果有这样的问题,可以试着跟上对方的步伐或让对方跟上自己的步伐。了解下对方最近的工作状态、了解下最近的新爱好、或者看同样的书、同样的电影,努力生活在同一环境中,都可以帮助搭建共同的认知平台。

 

额外补充一下,除了强关系,我们也要注意维护弱关系,弱关系直接影响你信息获取的效率,会对一个人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就像很多人遇到问题很喜欢求助万能的朋友圈,而往往帮助解决问题的都不是联系非常密切的朋友,之后有机会我们可以专门聊聊提升效率的弱关系。

 

马上中秋了,大家也趁着这个假期跟家人聊聊近况吧!相信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方法维护关系,欢迎留言区讨论。当然,你还可以把公众号推荐给亲人、朋友,创造一个共识,一个对话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