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日,美国伊利诺伊州皮奥里亚,章莹颖案开庭审理,嫌犯作案细节被曝光。案发当日嫌犯诱骗章莹颖上车,随后被害人经历了被强奸、掐脖子、棒球棍打头、刀捅等一系列残忍的迫害,最终死亡。

 

 

无独有偶,622日大连警方通报了男子暴打女孩的案件。每起案件都在警醒我们,社会并非时时充满阳光,黑暗可能就在身边。

 

作为普通人,我们大多没有足够的能力对抗暴力,能做的就是尽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尽可能提早发现犯罪倾向,对犯罪的了解每多一分,对自己和身边人的保护就多一分。

 

 

 01 

 犯罪人格表现 

 

暴力犯的犯罪人格整体有以下几个表现:

 

1.在社会态度方面:表现为对社会、集体、他人缺乏责任感、义务感和同情心,社会适应性差,常有偏离社会主导文化和价值观的倾向;好逸恶劳、贪婪自私、虚伪狡诈、好攻击;

 

2.在情绪方面: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冲动性强、紧张焦虑、自控力差;心胸狭窄、多疑、过分敏感、挫折感强;

 

3.在意志方面:表现为依赖性强、支配性差,容易受到别人影响而放弃己见,因而自制力差,冒险与侥幸心理强;

 

4.在智力方面:暴力犯普遍表现为智能水平较低,思维活动带有偏执性特点,理智性差,遇事好钻牛角尖。

 

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对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暴力犯的人格在18岁以后就趋于稳定,这也是很多罪犯是惯犯的原因。人格和行为方式一旦形成,再想改变会非常困难。因此,一旦发现对方有比较高的犯罪人格/暴力倾向,要第一时间远离,减少受侵害的可能,将改变对方的工作交给专业的人。

 

虽然无法让侵害事件完全消失,但了解暴力犯的人格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对潜在犯罪人员作出判断、提高警惕。

 

究竟有哪些特征的人,更可能招致暴力侵害?面对可能存在的暴力侵害,我们又能做些什么保护自己呢?

 

 

 02 

 被侵害者的共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对受害者分析过程中,确实发现他们会有一些共同特征,但并不是受害者的这些特点或行为导致了被侵害,所以不应该从结果角度谴责受害者。我们去分析和了解这些特征,是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好自己。

 

1.傲慢、炫耀

 

大多数犯罪分子内心是很缺乏安全感的。他们的心理也相当脆弱,因此,在实施侵害之前需要一个理由说服自己。

 

而那些傲慢、炫耀的人,会让犯罪分子认为自己在“劫富济贫”,从而跨过了自己的心理障碍,给自己的行为安上了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作案,他们往往会更加凶残。

 

所以,在可能有危险的公共区域,言行尽量不要太过傲慢,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危险。

 

2.注意力不集中

 

罪犯会认为分心的人在受到侵害时反应时间更长,自己更容易得手,也更倾向于将这样的人列为攻击目标。

 

因此在你情绪不好,脑子里回想各种事情的时候,尽量不要独自外出。

 

事实上,比起突发事件或负面情绪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更常见的是平时出行玩手机、听歌等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警戒性降低。玩手机这个行为确实帮我们打发了无聊的时间,但也给了罪犯实施侵害的机会。

 

当你或家人需要单独外出,且地处较为偏僻时,尽量避免玩手机,不给可疑人员机会。

 

3.看上去软弱

 

我们通常认为衣着暴露、行为夸张的女性更容易遭受侵犯,事实上,看似保守、懦弱的女性,反而更容易受到侵犯。

 

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都会衡量目的是否容易达成,是否值得付出。犯罪人员也一样。由于犯罪失败的成本往往很高,所以他们会更谨慎地判断是否实施犯罪。同时,研究表明,那些罪犯识别人面部表情的能力,要远远强于一般人。如果对方眼神飘忽、举止不定,这些特征就会被潜在的犯罪人员捕捉到,成为判断是否可以实行侵害的依据。

 

所以,独自外出尽量眼神坚定,姿态舒展,这样会释放一个我很强大的信号,避免不法侵犯。

 

 

 03 

 遇到侵害时如何保护自己 

 

如果不幸遇到了不法侵害,在有救助可能的情况下,要第一时间请求帮助。影响人们帮助行为最常见的一个因素是责任分散。

 

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也就是常说的“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在助人行为中,责任分散很容易造成群体冷漠。

 

容易造成责任分散的两种情况:

 

1.在突发、情景不明确的条件下,存在责任分散现象,致使帮助行为减少;

2.围观的人员越多,每个人分担的责任越少,帮助行为越少。

 

为了避免责任分散效应我们可以:

 

1.明确事态

 

发生紧急情况时,尽快向周围人传递需要帮助的信号,明确事态。比如,当遇到暴力侵害时,尽快且清晰地让旁人知道:对方在试图伤害我,这不是朋友或夫妻间的打闹争吵,以免周围的人因不了解情况而拒绝提供帮助;

 

2.明确责任人

 

当可求助人较多时,需要将分散的责任重新聚焦。在求助时避免笼统呼救,转向某个人或某个小团体具体求助。比如可以说:穿黑色衣服的先生或穿粉色衣服的女士可以帮我报警吗?等等。

 

另外,选择合适的求助对象,也能提高被救概率。有研究表明:人们最热心帮助那些有吸引力的人,帮助那些渴望得到其赞许的人;人们更愿意帮助那些与自己相似的受助者;漂亮的女性更容易得到男性的帮助。

 

非法侵犯可以降低但很难避免,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社会中,但对犯罪尤其是暴力犯罪的警觉要一直在,因为一旦发生,对个人或者对家庭都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看到,引起重视,提高单独出行的警戒性。

 

参考资料:

1. 关梅林. 暴力犯的犯罪人格特质分析[D]. 北京师范大学, 2000.

2. 犯罪心理学:这4类人更容易被坏人盯上,你是其中的某一种么?

3.张嘉卉. 不明确情境下的责任分散探究实验[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13(3):184-185.

4.张心语. 助人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J]. 科技信息, 2012(35):215+253.

 

 

文/晨迎

编/不加糖